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噶千法教-開示文章、法教報導:法教報導:【加持成就之源:上師瑜伽】之二
【加持成就之源:上師瑜伽】之二

【加持成就之源:上師瑜伽】之二

 

時間:2015年4月25日下午兩點

授課上師:第八世噶千仁波切

中文翻譯:張昆晟

 

究竟的「果」就是佛的本性,也就是法、報、化三身,是本自俱足的自性,這樣的層面可以說有空的層面、明的層面和大悲的層面。心性空的層面如同虛空,但不是空空如也,是空而明、明而空的,是明空雙運的自性。

同時,亦稱為「顯空雙運」,「顯分」就是佛父、「空分」就是佛母,也就是在空的本質中,並未丟失明性和空性。

因此我們說顯空雙運,若你能夠確切認識這一點,就知道究竟了義無有遷轉之大樂、是無有遷轉之金剛持,若你修得是勝樂金剛法門,所謂「勝樂」、「上樂」就是意指如此顯空雙韻、明空雙運之自性。

當我們通達此點中,就會知道原來我們心的自性本質中,「明」就是佛陀報身,「空」的本質,就是佛陀報身,這兩點是雙運一體的,因此可以展現出對眾生的無緣大悲。

而由於眾生對於「明空雙運」是不能理解、了悟的,我們對於這樣無法了知「明空雙運」道理的眾生,產生無有條件的、無以言喻的大悲。以上所講一切,就是我們內心中本俱的,而此無緣大悲是週遍於一切處,而我們要瞭解到,為何我們現在不能看清本來面目?就是因為根本上的無明使然。

由於無明的緣故,我們生生世世流轉輪迴,產生很多業和習氣,現在為了要逆轉局勢,因此要從「四轉心」法開始著手,然後依次修持皈依、發心、上師瑜伽,這修都是有其必要性,透過些方式,我們可以逆轉無明的這條道路。

我們就是希望透過修法實踐教法,而能了悟內心,要知道透過此了悟,能達到如何地步,將能如何了悟心性,如此一來,我們就不會對修行感到疲倦。

整理來說,我們必須好好把握心的體性是空,此空的體性就是法身,心的自性是明,此明性就是報身,而大悲週遍一切處,此面向就是「化身」。

不論哪一層面,實際在上都是在一個心當中,都是本來自足的、無自他分別。從實相上來講,心性都是無二的明空,無有自他分別,心性是唯一,此自性就是雙運的,而此「空」,並非是落入於存在的極端,或落入虛無的極端的。

「明」的自性中就是「空」,「空」的自性就是「明」,若能理解「明的自性為空、空的自性為明、大悲週遍」的道理的話,就能產生真正了悟,當你能有此體悟,並逐漸堅固時,就能達到不遷轉的大樂,我們現在對於大樂的體驗還不穩定,有時有體驗有時則否,最終達到理解此方法,而能達到穩定不遷轉的大樂。

接下來我們可以看到法本55頁,是「上師相應法」修法,此時,我們會觀想上師身為金剛持,不過對於有信心的弟子而言,不需要一定要觀想上師為金剛持形像,可以觀想就是自己所認識的上師形像。

一個有信心、恭敬虔誠的弟子,可以如實觀想,而不需要一定要觀想為金剛持,但須要瞭解,上師心的自性是明空雙運,和諸佛心性毫無差異的。

而且要知道,一切上師和一切諸佛的心性,都是無有差別的,也就是從法身和報身層面來說,是無有差異的,因為他們都是無有偏私,他們的威德力也無產生無任何偏狹性,如同降雨時普遍能普降大地,不會刻意不降雨於哪處。

因此,上師內心當中的威德力如同降雨一般,無任何偏私性,因為他的內心就是空的本質,而與我們產生關連者為上師的色身。

我們透過對於色身的喜好,而蒙得利益,這樣空的本質,上師的內心功德就是具有利他菩提心,就是慈悲心的自性,因此當我們觀想任何一位上師時,就如同觀想所有上師一樣,因此有教法說,觀想一位上師和觀想百佛的功德是相同的。

此原因是由於上師的內心是明空雙運、具足大悲自性,因此觀想一位上師,如同觀想所有傳承上師、一切三世諸佛如來、以及法報化三根本總集一樣,因為他們在心性上毫無分別。

因此不論你修持的是哪種教派上師相應法,是寧瑪、薩迦、格魯、噶舉派也好,最終都可以曉得,我們是透過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遭遇,和他們色身產生關連,但最終的追求世界,是藉由此關連而產生信心和信賴,由於我們無法直接見到上師內心的功德,因此藉由趨入與上師之間的聯繫,而體會上師的功德。

而要如何見到上師報身的清淨面貌?就如同中陰教法當中所教授,「於報身剎土當中獲得解脫」,那時就可從上師報身的內在意義去了知。

我們現在由於業與習氣緣故,無法瞭解上師內心,也就是普遍無變究竟大樂的本質,無論如何,我們要從「上師內心具足功德與佛自性」去了知,如果能夠真正從此來瞭解上師,就如同密勒日巴尊所言,我的身體是五大種和合之身,最終是不會死亡的,任何有信心、虔誠心的弟子,我就會在他們面前展現。」

因此若能通達此道理,即使上師示現涅槃,我們也不需要過度憂慮,因為我們瞭解上師的內心就是明空雙運的本性,他是不會消失的。

就如同《佛子行三十七頌》所云:「無來亦無去」,內心本性如同虛空一般,無任何偏剖性,因此無「來」可言,也無「去」可言,這樣的自性就是上師內心自性的本質,就是法身的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