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首頁 / 噶千法教 / 佛子行三十七頌 / 噶千仁波切釋意 / 第六偈
 噶千仁波切釋意

◆ 回到佛子行三十七頌首頁

第六偈

依止於誰能使罪過盡,
而且功德猶如新月增;
賢正善識比起我自身,
更加珍愛乃是佛子行。

  如果交了某一個朋友之後,發覺自己的嫉妒之心沒有以前那麼強烈,自己的正念正知更甚於從前,這些都是善知識所影響的。一般而言,我們現在功德能力增加主要是因為有老師對我們的教導,但是此世與下世的功德要增長,就必須依賴上師與善知識,所以教師以及上師是這個世界上的珍寶之王,就好像人的眼睛一般,是最為珍貴的。父母生下我們,讓我們有一雙眼睛可以看見這一輩子,而上師、善知識更給我們一雙殊勝的眼睛,不只讓我們看到這輩子,還讓我們看到下輩子,因此對於上師及善知識不能毀謗。

 

  接下來要講的是依止上師及善知識,這一段大家不只要仔細聽聞,還要好好思考。為什麼對於自己的老師及善知識要恆常尊敬,甚至要比對自己的身體還要關愛,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以自己的身體來對自己的老師、上師、善知識做頂禮、承事、供養,令他們內心喜悅,由於他們內心喜悅之,我們自己身體所積聚的罪業障礙就因此清除;其次,由於他們內心喜悅的緣故,他們心中所擁有的能力功德將會傳遞出來,我們去學習就能夠得到。相反的若是貪戀自己的身體與財富受用,心裡也不想去學習上師的能力功德,自然也無法學習到上師、善知識的功德能力 。

 

  現在我們所做的事恰好與此相反,喜歡自己的財物受用,實際上是一種我執。能夠享用飲食、衣服、財物的是自己的身體,但是當我們死亡之時,身體或被埋在地下,或被放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如果我們現在好好的隨上師、善知識學習,從上師之處學得菩提心的教法,自己觀修得到的菩提心,難道將來會被火燒掉嗎?那當然不可能。不僅如此,菩提心將生生世世與我們恆常在一起,這才是重要的財富。

 

  許多人學習中文、英文、現代科學知識等等,有些人對這些現代知識學習得很快,也學得很好。這也是由於他們過去世對老師很恭敬,努力的在學習,因此這輩子有很好的學習能力。相反的若是前生對老師不恭敬、不尊重學問也不願做學習,這輩子無論學什麼都非常困難,而且這種學生對老師、上師也都不恭敬,這都是一種累積的習氣。因此,如果我們今生恆常對自己的老師、上師恭敬,對他們做承事、供養的話,就會產生前面所述的廣大利益。

 

  求法者應當如何學習呢?求法者應當學習瑪爾巴,而弟子應當像密勒日巴,大家應當好好看一看這幾位上師學習的情形。瑪爾巴教導密勒日巴,而後密勒日巴做了實修,他的成效就是一生成就佛果,密勒日巴能夠在一生之中証得佛果,都是老師開導的大恩。所以我們對於老師、上師、父母,都應當存有無比的感謝之心。對於阿闍黎、格西等等也要抱持同樣的心情。上師、格西、父母對我們來說是具有三大恩德者,應當恆常對他們具有恭敬之心,以恭敬心來學習,而學習的方式當如瑪爾巴、密勒日巴的故事所述。

 

  大家平常工作時,應當具足六波羅蜜來工作,聽聞教法時亦應具足六度來聽聞。聽聞之時獻上供養,這是供養也是布施,聽聞之時,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要散漫,這是持戒。遇到上師責備或是學習時遭遇困難仍要繼續下去,這是精進。學到之後恆常放在心中不忘,這是禪定。所學到的功德與能力在心中形成,這就是智慧。這就是聽經時具足六波羅蜜的情況。

 

  現在上師所教導的是詞句的珍寶,並不是錢財等物質珍寶。當我們講述「菩提心是真正妙寶」時,上師要解釋為何菩提心是真妙寶?菩提心從何而來?獲得菩提心的方法?要生起菩提心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要知道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親,所以對每一個眾生都要產生悲心。如果能對每一個對象都

 

  產生悲心的話,就好像一滴水滴在碗中一樣,當水滴不斷滴下時,碗裡的水很快就滿了 。 同樣的,若是每一天對每一個人都能產生悲心的話,悲心就能迅速增長。當上師這樣,講解之後,大家才能夠知道實修的方式,所以這種講解是詞句的珍寶,既看不見、當然也不會消失,即使是死亡了,它也不會消失;而物質的珍寶在我們死亡之後是會消失的。

 

  為什麼將上師所講解的詞句稱之為珍寶呢?因為它能使我們的過失減少而令功德增長。所以第六頌說「依止何者罪過滅,功德增如上弦月」。什麼是過失呢?就是內心的貪戀、瞋恨、愚痴、嫉妒。什麼是功德呢?菩提心就是功德。當我們經常在內心思維大手印、大圓滿的意義時,功德自然會增長,過失就會減少。為什麼說過失會少呢?當我們觀察到自己心中的貪戀、瞋恨、愚痴等過失,並能明白的了解時,就能去除這些過失,而功德就會自然增長。密勒日巴尊者曾說過,內心了知自己的煩惱,是大手印成就的徵兆。所以應當以心來觀察自己的心,才能去除內心的過失。要好好看住自己的心,將它的過失去除掉。

 

  譬如說當一個人辱罵自己時,此時應當憶想上師曾經教過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不應對他生氣;其次,上師也教過,若憤怒所造的業會墮入三惡道之中。若我們能思維到上師所開示的一切眾生如母以及業果的道理,就不會因此而生氣,這就是忍辱。若自己修行忍辱就不會發生爭吵,而對方也會想著你有這麼好的修養,就會慢慢的尊敬你,這就是功德增長的原因。相反的,如果沒有受過上師的教導,對以上的道理完全不知道,導致自己暴跳如雷,跟對方爭吵打架,最後被關到監獄裡去,要花錢消災又傷身勞累,一切過失就會因此產生。這些狀況自己在心裡要好好想一想,如果想了之後覺得有那一點不明白的話,就要趕快提出來問,我們再好好討論。

 

  上師既然授予我們詞句的珍寶,我們就要對上師恆常恭敬,對上師所講授的教法要在內心經常思維,要憶念上師的功德,如此,自己的功德也會不斷增加。

下一偈:第7偈

◆ 回到佛子行三十七頌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