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首頁 /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字型調整:

⭐️ 如何面對親人去世?___【臨終導引】問答開示系列 (5)

2022-09-20

▍我們執著於對親人去世的憂傷、痛苦感受,根本來源是因為我們非常在意「自我」,「因為他是我自己的親友」。
 
▍若能拔掉「自我」的想法,思惟「所有眾生都是我的父母(親友)」,慈愛的力量會變的很大,就能夠戰勝憂苦。
 
▍所有眾生當中就有自己的親友,他們會得到更大的利益,而不只是一滴水的「愛」。

【問】

如何面對親人去世?

【答】

 
當我們關心親友時,最能幫助他們的,其實是廣大、無偏私的「愛」,這個「愛」能夠給他們的幫助是最大的。
 
當然親友死亡會讓我們憂傷,因為我們愛他們,這種愛很好、很重要,只是以範圍而言,過於狹隘,
 
因此我們可以從兩角度思考:
 
第一層,從佛教邏輯科學、有前後世的概念來說,
 
所有眾生理論上都曾做過我們父母,因為有無限過去生的緣故,自己和所有眾生本來就都有親子關係,這是第一層。
 
第二層是「大家都是一家人」的同理感,
 
這種感覺會讓我們去除我們和他人隔閡,不會只鎖在自己父母,因此我們要對他人慈悲、對他人懷愛,是沒有錯的,但其實這份愛可以更廣,當愛更廣時,效益會更大。
 
如同剛剛所講,我們執著於對親人去世的憂傷,痛苦感受的根本來源,還是因為我們非常在意「自我」,「因為他是我自己的親友」,
 
這「執著心」造成了我的強烈苦惱,解決自我中心的主要方法,就是「慈心與悲心」,能夠讓我們的心能更寬廣而無偏私、無選擇性地對他人產生慈心與悲心。
 
譬如我們想到慈心悲心的代表,信仰佛教的話,可以想是觀音菩薩、或阿彌陀佛,然後懂得「自己與他人其實沒有絕對分別性」,這在佛教中,稱為「自他不二」。
 
不論你有沒有信仰宗教,其實都可以仔細去思惟:
 
所有生命都與我們有親子關係,他們曾經都做過我們的父母,
 
以此思惟,我們絕對有理由,以無條件的悲心,佛教中所說的「無量悲心」、「無量慈心」去無限關懷、對待他們,這是完全合情合理的。
 
當你如此思惟時,慈愛的力量會變的很大,就能夠戰勝憂苦,
 
就如同你今天要滋養一株乾枯植物,給它一滴水也是水,但因為只有一滴,很快就乾涸,但若你今天給它大量水,就能保證它得到持續的滋潤。
 
你今天給親友的愛是愛,但就像是一滴水一樣,力量有限,
 
而你今天若能拔掉「自我」的想法,從自他中心框架中跳脫出來,思惟「所有眾生都是我的父母」,我對所有眾生都應有慈愛,那所有眾生當中就有自己的親友,他們會得到更大的利益,而不只是一滴水的愛。
 
___噶千仁波切《2019企業座談》(2019/10/25),下載全文電子檔:https://tinyurl.com/2jbu33dv
 
 
---
■ 佛學會官網專區
 
➥ 【臨終/中陰/超度】
 
⚠️ 【臨終導引】問答開示系列,請點擊〔Q&A開示〕分頁
 
► 阿彌陀佛
 
➥ 【噶千仁波切「臨終導引」系列講授法會】
 
➥【如是我聞 ‧ 噶千問答錄】
 
➥【問與答】
 
 
願利一切有情
 
噶千佛學會
www.garch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