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首頁 /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字型調整:

☸️ GBI冬季教授〈大印五具祈請文〉法教報導(三)

2022-01-17

✅ 第三講:詳解「本尊」及「持咒」修持
 
✅ 詳解舊譯傳承之本尊修法要訣「念修四支」
 
✅ 平凡的真功夫:以「慈愛」為核心的密續修持
 
觀看〔第三講〕影片
 
 
親愛的法友:
 
本文是冬季教授〈大印五具祈請文〉第三天的法教報導。
 
噶舉傳承著重口耳傳承,上師以其身教言教、口傳心授,使受法弟子得到自佛陀以降的法脈加持;
 
〈大印五具祈請文〉的根本頌由教證圓通的噶千仁波切開示,每一句、每一字,都可展現佛法之無盡藏。
 
恩師細密地講解,祈願每一位受法弟子得證大印之果,願一切有情皆離迷妄。
 
今日的法教,仁波切繼續著重在講解大印五具的「本尊」,特別是舊譯派的「念修四支」持咒方式、咒語的功德利益、持咒的要訣、四釘的修持方法,以及最重要的,直至證悟之前,我們都要不斷培養增長慈愛的心。
 
  大印五具第二:修持本尊(三)
 
一切輪涅本源金剛持,
始來圓成本尊壇城主,
於彼所化凡夫現此相,
上師最勝尊前我祈請。
 
▍凡夫五蘊身,眾生彼此都相連
 
在這段關於「本尊」的偈頌中,「凡夫」一詞該如何理解?
 
事實上,所有的凡夫都由五蘊構成,外在的五蘊身以及我們的心的運作,可以從密勒日巴尊者的開示來瞭解:「了知飲食乃為薈供輪教誡。」
 
在供養本尊時,可能會有「本尊在哪裡?」的疑問,其實,心清淨者即是本尊。
 
五蘊假合的身,一般人會看做是獨立的個體,但眾生並非獨立存在,而彼此是相連的,例如人體裡面有萬千的微生物,彼此互相依存。
 
五蘊與五種煩惱相關,本智若沒成熟,就會顯現為眾生,若成熟,就是五佛的體性。
 
外在的生物其實不離於我們的心,若能生起菩提心,我們體內的所有眾生也都能成為菩薩,反之,若放任煩惱流轉,彼此爭鬥,就會像國家之間的戰爭。
 
煩惱來自於二元分別念,若能培養利他的慈愛,就會知道自他實為一體,心也是如天空般廣大,這就是禪修的功德。
 
▍一人禪定,亦使眾生悉安樂
 
《大解脫經》中說明了禪定的功德:「一念在禪定,勝活三千界,滿中一切人。」透過禪修能產生很大的利益,這樣的安樂能經由禪修的過程而周遍法界。
 
我們的苦樂感受,因為心心相連之故,也都是遍及眾生的,所以當我們生起菩提心,眾生也能普遍受益。
 
觀想本尊時,因為彼此心相連,所以所有眾生都是壇城本尊。當我們自觀為勝樂金剛,眾生也都是勝樂金剛,這是自性的本來面目。
 
當二執消除,心的本質就會顯露。以慈愛心消除我執,慈愛心也可理解為世俗的菩提心,並逐漸達到勝義菩提心,進而將二元對立完全淨除,生起空悲雙運的見地。
 
▍阿底峽尊者的故事:所有修法需要融會貫通
 
過去阿底峽尊者受大譯師仁千桑波邀請入藏,尊者問仁千桑波:藏地有什麼修持法門?仁千桑波仔細地報告新譯的四部密續之後,阿底峽尊者說,既然有你這樣博學的修行人,看來我也不必入藏了。
 
最後,尊者請教仁千桑波,實際上,在當地是怎麼修持四部密續的呢?仁千桑波說明要各部獨立修持,尊者一聽,便理解他入藏的價值了!因為這些法門不應分別修持、而是需要融會貫通地修。
 
新譯派的四部密續中,不論修持任一本尊,都需要整合修持,舊譯派的法門也應如是修持。
 
新譯派的四部密續也可以合成舊譯派的「念修四支」來修,這是過去蓮師在八大屍陀林中修持所體驗的精要。
 
▍念修四支:舊譯派生起次第的持咒方式
 
舊譯寧瑪派的念修四支是「念修、近修、修行、大修」,這都是練習生起次第的法門。
 
在生起次第來說,禪修的精華在持咒,持咒的精華又在禪定,重點在持咒觀想,並需以菩提心來修。
 
➠【念修】:如「月亮星鬘」般觀想。
 
就是將所有的咒都觀想為眾星拱月,剎那現起。若能在此步驟得當,接著可以進入近修。
 
➠【近修】:如「旋火輪」般觀想。
 
觀想香柱上的火點在快速旋繞下,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圈,這也像是旋轉的轉經輪,視覺上就成了一個圓圈,這樣的咒鬘觀想透過禪修的方式達到清淨。
 
咒鬘若不與心結合,旋轉起來就沒有意義。觀想咒鬘的重點,是要讓自己養成習慣。如同渦輪高速旋轉產生聲音,觀想咒鬘的旋轉也會有聲音,這是咒輪的聲音。
 
➠【修行】:如「國王派遣信使」般觀想。
 
將本尊咒輪的慈愛廣傳出去,由咒輪的光往外發散。這樣的光對上的福田聖眾成為供養,對下一切眾生即是淨障。
 
當我們看見受苦眾生,因為悲心而想救度,將慈悲擴大,就可以生起菩提心。所謂「菩薩」就是有菩提心者,男眾即是觀音,女眾即是度母。
 
蔣貢仁波切在〈遙呼上師祈請文〉中寫到慈悲心的重要性:「雖然皈依發心誦祈禱,然未由衷生虔誠悲心,囿於文字諸法行善舉,敷衍了事,未用於相續」。
 
透過觀想持咒、生起慈悲心,就如怙主吉天頌恭在教言中所開示:「父母本尊六道眾,了知一體之瑜伽,無須再行利生事。」
 
反覆串習持咒觀想,瞭解自他無二元對立,對眾生的慈悲會感召眾生,他們也將與本尊無別。生起慈悲心、掌握慈悲心,最後讓眾生到達佛的果位。
 
敏珠林大伏藏師在圓寂前宣說:「顯聲覺皆尊咒法身境,身與本智遊戲極寬廣,深密瑜伽大士實修中,於意明點無別成一味。」
 
一切顯像都是本尊身,一切聲音都是咒音,一切的作意都是法身境,瞭解這些之後,可融合明點成為一味,在加上實修的體驗,最終獲得成就。
 
➠【大修】:如「蜂窩傾毀」般觀想。
 
在此狀態下,一切眾生都是本尊,沒有自他的分別。在文殊閻摩敵的修持中說到,瞭解了這個道理,也就沒有「境」,若不瞭解,就會有本尊與凡夫的分別。
 
▍咒語的諸多功德
 
➠ 第一種功德是「清淨障礙」
 
例如持誦金剛薩埵百字明咒,透過懺悔的心,可以淨除障礙與二執——這都是累世的二元對立所造成的結果。
 
➠ 第二種功德是「加持」
 
觀想咒鬘能使加持闊展,加持入心,明白我們本具如來藏,只是在如來藏之上覆蓋了客塵染污才使我們流轉輪迴。
 
➠ 第三種功德是「作為本尊」
 
咒語的本身就是本尊,例如唸誦六字大明咒,咒本身就是觀世音菩薩。
 
當我們觀想六字大明咒,並配合觀修本尊的三個原則(尊身明晰、憶念清淨、佛慢堅固),就能掌握本尊的功德,如此便能從咒鬘成就本尊。
 
➠ 第四種功德是「供養」
 
透過咒數累積,可以成為對諸佛淨土的供養。如〈二十一度母禮讚文〉中所說,願求子得子、求財得財,這也都是咒語的加持。
 
➠ 第五種功德是「成就」
 
專注觀想咒鬘本身能清淨自心,讓「明」的本質顯露,所以持咒的數量不是重點,那只是一種量化的基礎,目的是提醒我們在這個數量的限度內,我們都要專心致志地修持。
 
透過觀修咒鬘,我們對於外在的「我」的感覺會逐漸消除,並展開悲空雙運。
 
咒語的種種功德是很廣大的,在此略為述說。
 
轉經輪是很好的方便法門,轉經輪可以透過「見聞思觸」給予我們及眾生四種加持。
 
福報的來源就是慈愛心,咒鬘可以使這樣的福德周遍一切處。
 
▍持咒的要訣:關於唸誦的速度與音律
 
持咒若只是嘴上念念,利益很小,因為咒語必須配合音律唱誦,這樣可以讓加持更加廣大。
 
有些人會想追求持咒數量,所以不喜歡念得太慢,其實,我們持誦咒的目的之一是要斷除對聲音的執著,所以也不宜念得太快。
 
例如有的人喜歡挑選度母的十字咒來念,因為十字咒比較短,追求數量時可以唸得比較快、比較多,相較之下,若能緩慢專注地唱誦長咒,反而有更好的效果。
 
一味地追求持咒數字,反而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因為這樣的持咒品質無法與心產生連結。
 
觀修咒鬘需要結合體驗,例如在修煙供時的六咒印,有些人會很快地念過去,這樣就會有漏失。
 
蓮師曾開示:「字符細節不缺失」,例如以藏文書寫咒語時,字母有些附加字,都是需要有連帶發音的,許多的細微處都需要唸誦清楚。
 
在自己的居所,建議可以不斷地播放咒音,我自己都是這樣做的。
 
▍持咒的要訣:關於淨除習氣與禪定
 
生起次第就是要反覆淨除我執習氣,透過觀想本尊身,淨除身的垢染,透過持誦咒語,清淨對聲音的執著與習氣。若人平時喜歡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語,就會種下無明的習氣。
 
持誦咒語無須注意在持咒數量上,蓮師曾說過,持咒獲得效驗的時間點是不一定的,不是依照次數來看。
 
持咒最重要的是透過咒音禪修,重點是要讓自己進入禪定,讓心得到串習。以清晰地音韻持咒,就能得到加持。
 
實際而言,沒有解脫者與被解脫者,一切都在於自心,當心淨除習氣,諸佛淨土的功德將自然顯現。
 
▍蓮師傳授的四釘修持法
 
為了對治愛我執,蓮師教導了四釘修持法:「三摩地釘、心咒釘、勝意釘、集散釘」。
 
在修持四釘的過程中,遇到障礙的對治法,
 
「三摩地釘」就是專心一意地觀修本尊,
「心咒釘」是觀修咒鬘以及持咒,
「集散釘」是讓慈心擴大出去,對上供養,對下淨障,
「勝意釘」即是大印的見解。
 
密勒日巴尊者在道歌中說明,三釘可以結合為一釘,尊者說:
 
「除卻十二釘外又一釘!法性空釘之謂也!大寶師為敲釘者,若不了悟則不中,俱時了悟便正中!」
 
一開始因為上師的引導,進而理解修持的意涵,如實地思惟之後沒有疑惑,就可見到心的自性,反之,若執著暫時顯現的相,就會累積所知障。
 
所有一切的外在顯現,就如〈佛子行〉說的:「諸所顯現為自心,心體本離戲論邊」,在道歌中則說:「顯相由心的決斷,心性為空的決斷。」藉由這樣的理解,體認心就是虛空。
 
四釘在新舊譯都能融合來理解,在大印大圓或中觀也都如是,所謂的成就與修成本尊,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因為有慈愛心,所以為佛
 
密勒日巴尊者道歌說的:「以見徹底決斷『心』,應以禪修作實踐,應以行持謁究竟,即能現前四身也。」
 
同樣地在〈遙呼上師祈請文〉中,蔣貢仁波切也說到,沒有透過上師指引,便無法了知自心為佛。
 
自心如何為佛?因為我們的心有慈愛,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慈愛都是具有利益的,心的功德可透過慈悲心獲得彰顯。要對此有所決斷,這樣慈愛會既深且廣,最終了悟本尊與我無二。
 
這就是四瑜伽的次第:專一、離戲、一味、無修,針對凡夫不同的根器,所以在修持法門上亦有不同。
 
佛陀具足方便智慧,藏語稱佛陀為「桑傑」,「桑」是從二執中甦醒,「傑」是心與虛空無二的意思。
 
這樣的說明各位應該聽過多次,但缺乏體驗,所以反覆地以此實修來體驗是非常重要的。
 
怙主寂天頌恭在〈大印五具證道歌〉中說:「若未掌領『基不變』王位,無法聚集空行母眷眾,故請勤修『觀身為本尊』!」
 
一切顯相為本尊,基亦即自心,故而眾生與本尊都是一樣的,在成佛之前,就是要努力實踐慈愛心,培養慈愛心,最終證得基是一體的道理。
 
-----
 觀看完整〈大印五具祈請文〉講授中譯影片(共五支影片)
 
下載〈大印五具祈請文〉
 
-----
⏺️ 官網〔2021美國法座GBI冬季教授〈大印五具祈請文〉〕專區
 
✱ 法本下載
✱ 前導文、法教報導
 
⏺️ 官網〔大印五具〕專區
 
 
願利一切有情
 
噶千佛學會 合十
www.garch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