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噶千法教-開示文章、法教報導:法教報導:普巴金剛大法會(日四下午)♦噶千仁波切台灣弘法圓滿行
普巴金剛大法會(日四下午)♦噶千仁波切台灣弘法圓滿行

♦噶千仁波切台灣弘法圓滿行(日4下午)
♦2019 H.E Garchen Rinpoche Taiwan 
the 4st Day Afternoon Teaching 
 
■時間:2019年9月14日下午14:00-17:00
■地點:台北榮總介壽堂
■主法:噶千仁波切
■中文翻譯:張昆晟
■English Translator :Ina Bieler
 
接下來請大眾繼續不間斷地持咒,我們法會時間不是太長,很多法友都是不遠千里,花很大心力來到此處,過程當中若能心不離本尊、口不離咒語,如此去做,在身心方面都會有所體會。
 
如此一來,我們的付出就會有所收穫,也不會浪費時間。因此請大家保持不間斷的持咒與觀想,在此狀態中來聽聞講解。
 
其實,有些人認為宗教信仰是多此一舉,大可不需要,只要把人世間道德法規顧好就一切足夠,將宗教及人世規範截然分開,這其實是很大的誤解。
 
因為宗教及人世法規彼此連結密切,譬如每一個人都希求快樂、想要遠離痛苦,宗教與人世法規的在這方面上,方式有所不同,譬如宗教在「離苦得樂」主題上。
 
 ♦ 所有宗教都在從原因上,追求快樂
 
知道要從因下手,知道何為樂因、利基於慈心悲心上,透過身體及言語來在因上下手,由此來構築快樂,並且信奉前後世、業力因果等的道理,這是宗教方法。
 
有人單單僅從道德規範下手,想說覺得要自己創造快樂,依照自己力量努力達成,他們全力於今生,今生之外事務就顧不上。
 
因為只在乎今生,因此在追求快樂過程中遭遇很大險阻,不曉得如何面對眼前痛苦。他們也想要避免痛苦之因,但不知如何下手,想要造就快樂,卻不知如何造就。
 
有些人他們只故世俗生活,「我想要快樂」,只著眼於「如何維繫自己的快樂」,想著自己,由於自我中心,依此不再乎他人是否受害,不知道或不在乎、因為只有自己,想要謀求自利,因此和他人互動時,就顧不了別人痛苦。
 
 ♦一切痛苦,都源於自利
 
佛子行所言:一切痛苦都由自利起。當我們用此態度時就會帶來很多傷害,也帶此態度對宗教產生誤用情形,因此對她人造成傷害。
 
但這並非來自於宗教本身,而是來自於人的問題,因為宗教徒個人自我、導致他不在乎他人,當他們去傷害人時,反過來就反而被別人壓制、傷害。
 
有些宗教徒會認為,自己宗教是好的,他人宗教都不好,他人信仰外道,之後會墮入惡道,也如此告訴他人「你會下地獄」,讓人心生不滿,因此雙方產生衝突。這樣是極為不可取的。
 
♦追求快樂,要從慈心悲心著手。
 
宗教應當在「構築善因」上做交流,從慈心、悲心的見解找到相同之處,即便僅僅只是今生快樂,也要懂得今生快樂為何,從慈心悲心著手,乃至於為眾生利益而生起珍寶菩提心,這才是正確信仰所應抱持之見地。
 
無論何時,或與任何人交往,都應抱持慈愛心與菩提心。以此慈心悲心看待一切有情,才會呼應佛世尊教誨,那怕是與眾生在世間法交流,也應懷抱慈愛心,讓我們把握住快樂之因,如此才能在今生獲得真實快樂。
 
即便我們追求的僅僅是人世價值,也要瞭解正確成辦之因為何,才能避免傷害與彼此之間的衝突。
 
在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我們看一下各自情況,有些是幸福快樂,有些國家人民受苦.
 
♦越有慈心悲心,越幸福快樂
 
這些情況若善加考量時,會知道這些國家之所以能幸福自由,是會來自於人民共業,觀諸其他外國,就會曉得越懂得幫助他人的國民、越有慈心悲心,就越能有幸福快樂功德。
 
若人民總是自私自利,發展又將是如何?考量到就會知道,遍智佛陀所言:「諸佛來自於利他心、來自於對眾生的慈愛」,利他心越強,則自他安樂越強,以此相對,當我們自利越強,越損害他人安樂與幸福。
 
♦諸佛來自於利他心
 
我們要將慈心悲心的見解放於心中,若恆時抱持慈愛心見解,今生的安樂幸福也可獲得保障。進一步地,眾生本俱悲心慈心,因此若對其他眾生懷有悲心,眾生也會悲憫。
 
因此講念修行時,要先立足於「對眾生慈愛」之見地,之後再來談所謂禪修。慈悲心力量自然可讓我們的修行具足功德。
 
♦慈悲力量,自然讓修行具足功德 
 
應當對眾生作父母想,前提是應當先體悟父母對己之恩德,假使沒有父母就沒有此身,若沒有師長你將沒有學問,因此應當憶念父母及師長對己之恩,具體去思維眾生對己之恩德,以此角度出發,先去想大家對我都有恩,應當對眾生有慈悲心。
 
具體也要這樣落實慈悲心,慈悲心越強,我們的心越寬闊,哪怕只是對一位師長念恩,都能從此出發點,讓我們更懂得善知識對自己之恩德,讓我們的慈愛心因此增長。
 
♦以「見到他人功德」消除我慢與我執
 
密法中講究的見地是清淨觀,所謂見地是「去除我執」的見地,當我們不再自我中心,而以念他恩功德為主,就能具備「見到別人功德」之智慧,這樣智慧能為我們帶來幸福與快樂。
 
因此實際修持上,應當先懷有對其他眾生的利益心及饒益心,有「試圖報恩」的想法,這樣的利他心會帶來對上師三寶的信心,這信心的另一面就是對六道有情的悲心。
 
信心與利他心是互為表裡的。我們不斷地反覆地去觀想,會有一天觀能真正在心中滋長快樂之因,我執的冰塊也會逐漸消融。
 
♦空性智慧,從念恩開始
 
這一切都要從念恩、念父母恩開始,我們先從小處著手,一點一滴地累積對他們恩德感悟。
 
想著「如何造就自他安樂?自他安樂到底從何來?」從念恩報恩開始,試圖造就自他安樂,必須要從小處著手。
 
♦「四無量心的普巴」是修行中心
 
在普巴金剛法門中有四種普巴:其中一種是「四無量心普巴」,四無量心是對三界一切受苦有情眾生發起,知道三界眾生正在受苦,並且曉得苦因,因此對他們發起無量悲心。這是無量悲心的普巴。
 
另一種是自相悲心,在我們生活中,現實可見的、直接可以體會到的,就是對眾生的悲憫與悲心。
 
慈心悲心與智慧是分不開的,慈心悲心越強,智慧越強。而這樣的悲心應當對誰發起?除父母師長外,第三層次就是對整個國家發起慈愛心。
 
我們平常會說,「願等虛空眾生離苦得樂」範圍是從父母、國家,擴展到等虛空眾生。必須先從這三者出發。
 
♦除父母師長外,對國家也應抱持慈愛心
 
上一段談起父母師長恩德,必須對她們發出慈愛心,這一段來談「對國家的念恩報恩」,正因為今天有國家,因此會有便利道路、設施、學校、醫院等基本生活所需。
 
如果沒有國家存在的話,問題就會紛紛出現:譬如因為缺乏法律,而使社會陷入混亂,人與人間產生仇恨等,會有很多問題。
 
當你如此思維時,逐漸逐漸地會對於國家及所屬機構產生慈愛心。真正尊重人民服務的人們:包括公務員、警察等,都油然知道要尊重他,感受她們對自己的好。
 
因此覺得「他們是真正值得我們尊敬的」,應當對她們慈愛心,知道「如果不是她們,社會上非法勾當將很多」,透過此而真正關心他們、對她們真正產生慈心。
 
♦念恩,就足以帶來今生快樂
 
去憶念父母、師長、國家恩德,就足以帶給我們今生快樂。
 
我們此生幸福快樂起點,便是對她們的知恩與念恩。當然有些人因為過去業力緣故,不論如何努力都過得很辛苦。
 
但一般性情況為此:當你懂得從她們身上出發,尊重且發慈愛心:譬如對國家價值尊重、持守法律者,就能真正獲得快樂。宗教信仰者在見解觀念上,應當要能做到此點。
 
世界上有些因為過去業而導致差別,有些人如何努力都無法將今生過好,有許多痛苦問題,也有人不太費勁就一帆風順。
 
這當然是取決於過去所造業,對純正宗教信仰者而言,會認為「業力前後世」道理是實實在在的,從此看待,會比一般角度深一層。
 
宗教信仰中還會提到,要有信心及清淨見,及對眾生的悲心,才能得到加持。
 
♦以信心、清淨見與悲心,得到加持
 
清淨見與智慧分不開,當我們有清淨見時,就能避免對她人的錯誤見解,錯誤見解有三種:
 
1、理解上產生錯誤、2.不理解、3.偏頗見解,
 
當我們具備清淨見時,就能避免三種謬誤,而真正產生智慧。
 
無論是純正宗教信仰或一般世俗法規,完全離不開慈心與悲心,慈心與悲心進一步發展為珍貴菩提心。
 
這一切都來自於利他及希望其他眾生獲得安樂,應當曉得,眾生利樂及自己利樂根源,都源於利他心或菩提心功德。
 
利他心或菩提心的功德若譬喻,就如同黃金一樣,黃金價值殊勝在於:即使微小也極有意義,即使配戴黃金小耳環也感到歡喜,原因是不是因為非常漂亮?
 
原因並不是美麗,而是因為黃金極其珍貴,即便微小也無損於其珍貴價值。
 
菩提心就是如此。就算僅有小部分也非常有價值。這就是為何世間上任何事情,都離不開慈心悲心。
 
進一步來說,為何宗教講究「令未生起菩提心生起、令已生起菩提心不衰退,並輾轉增上」。
 
純正正法當中,所要去謀求的、去營造的,就是如何生起真實菩提心?如何生起對眾生的慈愛心?
 
♦思維「善知識比自己更重要」 的道理
 
這一切方法中,最初的起頭,應當就是對眾生慈心,實事求是而言,首先要對自己師長發起慈愛心,去憶念功德、要去在乎他。
 
就如同《佛子行三十七頌》中對善知識重要性的開示:善知識價值比自己更重要,因此我們要愛善知識,甚於愛己身,實際上說明的就是要懂得尊重、關愛師長。
 
尤其任何一位佛教徒都可被算於「廣義的僧伽」當中,而之所以被稱為「僧伽」,是因為是「追求善法者」。
 
而善法功德是得自於善知識,應當曉得,有一天我們肉體身軀就會壞滅,但來自於師長、善知識的功德學問,則不會隨肉身而消失。
 
舉例而言,同樣送小孩去上學,有些孩童天生很容易學習,一點就通,求學毫無問題,但也有孩童同樣送到學校去,學不會,讓父母乾著急、感到忿怒。
 
這就關乎於過去生是否有學習,如同薩迦班智達所言:「學問再多也要積極求學」,因為求學成果與往昔生生世世求學功德有關,而這些求學功德來自於我們師長及善知識教導。
 
因此可以知道,師長及善知識是何等重要?
 
若能懂得安樂及造就安樂道理,就知道「一定要從尊重師長、對師長產生慈愛心」出發,否則會自我膨脹。
 
♦以念師長恩,消除我慢,增長慈愛心及菩提心
 
當我們對師長有敬意有慈愛心同時,我慢心也會消退,才會進一步生起慈愛心與菩提心,隨我們慈心悲心增長,我們的傲慢心與自我中心才會慢慢消退,智慧才會因此開展。
 
若我們不開展慈心悲心,不要說出世間生活,光是世間安樂都很難成辦,這是因為無法真正生起慈悲心緣故。
 
上百國家互相往來彼此,很需要注意的,就是彼此的慈心愛心,要多下功夫、多努力,要從此點去理解、落實「菩提心普巴」,唯有此徑才能真正理解「勝義菩提心」因此非常重要。
 
在世俗法規與正法傳統這兩方面,當在談慈心悲心時,有何差別呢?其實只有方法差別,重點都是注重慈愛心、要慈悲,僅是運用方法不同而已。
 
♦以思維 「一切眾生都當過父母」來生起四無量心
 
為讓世界真正具備幸福快樂,要有慈愛心,要以慈心啟發悲心,因此應當先對眾生生起無量慈心,因此應當先視為世間一切眾生乃至於小蟲,都是過去生自己父母,無有例外。
 
若你真正去這樣思維做觀,想真正曉得,哪怕小蟲也做過父母,你對牠的油然悲心就會生起。
 
以此不斷培養、擴展悲心,有一天會成為自然不需造作之悲心,而此悲心才能引入了悟空性之智慧,才會真正生起智慧。
 
♦對我執之悲心,將增長空性智慧
 
為何對眾生之油然悲心,能生起空性智慧呢?證據是什麼呢?證據是,當我執減少一分時,了悟空性的智慧就會增長一分。
 
這就如同冰塊與海水一般,海上的冰塊融化一分,海水就會增長一分。海冰如同自我執著,海水如同對空性的了悟,我執越少,空性了悟會隨之增加。
 
唯有當我們對眾生慈愛增加、菩提心增長發起,才能真正切入密法所謂的法門方便中,若缺乏對眾生的慈心悲心,要契入密宗見,是極為困難的。
 
♦四無量心普巴,是修持普巴的見地核心
 
因此,我們在修持普巴金剛法門時,要瞭解「四無量心的普巴」是見地核心,是實修法門的中心據點。要瞭解普巴金剛的修持,當然要先談見,再談修與行。
 
中心據點就是「四無量心的普巴」,由此才能展開不脫離見的修持,日常生活中才能運用到行持。
 
♦行持的命脈,就是「慈心」與「悲心」
 
上午談到「應當要掌握行持的命脈」,行持的命脈不外乎「慈心」「悲心」,若你能令慈心悲心相續不斷,另慈心悲心無間斷,就是真正把握住見修行的「行」之命脈。
 
人與人的友誼也利基於彼此之愛與關心上,這樣人與人之間的愛若能深化擴展,才會令行者生起菩提心。
 
從「我們生生世世要獲得快樂角度」來說,也要不斷維繫對眾生的慈愛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生起真實菩提心。
 
♦「慈心」是菩提心的中心據點
 
應當曉得,慈心是菩提心的中心據點,有菩提心,有朝一日才能真正通達見修行。如果對眾生的慈愛心中斷了,隨後的見地修持都談不上。
 
因此要從小處著手,我們對父母念恩、對師長念恩、對其他眾生的關懷來著手,當這樣的慈愛心越來越強時,你內心的功德才能提升。
 
這就如同匯入同一條河川的支流越多,主流水量才會愈多,我們對眾生的慈愛心及對父母師長的念恩心越強,菩提心與菩提心的功德才會日漸增上,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務必要將世間的世俗規律和出世間的宗教法規要結合在一起,不要看為涇渭分明兩件事情,兩者僅是方便不同,但兩者追求慈心悲心的價值方面,則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