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首頁 /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字型調整:

✴️ 美國噶千法座GBI〈密咒七支供養〉第九講【法教報導】

2021-09-14

 

  噶千仁波切親授〈密咒七支供養〉要義
 
  「隨喜支」以慈愛心隨喜一切,功德自來
 
  「請轉法輪支」你我皆可轉動法輪
 
   「請佛住世支」眾生因如來藏,與佛無二
 
  「回向支」放下我執,將功德普及於一切
 
 
=> 觀看第九講中文翻譯影片:
 
◉ 上集(9/9):https://youtu.be/gJKD10A0dFA
 
◉ 下集(9/10):https://youtu.be/0aKFRJnQT8s
 
-----
❇️ 隨喜支
 
三世諸佛以及聖者眾,
二資無盡不斷之轉輪,
一切眾生所具一切善;
具足歡喜心而隨喜之。
 
 用隨喜對治嫉妒,對自心保持覺察
 
「隨喜支」對治嫉妒。
 
嫉妒心會危害我們的慈愛,而慈愛又是獲得福德的根源,所以我們需瞭解嫉妒的過失與隨喜的功德,否則無法覺察嫉妒的生起,就會造成累積福德的障礙。
 
薩迦班智達說:「盡福之時生惡念,盡族之時生劣種」。
 
這都與我們累積福德相關;惡念讓我們的福德減損,其源頭就是嫉妒心。生起嫉妒心時,菩提心就蕩然無存了。
 
若沒有覺察嫉妒心,就會漸漸累積習氣,進而講出或做出許多自毀害他的事情。保持警醒,就能在嫉妒心生起時覺察,心才不會放逸。
 
 因著慈愛心,眾生轉次增上,畢竟成佛
 
眾生皆具如來藏,一切善業都根源於內心的慈愛。
 
就算是小蟲,愛護自己孩子的情感,也都是福德的來源。即便動物們不如人類有這樣高的智慧,但他們也會關愛彼此,並有所感受。
 
藉著眾生心中的慈愛,增長之後,遂有機會投生為人,進而在菩薩道上求取解脫。
 
「未超度者予超度,未解脫者予解脫,未蘇息者予蘇息」的解釋如下。
 
「未超度者予超度」的意思是:在惡道的眾生,依靠著慈悲心,逐漸從惡道解脫到善道。
 
「未解脫者予解脫」的意思是:在這階段的眾生,心中生起別解脫的出離心。
 
接著發展到「未蘇息者予蘇息」,這就是菩薩道的出離心,一切也都是源於眾生心中的如來藏;如來藏具足智慧,此時內心的慈愛也會增長,究竟成佛。
 
 以隨喜增長善業,自利利他
 
在《普巴金剛儀軌》中的「回向文」:「自他身語意三門, 三世所積二資糧,回向變圓大清淨, 願證無二體性果」,
 
以及〈二十一度母禮讚文〉提到的:一切轉變為菩提之因。
 
諸如這樣的回向,就是將自己的財富妥善存到銀行,不只利益自己,也利益他人,這樣的福德之因可以自利利他得到成就。
 
這裡解釋到,若我們在行為中帶入菩提心,一切的行為都會變成清淨的善法,這些善法又可以透過隨喜與回向來增長。讓福德產生利益的就是回向,是為了獲證佛果而回向。
 
 以慈愛之眼隨喜一切,不費力地增長功德
 
就算是旁生道,也有許多友愛彼此的例子,我們可以透過慈愛來觀察與隨喜。
 
〈普賢行願品〉講到:「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懷著利他心,自他就能同時成就,並能獲得三世善業。經常如此思考,心念就會更加廣大,念頭也能散播到眾生的心中。
 
巴楚仁波切說:「若想在睡眠中積累廣大善業,就要隨喜他人」。
 
人人都想事半功倍,現在,我們只需隨喜他人的善行,不用費太多力氣就能獲得善德。過去造的善業、現在造的善業,以及他人造的善業,都是能讓我們觀隨喜的對境。
 

❇️ 請轉法輪支
 
怙主您於十方世界中,
請以妙音支分海會音,
遍轉無垢殊勝法輪已,
一切眾生皆令成熟之。
 
 總說「請轉法輪」支
 
「請轉法輪支」對治無明。
 
無明就是昧於痛苦與快樂之因。眾生都在追求世間逸樂時,造下痛苦的因,所以佛陀要我們調伏自心。
 
從世俗諦來說,就是用慈愛心來調伏自心,從勝義諦來說,就是脫離二取執來調伏自心。
 
一般人可能覺得「請轉法輪」是過去佛陀在世時所做的事情,但並非如此,佛陀現在依然在十方世界的清淨剎土中轉動法輪。諸佛轉動法輪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它是無間斷地轉動著。
 
從廣大的角度來看,佛陀教法含八萬四千法門,各自又可以分出八萬四千法門,總結一點,就是在於「瞭解心的實相」。
 
無量諸佛在各自的世界轉動法輪,總攝於自心,端看心的成熟度,如果成熟的話,就像是冰塊融化於水中,沒有自他的分別。
 
佛說:「我雖於千界,宣說諸經藏」,
 
佛陀的意思是,他在許多世界宣講的經教,就是「對治自己的心」,佛陀在千萬世間中轉動法輪,根本也就是在這一點。「轉動法輪」應做此理解。
 
 全知米滂仁波切對「法輪」的三種分類
 
請轉法輪的「法輪」,根據米滂仁波切的說明,可以分成:
 
「觀有法的見地、觀法性的見地、觀己覺的見地」三種,這些分別對應不同的階段。
 
世間的人倫道理中,是偏向「觀有法的見地」。
 
過去我曾在課程中請教堪布西惹偉瑟(Sherab Ozer),他說米滂仁波切曾說過:「觀有法的見地就是輪迴,觀法性的見地就是解脫的道路」。
 
吉天頌恭曾經說過:「法輪三轉依眾根而分」,佛陀的法輪是依照眾生不同根器來宣講的。
 
〈佛子行〉說:「雖見諸法無來去,唯一勤行利眾生」,前一句就是觀法性的見地,這是在聖者階段來理解的。
 
輪迴中的心是有來去的,因為業力而流轉於輪迴。
 
法本身是無來去的,眾生依靠如來藏的力量,憑本具的慈悲與智慧就可以投生善道,否則就會投生惡道。大多數的眾生偏向煩惱,所以墮入惡道的眾生不計其數。
 
若我們聽聞關於暇滿人身的教法,從譬喻、原因與數量等不同角度來說,都可以知道人身難得。
 
「觀己覺」就是依著自己所理解的來生起見地,如同佛陀轉動三次法輪一般。
 
多數人是唯物主義,這是有法的見地,真正領悟法性見地的人寥若晨星,因此,密勒日巴尊者曾說:「不見心識見智慧,不見眾生見諸佛,不見有法見法性」。
 
 「一切眾生皆令成熟之」
 
我們的心成熟之後由識轉智。一切眾生的數量非常廣大,包含情器世間的一切。簡單來說,可以用自己的身體來理解:外在器世間就是自己身體,內有情就是自己的心。
 
人在白天生活,在夜間睡夢,並認為白天的生活是真實的、夜晚的睡夢是虛假的,其實這之間沒有差別,之所以會覺得有落差,是我們將白天的一切正當化了。
 
瞭解實相的人知道夢境與日常,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瞭解這個道理之後,就可以脫離束縛,否則就會痛苦。
 
脫離善法會讓未來的狀況越來越難過。若器世間成熟,五大種將成為五佛母,若內有情成熟,五煩惱將成為五佛智。
 
〈普賢王如來願文〉指出:「三界雖壞無驚怖,於五妙欲無貪著」,就能達到這個境界。
 
在大手印的口訣中提到:「體性空而超越常邊,自性明而離斷邊」,我們對這些不用有疑惑,終究而言,疑惑也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成熟了就是解脫痛苦。
 
 寧瑪巴大師在圓寂之際的開示
 
寧瑪派的敏珠林寺赤千在圓寂之際開示:「顯聲覺皆尊咒法身境,身與本智遊戲極寬廣,深密瑜伽大士實修中,於意明點無別成一味」,這與達瑪惹雜大師說的:「領悟萬有為尊身,密乘生次甚圓滿」是一樣的意思。
 
我們現在所講解的〈密咒七支供〉前段的偈頌中也有提到:「粉碎見地須彌山王者,恭敬頂禮無礙金剛語」。
 
輪迴是非實有的,因為凡夫的識,所以執實,這樣的習氣在我們的心中根深蒂固。
 
吉祥薩惹哈大師在大手印的口訣中講到:「以不散心自我作觀察,自己若證己身之體性,散逸之心亦現大手印」,
 
在此主要還是判斷是否瞭解心的體性,瞭解的話,大印本質所描述的就是如此。瞭解了心的實相就會越來越寬廣。
 
「顯聲覺皆尊咒法身境」轉識成智之後,所見所聞都是本尊身相與咒音,達到這樣就是「一味」。
 
不論展開或收合,都是一樣的,開展來是一百台手機,但收合來說就是電力的運作,就此,我們可以去瞭解體性,解說也是如此的。
 
在「四瑜伽」時可以分成:「專一、離戲、一味、無修」。
 
在「專一」的時候,一開始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慢慢地不用那麼費力時,就是「離戲」,
 
逐漸這樣的感受入心,兩者感受無差別就是「一味」,
 
最後的「無修」,就是確信本來的體性即是如此,沒有概念之分,沒有任何外在事物,我與萬物為一體。
 
 如何轉動「外內密」三種法輪?
 
法輪分為外內密三種。
 
「外法輪」就是看見上師善知識為了方便弟子聞法而所做的種種努力,這就是外在的事業的法輪。
 
例如在城市中雖然無廣大的寺廟,但有佛學中心還是很有幫助的。許多法友都是有力出力、有錢出錢,盡力維護中心運作,這是因為他們知道法的珍貴與難得。
 
「內法輪」就是依照外法輪的外緣去做聞思修。雖然過程中會有一些過患,例如中心之間可能會有摩擦競爭之類,或是法友之間也會這樣,也有毀謗上師者,這是不應該的。
 
我們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講論這些事情會造下很多口業,這會有很大的罪過。
 
「密的法輪」就是透過外內法輪的實修,生起對三寶的恭敬心,生起見地,這樣就可以生起智慧,這些行為都會成為對三寶的供養,也可以消除眾生的痛苦。
 
 推廣佛法,你我都在轉動法輪
 
許多人將法教翻譯成各國語言,付出很多努力,這些都是在轉法輪的範疇中。
 
經教中強調透過文字的布施供養,利益不可限量。不只是編輯出版,還有研討,都能對自己與他人有很大的利益。
 
闡述佛法的義理就有很大的布施功德,因為所有布施中最好的就是法布施,因為這能帶來暫時與永恆的利樂。
 
如果有人阻擋某人回答佛法問題的行為,認為某人不具資格,那就是傲慢了。我對譯者們有信心,這也是我對他們的期許。
 
法就像是雨水,心中的如來藏就是花朵的種子,透過法的滋潤就可以開花結果。
 
心具備如來藏,所有眾生都是佛;慈心與悲心即是法;為他人解說法的詞句與意義就是僧,一個人就可以具備佛法僧三寶。
 
不論是佛法的翻譯、編輯、出版、贊助等,都是轉法輪的範疇。我要向所有為法教推廣付出的人,致上我深深的謝意。
 
❇️ 請佛住世支
 
常住淨土之中怙主眾,
請於虛空界未竭盡前,
不入涅槃恆常住世間,
圓滿昔所立下心誓願。
 
  總說「請佛住世」支
 
我們會下意識覺得,不入涅槃的對象是指佛陀,所以會覺得現在請佛住世難以達成。其實不是這樣的。
 
當我們思惟「佛」,他的身、語、意何者為佛呢?佛的「身」是合和而成的,是有為法,如凡人一般的,所以,佛是指佛的「語」和「意」。
 
佛有不同的展現,在世俗與勝義兩者來說,勝義諦指佛恆常住世,世俗諦則視所有上師善知識都是佛的代表,千百年來都一直存在,這就是佛陀住世。
 
勝義諦來說,所有眾生都有如來藏,所以眾生即是佛,從「基」的層次來說,的確就是這樣的。
 
密勒日巴大師說:「佛位非由尋覓得,故應深觀自性體」,這需要透過觀察內心來領悟。
 
 「圓滿昔所立下心誓願」
 
「誓願」就是指如來藏。佛無法直接讓我們解脫,佛讓我們解脫的動機是源自於我們的如來藏,如來藏使我們的解脫成為可能。
 
〈寶性論〉中說道:「無勤事業利眾生」,不造作地利益眾生,這就是透過如來藏達成的。
 
〈普賢王如來願文〉也做如是解釋:眾生本來就是佛,自己要有這樣的確信。
 
❇️ 回向支
 
願以此善以及輪迴與,
涅槃三時所積一切善,
以及本具無垢此善根,
安置眾生無上殊勝果。
 
我們要將所有的善業回向。回向用以對治我執,因為我們會想將善業據為己有,這就是我執的表現。
 
我們所做的善法,三時所累積的善業,可以理解為世俗諦的福德,以慈愛透過三門做的,就是世俗的善根。
 
本具無垢的善根,可以做如來藏來理解。最後一句可以理解為光明無為,教法中詮釋心的體性就是這樣解釋的,無上殊勝就是指這樣的特質。
 
-----
 【密咒七支供養】參考資料
 
◉ 〈密咒七支供養.色康瑪〉根本頌(中藏文版)
 
◉ 噶千仁波切親誦〈密咒七支供養.色康瑪〉根本頌mp3音檔
 
◉《密咒七支供養.色康瑪注釋——見即解脫》第三十七任尊勝直貢法王最新補註
 
-----
⏺️ 噶千仁波切〈密咒七支供養〉講授
 
◉【法教報導】
 
◉【中文翻譯影片】
 
◉ 【官網專區】
 
 
願利一切有情
 
台灣噶千佛學會
www.garch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