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首頁 / 噶千法教 / 佛子行三十七頌 / 噶千仁波切釋意 / 第二十六偈
 噶千仁波切釋意

◆ 回到佛子行三十七頌首頁

第二十六偈

不守戒律自利尚不成,
還想利他反而成笑柄;
故於世間諸有無希求,
守護戒律乃是佛子行。

  六度波羅蜜的第二項是持戒,戒律有很多種類,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律、小孩子有小孩子的戒律。這是一種規矩,這些規矩能使自己內心喜悅,不會傷害他人,且能互相幫助、互相利益。國家有其規矩,就是各種法律,一個人如果違反了法律,要關到監獄裡面,此時不要說如何去幫助他人,連自己救自己都有困難了。其結果不是被槍斃就是要關好幾年,由此可知道守護規矩的重要。

 

  各位都很喜歡佛法,而學習佛法的規矩是什麼呢?就是要斷除十不善業,不要去做殺生、偷盜、飲酒等事,能夠好好把這些規矩做好,就是守護戒律。在家人在家庭中,彼此間也有規矩,這個規矩就是不要傷害他人。家中的成員彼此都沒有傷害對方的心,就沒有這麼多爭吵,大家都能和睦相處,內心就能非常愉快,這是在家人的戒律。

 

  家庭之中,父母與子女也有規矩存在。父母應當要好好開導教育子女,讓他們了解何者當做、何者不當做;子女應當好好聽從長輩教導、好好學習。等到長大一點,父母應當把子女送到學校中就學,使他得到更好的教育。

 

  男女朋友之間也有規矩,首先彼此要互相觀察與暸解,自己要想一想,我對他的愛有多少,如果發現自己對對方的愛與關懷實在很豐富,就可以立下誓言相互承諾;在沒有死亡之前恆常住在一起。若能夠如此立下誓言生活在一起,那就是夫妻的形式。若只有幾個月的相處,沒有仔細分析就覺得對方非常好,之後又分開,看到另一個對象又覺得非常好,如此換來換去的話,下輩子會失去人身。如果不能得到人身,接下來的痛苦就會接踵而來,這是非常嚴重的事。而這些痛苦從何而來呢?就是因為不斷更換伴侶,破壞原先的承諾所致。因此,男女朋友之間首先一定要觀察分析,這裡所說的並不是觀察分析其外貌,而是要了解對方的內心是如何的。對方是不是相信因果業力、內心是不是誠實。若只是觀察其外貌,是不可靠的;若能夠知道對方的內心如何,未來才會有美好的結局。以上所說的是攝律儀戒的部份。

 

  其次,要講攝善法戒的部份,我們做世間的事情有其規矩,而為了下一生的利益來學習佛法,也有學習佛法的規矩。譬如說規定自己早上要做頂禮課誦等,當別人在休息之時,自己仍然把佛法放在心裡,努力的做實修,念誦一百遍的六字大明咒等事,這些都是戒律。因此要了解戒律不是拿來跟外面的人爭吵,乃是要用來守護自己的部份,這就是攝善法戒。自己守護戒律,就好像說這是不善業,故我不當為;這是善業,我當努力去做。為什麼善業一定要做呢?因為如果現在

不做善業,未來會產生很多痛苦,如果現在聽任自己昏沈、懈怠的睡眠,未來的痛苦情況會很多,這就是攝善法戒。

 

  菩薩戒的三種內容首先是攝律儀戒,其次是攝善法戒,第三是饒益有情戒。為什麼要饒益有情呢?首先要想到自己是一個修行者,修行者的工作就是要利益眾生,自己的身體要像服侍父母親一樣的為眾生服務;語言要念誦瑪尼咒,念誦咒語經典,教導眾生因果業力。若是口中講得很好聽,但心中卻對某些人懷有怨恨,那就不符合菩薩戒律的精神了。心中要想說這些人都像是自己的父母親,我不應當對他們生氣,應當要好好的利益他們。當自己生氣之時,就要想怎麼可以對父母親生氣呢?因此就要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個約束就是戒律。

 

  饒益有情戒就是每天都約束自己廣大的利益一切眾生,每天至少要提醒自己一百遍要去利益一切眾生,要這樣子努力才可稱為饒益有情戒。

下一偈:第27偈

◆ 回到佛子行三十七頌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