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首頁 /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字型調整:

★人天喜事:噶千仁波切【2021新年線上授予皈依戒】 ◉法教報導(下)

2021-02-26

=>法教報導(上):https://garchen.tw/News/NewsInPage/737
 
★ 皈依的「祈請」極為重要
 
「祈請」是非常重要的,各位要跳脫凡夫的角度來理解才行。
 
我們需要知道,只要憶念佛,佛就會在我們的面前。
 
從究竟的角度而言,所有的眾生在心中都俱足佛的本質;自心清淨的話,每一個眾生都是佛。
 
如同污濁的水淨化之後,還到本來清淨的面目,眾生就像是污濁的水,過濾之後就可以成為如佛一般的淨水。
 
佛的法身無處不在,沒有生滅,所以當我們在儀式中,佛就是真實存在的,我們從佛領受真實的皈依,需要有這樣的確信與把握。
 
★ 「缽盂」的功德
 
佛陀住世時,當他離開皇宮在外苦行,就是用托缽的方式維持外在的生活。我們現在使用缽盂的時候,也可以經此憶念三寶。
 
佛陀在世時,是這樣飲食的,這就是憶念「佛」。
 
我們作為佛陀的追隨者,以這樣的方式生活,這些行為的本質是慈愛,憶念慈愛就是憶念「法」。
 
我們這些佛陀追隨者,過著如法的生活,就是「僧」。
 
作為「僧伽」需要斷除所有害他的行為,從心意到行為都完全斷除害心。
 
因此之故,為了「憶念三寶」,就算只是喝水,我也習慣用缽來喝。
 
★ 領受皈依戒之必要準備:「虔敬心」與「淨觀」
 
各位必須確信授予皈依戒的上師就是「三寶的代表」:外在是僧伽、口中宣講因果法則的道理,心中對眾生有利他的慈愛。
 
廣義來說,這位授予皈依戒的上師,就是所有老師的代表,不論這些老師傳授的是世俗的知識,或是指導宗教心靈的方面,
 
這些老師都給予了你們此生必要的知識,所以你們應該在心裡對老師們生起清淨觀與尊敬心。
 
在領受皈依戒時,不只是從眼前給予皈依戒的人身上領受,而是從三寶處領受皈依戒;給予皈依戒的上師,本身就具足三寶。
 
觀想老師們對我們的恩德,才能生起「虔敬心」與「淨觀」,這兩個心態本身就很有利益;
 
憶念他人恩德,可以消除許多執念還有輪迴的習氣,一些心中負面的印記可以就此消彌。
 
究竟來說,所有的老師都與「世尊」無別。何以故?因為他們都在做利益眾生的事。
 
「外在的佛教徒」是指受過皈依戒的人,
 
「內在的佛教徒」是指可以引導他人熄滅痛苦、導入安樂的人,
 
「密意上的佛教徒」則是具有「心」的一切眾生——他們具備了佛性,待心中的煩惱習氣淨除之後,便與佛無別。
 
★ 領受皈依戒
 
1.  個別解脫戒
 
「若斷害人之行與因,別解脫戒圓滿 。」
 
首先領受「別解脫戒」的戒體。
 
別解脫的核心在於守護戒律,直到我們生命終了(編按:盡形壽)。
 
實際行持的方法是行斷除十惡(編按:身業有殺、盜、淫,語業有惡口、兩舌、綺語、妄語,意業有貪、嗔、癡)、行十善,或者是領受四根本戒等(譯註: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等為四根本戒)。
 
不論自己能夠領受多少戒,僅是一條或兩條也好,都應該要加以持守,直到此生結束。這就是別解脫乘的要點。
 
戒律的戒體是由「心」持守的,所以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想要持戒多久。
 
最好是在此生終了之際都能夠持守,不然的話,至少持守一年,或一個月,又或者是以齋戒的形式持守一天都可以。
 
倘若想要生生世世持戒,直到證得菩提也是可以的,各位可以發廣大願心來持守戒律,那麼你在未來的生生世世,直到證得佛果之前,都會蒙受持戒的利益。
 
2.  大乘菩薩戒
 
「若成利他之行與因,菩薩戒圓滿。」
 
第二個階段是要領受「大乘菩薩戒」的戒體。
 
菩薩戒的原則是受戒者直到成佛之前都應當持守。
 
菩薩乘的戒文對應到佛陀的教言,就是「眾善奉行」,這個意思是說,我們要從心意上到行為上,都要盡可能地利益他人。
 
3. 密乘戒
 
「若生情器淨觀,密咒戒圓滿。」
 
「密咒戒」就是要對情器世間的一切保持「淨觀」。
 
大家可以透過修持「布薩」(編按:還淨、返還清淨的儀軌)的形式來維護戒體。
 
因為受戒之後,完全不違反是幾乎不可能的,既然戒律難免破損,我們就要懺悔修復,因此佛陀制訂了「布薩」。
 
出家人在每月的十五、三十做布薩,在家眾可以透過唸誦《三十五佛懺悔文》(編按:或稱《三蘊經》、《三聚經》)來淨除我們的過失。
 
總言之,我們都應該讓自己的身語意行善法,這樣就有相應的功德,當我們這樣做時,業障同時消除,也就達到布薩的目的了。
 
用世間的理解來說,布薩就像是日常的梳洗與清理。其實這也對應到《佛子行》所記載的:「隨於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
 
★ 觀察自己細微的煩惱習氣
 
當我產生任何煩惱的時候,就會去看這個煩惱從何而來?他的自性又是什麼?
 
例如在盛怒時,這個怒氣從何而來?嗔心的本質是什麼?
 
如果你能細微觀察,就會發現,其實煩惱本身是空性的,並沒有實質存在,如果能有這樣的理解,煩惱也就隨之消散了。
 
我們應該趁著煩惱習氣還沒養大時,趕緊斷除,因為隨著歲月累積,煩惱習氣會變得更加熾盛。
 
我們應該要對煩惱習氣感到警覺,若要做到警覺,就要依賴「正知、正念、不放逸」三點,這就是智慧的層次。
 
我們一步一步地修持,就會明白佛陀指示的道路。
 
★ 必須思惟「無常」
 
從去年(2020)開始的全球疫情,帶來許多生離死別,我們應當瞭解到這就是無常的道理,每一個剎那都在變化。
 
我們雖然會以自己的角度去區分生死,但是生死之間從來都沒有間斷,不管是外在器世間,或是內在有情,都是從出生就邁向死亡。
 
我們在這個循環中看到的,都是不真實的幻相,凡夫會將這些幻相執著為真實,執著又帶來痛苦。
 
或許有人會說:我的身體是真實的,我生病就會受苦,難道這不真實嗎?
 
如果有這樣的思惟,就墮入「二邊」了。
 
我們需要以「中道」來看,這既不是實有,也不是虛幻,這也涉及心性的教法,瞭解心性,正是大手印與大圓滿的課題。
 
怙主吉天頌恭指出,所有的法,本質都是一樣的,但依不同人的狀態而有不同領悟。
 
如果各位以大印大圓難以理解的話,以中觀去理解就會容易得多:「他並非實有,也並非沒有」,這就是心的狀態。
 
★ 以自身驗證祖師教言
 
透過禪修,我們觀察自己的心,便可以自然地消滅念頭。心裡若沒有念頭,就可以看見心的本性。
 
要瞭解這些教法,我們可以透過「理解」或是「體會」的方式。
 
實際上來說,我們也可以用觀修對一切眾生的慈愛,來感受這份體悟,來實證上師的教導。
 
當我們一步一步地修持,終有一天我們就能把握佛陀所傳授的法,這也就達到了我們最初祈請世尊的目的。
 
我們應當培養與傳承祖師的「慈愛心」,讓他人也能生起慈愛的心——這一切究竟的根本就是「菩提心」。
 
若凡夫生起菩提心,便與佛無別。
 
祝福各位長壽,吉祥如意!
 
-----
◆ 噶千仁波切2021線上親授【皈依戒】中文翻譯影片
https://youtu.be/NCiUt-og2UY
 
◆ 噶千仁波切設計的「皈依證」
https://tinyurl.com/4469g3f7
 
◆〈皈依證的解釋〉全文
https://tinyurl.com/1pbxtfdf
 
◆ 尊貴的 噶千仁波切口述:我傳授皈依戒的歷史
https://tinyurl.com/343c6opk
 
◆ 結緣書《尋求真正的皈依》
https://tinyurl.com/eucx6zyv
 
◆ 噶千仁波切「皈依三寶」的開示(影片)
https://tinyurl.com/3cydznh7
 
◆ 〈皈依與加持〉
收錄於結緣書《噶千語錄(二)》第34頁
https://tinyurl.com/3mjqccvl
 
◆ 〈皈依三寶,乃是成佛的基礎〉
收錄於結緣書《噶千語錄(二)》第60頁
https://tinyurl.com/3mjqccvl
 
◆ 官網「皈依-求受皈依戒」專區
https://tinyurl.com/92quvmvk
 
 
願利一切有情
 
台灣噶千佛學會
www.garch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