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首頁 /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字型調整:

美國噶千法座GBI〈密咒七支供養〉第十講(圓滿講授)【法教報導】

2021-10-07

 

◇ 〈密咒七支供養〉第十講、甚深圓滿之講
 
◇ 〈密咒七支供養〉中的精華「上師相應法」
 
◇ 對治煩惱、集資淨障,而後契入上師,與佛無二
 
 
=> 觀看第十講中文翻譯影片:
 
◉ 上集(9/16):https://youtu.be/NovNcQE_KIE
 
◉ 下集(9/17):https://youtu.be/OBvCse8KIaU
 
〈密咒七支供養〉乃直貢噶舉祖師 吉天頌恭所著,也是當今傳世僅有以密咒乘角度宣說的七支供法,此供養文在每一次的上師供法中都必須唸誦,非常珍貴。
 
慈悲的 噶千仁波切,詳細地為大眾開示這一篇深奧的供養文,至第十講圓滿。
 
在本次的圓滿講解之前,仁波切已經將文中相關「七支供養」的偈頌講畢,本講則著重於供養文最末「上師相應法」的部分。
 
以七支供養對治煩惱、集資淨障之後,契入上師,與佛無二。
 
-----
◆ 以下為第十講開示 ◆
 
上師相應法,領受四灌頂
 
接下來的開示,是關於「上師相應法」。
 
我們累積世俗與勝義的資糧之後,接著求取「四灌頂」,這是為了讓自己與上師無別,也是修持的精髓。
 
究竟而言,諸佛總集於上師。
 
因為我們有二取執,所以將自己與上師區分為二,其實上師與自己在心的體性來說,都是一樣的。
 
大手印的口訣中提到:「意不思慮依定法」,
 
這是指自己的心從無始以來就與佛無二、與虛空無別,自然沒有二取與自他的差別;自心與上師的心,自然就不是相異的兩者,
 
四灌頂的第一灌頂,是為了清淨「身」的蓋障,
 

第二灌頂是清淨「語」的蓋障,
 
第三灌頂清淨「意」的蓋障,
 
最後上師的三門(身口意)功德就具足於自心,也具足法報化三身,同時具備第四身「自性身」。
 
密勒日巴尊者在上師相應法當中說:「了悟自心即是上師恭敬禮」。
 
上師與自心無別,這就是領受四灌頂的最重要意義。
 
──────────
而從如來身語意壇城,
以此無量大悲心毫光,
願請潔淨我之身語意,
轉為您之殊勝身語意。
──────────
 
 三世諸佛的身語意壇城就是心
 
密勒日巴尊者曾說:
 
「具足教證竅訣者,豈非具足傳承師?契合大悲實乃大莊嚴」,
 
大悲就是廣大的悲心,不是一般理解的細微的悲心。「大悲光」是什麼?由空性中呈現的「悲心光」即是。
 
同時,我們以「生起次第」淨化身、以「咒語」淨化語、以「心向內觀」來淨化心。
 
以密咒乘來解釋:一切的顯現都是本尊身,一切的聲響都是咒語,一切的意念都安置於本智之中。
 
只要心能安置在本智之中,外在的色與聲,就不再執取。
 
自己的身語意若能與上師的融為一體,則契合密勒日巴尊者說的:「契合大悲實乃大莊嚴」。
 
 將自己的身語意轉為上師的身語意
 
〔身〕
 
如果只是模仿上師的外在行為,不會轉變為上師身,重點是在本質。
 
上師的色身是假合的,上師的意在圓寂之後轉變為本尊,所以隨時觀修本尊,就是對上師的供養。
 
執著上師的血肉之軀並進行供養,就過於凡庸了。
 
〔語〕
 
佛陀教法講述二諦(世俗諦、勝義諦),瞭解了二諦,就生起了引導他人的念頭,
 
會有這樣的念頭,是因為我們具有慈心,其中又有悲心,便想為他人講解妙法;
 
這也就是因為我們理解到說法者、聞法者的心是一體的,縱然當下有兩個不同的個體,但是「基」是一樣的。
 
〔意〕
 
上師的心就是無二智,無二就是沒有上師與弟子的差別,融於一體。
 
我們與他人講述佛法時,了解每一位眾生內心都有如來藏,上師說法時,他的心中也是這樣認為的:上師與弟子的心沒有差別,從勝義諦來看,確實如此。
 
平時觀察自心時,應想著「自他無別」,反覆練習,就可以將自心轉為上師的意。
 
中陰時,自己也會轉為報身的身相,就像是從夢境中醒來,剎那憶念本尊就成為本尊身。
 
這個轉變的核心就在於「虔敬心」,內心深處的慈愛就是虔敬心,對上師不動搖的信心就是虔敬心。
 
──────────
怙主您於正等之上師,
如何獻供如何令歡喜,
願我於您亦以供雲海,
恆常供養並令歡喜之。
──────────
 
 累積福德智慧二資糧,以堅固道業
 
前面七支供養累積了因與功德的資糧,現在要累積果與智慧的資糧。
 
當我們思惟上師的三門與自己的三門無別,而有所領悟時,是很短暫的。因為我們的習氣粗大,所以當我們沒有維持正知念,就很容易退回去,覺得上師與我們是分別的。
 
在未達到恆常保持這樣的境界之前,福德與智慧的資糧要交替累積,要想著過去諸佛如何行持,我今亦如是行持,帶著這樣的發心做供養。
 
 意化的供養,如實存在
 
許多人懷疑意化的(觀想的)供養,例如在網路修法時,覺得自己的物資不充沛、網路上的畫面不真實,事實上不是這樣。
 
儀軌中會唸到「實物」與「意化」的供養,其中意化的供養更加重要。
 
在清淨剎土中,意化供養是真實存在的,由五本智的光芒化現出各種資具與五大種等。
 
外、內、密的供養,內與密的供養更加重要。
 
 以布施饒益有情,就是對上師最好的供養
 
對上供養,獻上意化的供養更珍貴,對下慈悲,可以利用實物布施更好。
 
過去造下種種善業成熟而產生現在的具足,以之投入善行,就能讓福報的相續維持。
 
布施不只有財物,還有法布施、無畏布施等。如果用財富供佛,對佛來說沒有差別,但是對眾生有益,諸佛也會歡喜。
 
盡可能累積福德資糧,就是對上師最好的供養,因為上師都希望眾生成佛,所以那怕是一瞬間饒益眾生,都是殊勝的供養。
 
──────────
願我恆常受您所攝受,
而於身語意之解脫處,
沒有一絲一毫分離之,
無量行持願我堪行之。
──────────
 
 貪愛自利非菩薩
 
〈佛子行〉所記載的各種行誼,就是三世諸佛的三門行誼。
 
眾生若以「我」為主,就會與輪迴接近,善知識以「他」為主,就會與佛接近。
 
作為佛法行者,若以自利為優先考量,就是薩千貢噶寧波尊者所說:「貪愛自利非菩薩」。
 
懷抱利他心,就能自利利他,若是自利,暫時來看或許自己能獲得些許利益,但終究會對自己有很大危害,也會波及他人。
 
 皈依三寶,受持殊勝三乘戒律
 
皈依證上載明:
 
「斷除害人行與因,為別解脫戒圓滿;成就利他行與因,是為菩薩戒圓滿;修習情器清淨觀,是為密咒戒圓滿」。
 
我們不用細數個別的戒律,應從大處著手。
 
「別解脫戒」就是不危害眾生,從根本上斷除傷害或干擾眾生的行為與念頭。
 
「菩薩戒」就是利他,並不離這樣的念頭。懷抱著利他心,即便我們如廁,也都是在利益眾生。
 
「密咒戒」就是要有清淨觀。情器世間本來都是清淨的,我們因為二元分別才會覺得有別;勝義諦中,一切都是空性,有二取才會產生貪嗔,由此建構輪迴。
 
 追隨上師的利他心,一切成為利他行
 
「顯相由心的決斷,心性為空的決斷」,佛子行提到:「諸所顯現唯自心」,這些法教都教導我們,這些顯像都不真實。
 
若我們能不離於上師的意,身與口就會自然利他。不管是從勝義諦或是世俗諦來講,諸佛都願饒益眾生,
 
當我們將自己的行為向善知識靠近,或許會區分「這是佛的行為」、「這是我的行為」,但是在利益眾生的心來說是一樣的。
 
──────────
願我於三界中普聞名,
任誰聽我名號並憶念,
即止貧困逼惱之痛苦,
終得大樂如來之果位。
──────────
 
直貢四輪說:「證悟能化化身輪見地,懷攝果位本然智慧輪」,
 
一樣是從度化眾生的角度來理解。所有一切世間的利他行,都是智慧的支分。佛不捨眾生的心,衍生種種方便法,
 
入菩薩行論迴向品:「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
 
菩提心利益品:「猶於烏雲暗夜中,剎那閃電極明亮;如是因佛威德力,世人暫萌修福意」,
 
世間多是無明昏暗,是否能生起正知念,端看我們過去是否有善因,才有福德力能接觸善法。
 
在世間對善知識生起信心,而有累積福報的機會,這在生死輪迴的過程中是很難得的。
 
──────────
我身數化等同眾生界,
我身化為應度之化身,
令其以歡喜心皈依已,
置於無上殊勝之菩提。
──────────
 
六道眾生有六位如來,如來會以該道眾生行度化事。若在旁生道中,各自的眾生都有他們的王,這是一樣的道理。
 
──────────
屈服無明昏昧舍修道,
受於煩惱閻羅逼惱者,
不得自在等人我救度,
願於刹那即得殊勝道。
──────────
 
 中陰憶念上師而得度,真實上師即是「菩提心」
 
許多人祈請上師在自己臨終時救怙,這雖不會有什麼過失,但多數會這樣講的人,都是執著於外在色相;雖然他們對業力因果有信心,但對本質沒有理解。
 
所有中陰的顯現,都是來自我執習氣,若念頭清淨,就會顯現出本尊樣貌,如果不清淨,就會隨煩惱而有各種閻羅相貌。
 
真實的上師就是菩提心,這才是我們必須牢記的。
 
 人生同中陰,如夢幻泡影
 
大印口訣說:「譬如千劫所積闇,一燈諸闇盡消除,如是瞬間自心光,累劫罪障滅無餘」,
 
面臨中陰時,各自有因緣。上師存在於自心體性中,例如在生氣的時候,一旦瞭解本質,那就會消滅嗔心。
 
視中陰如夢,將生活執著為真實,這是錯誤的想法;現世與中陰兩者,如夢幻無別,當人生結束時,就像是夢境結束一般。
 
當我們理解中陰顯像的本質的話,在世時就可以培養「一切源自如來藏」的思考。
 
──────────
三世一切如來身語意,
願我成為無盡莊嚴輪,
一切輪迴苦海令枯竭,
安置眾生於無上殊勝。
──────────
 
三世諸佛總集於根本上師的身語意,上師的三密又可以總集在意之中,這就是無二見地,達到無二見地,就能遍及一切,成為一切的莊嚴輪。
 
這就像是一滴水融入大海,在大海消失前,這一滴水都不會消失。有這樣的了悟,就可以遍及一切輪迴。
 
如佛在《大解脫經》當中所示:「一念在禪定,勝活三千界,滿中一切人」。
 
輪迴是不真實且無自性的,我們因為暫時的遮障,才會以為這些都是真的。
 
──────────
願於累世不離正等師,
恆常受用正法之吉祥,
圓滿道與地之功德已,
速得金剛總持之果位。
──────────
 
目前為止,我已按照自己的理解,盡可能地為各位講述色康瑪(密咒七支供養文)。接下來,如有任何問題可以再跟堪布請益。
 
這是非常殊勝的願文,每當唸誦上師供養時,都會唸這個願文,重要性可見一斑。
 
祝福大家長壽吉祥如意。
 
-----
 【密咒七支供養】參考資料
 
◉ 〈密咒七支供養.色康瑪〉根本頌(中藏文版)
 
◉ 噶千仁波切親誦〈密咒七支供養.色康瑪〉根本頌mp3音檔
 
◉《密咒七支供養.色康瑪注釋——見即解脫》第三十七任尊勝直貢法王最新補註
 
-----
⏺️ 噶千仁波切〈密咒七支供養〉講授
 
◉【法教報導】
 
◉【中文翻譯影片】
 
◉ 【官網專區】
 
 
願利一切有情
 
台灣噶千佛學會
www.garch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