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首頁 / 噶千法教 / 佛子行三十七頌 / 噶千仁波切釋意 / 第二偈
 噶千仁波切釋意

◆ 回到佛子行三十七頌首頁

第二偈

貪愛親邊好似水波蕩,
瞋怒敵方猶如火在燃;
不知取捨愚痴昏闇者,
遠離家鄉乃是佛子行。

  我們平常對自己的子女、父母、親眷自然的產生歡愛,這是一種慈愛之心,但是這種慈心並不會保持太久,因為這種慈愛之心很快就會轉變成一種貪戀。舉例而言,當我們的親友遭遇別人傷害之時,對於傷害他們的人,我們很快就會忿怒異常,此時內心的慈悲馬上化成瞋恨。因此,只要有貪戀之心就會有相對的瞋恨之心,所以這種對父母、子女、親眷的貪戀並非真正的慈悲心,因為貪戀隨時會改變成為瞋恨。

 

  如果有一個朋友,他經常幫助我,但是有一天他做了傷害我的事,我就把過去他對我的幫助全部都忘記了,這就是貪戀心時常會轉化成瞋恨心的情況。

 

  當貪戀心或瞋恨心很強時,人就會陷入黑暗之中,這就像太陽被烏雲遮蓋一樣。當對親人的貪愛之心過於強烈時,就會陷入愚痴之中,故對於我們關懷的對象,應當不要有太強的貪戀之心。其實這些人很多是我們的冤親債主,所以他們現在來保管我們的錢財,住我們的房子,使用我們的東西,這不就是我們的債主嗎?對於外在的仇敵,我們也不要太仇視,因為其中也有我們的子女、曾經是幫助過我們的人。因此無論是對於仇敵或親戚,都應當平等視之,一切都要出於慈愛之心來關懷照顧他們。若是不能做到這一點,自己就會陷於是非善惡、就會陷入愚痴之中,如果能夠具備平等捨,內心就會像太陽一樣,能夠遠離黑暗。

 

  因此,不要落於貪瞋之中對大家來說是很重要的。那麼為什麼最後一句會說「拋棄故鄉佛子行」呢?因為在一個地方待久了,累積了一些仇敵而不斷的來傷害我們,以致內心的瞋恨一再產生,還有一些我們喜愛的親友,內心的貪戀,同樣一再產生。所以一切諸佛都是捨棄家鄉,四處遊方來作實修的。

 

  但是大家若只想捨棄家鄉來實修,這種念頭是沒有用的。因為若只想離開家鄉,但卻沒有斷除內心的貪瞋之念,實修是不會成功的。這就好像有人離開了台灣到美國去,但是在那邊卻同樣有了仇敵而產生瞋恨、有了喜歡的人而產生貪戀,這樣一點用處也沒有。因此,對一個實修者而言,重要的不在是否離開家鄉,而是要斷除內心的貪戀與瞋恨之心。對於親眷仇敵都要有平等捨,如果對於家人的貪戀之心太強烈,死亡之時因為貪戀的緣故無法解脫,也無法到阿彌陀佛的淨土,會產生菩提心的退轉。因此雖然諸佛都是示現捨棄家鄉的修持,但是我在此告訴大家,這裡面真正的精神是捨離貪瞋之心,這一點每一個人都要了解。

 

  對於親人朋友的關懷之心是每個人都有的,假若這種關懷之心不能擴及一切眾生,就會變成貪戀之心,而這種關懷之心本身是無法持久的,當遇到逆境,障礙出現時,就會產生忿怒。譬如我們種下了樹木,它每天都會長出一點點,但是我們若每天都把這一點砍掉的話,這棵樹還會長大嗎?這是不可能的事。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慈悲心本來就只有這一點點,但是因為貪戀與瞋恨的緣故,常常去傷害它,慈悲心是無法成長的。譬如說:不同家庭的兩個小孩互相吵,一方的家長就會認為對方的小孩子是壞蛋,因此想要去責罰他,但是如果想一想這個小孩子過去也是自己的父母親,現在他的行為雖然不好,我們還是希望能夠導正他,希望這兩個小孩子未來的行為都很端正良好,而不是想要去傷害對方家庭的小孩。有時候我們看到男女朋友吵架,也不要只去袒護自己認識的一方,應當希望雙方都能和好,希望每一個眾生都安好。因此我們雖然具有慈愛之心,但這個慈愛之心是否能逐漸擴充,自己反省一下就知道了。我們應當想辦法讓本有的慈心和悲心擴充出來,才不會陷於愚痴之中。

下一偈:第3偈

◆ 回到佛子行三十七頌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