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噶千仁波切問答開示-美國噶千法座(2022年5月28日)

日期:2022年5月28日

地點:美國亞利桑那州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目              次

1.  當面對外來侵略時,如何能避免負面情緒,以及在敵軍陣亡時不隨喜此狀況?敵軍的坦克車遭燒毀時,真的很難不生歡喜心。
 

2.  我們應如何自己修超度法門《所焚乃是煩惱》?
 

3. 我曾經常做清晰的夢,在夢裡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能看見顏色,有時甚至知道自己在做夢。如今我不再有這般清晰的夢了,我也練習抽離現狀。這是否意味著我的禪修已變得呆滯或退步了?
 

4. 對初學者來說,在不了解其意義的情況下,應如何看待法器或其他視覺元素?在修持時若對這些感到困惑,應如何將心安住?
 

5. 在修菩薩行的同時,如何對自己幫助他人的能力抱著切合實際的態度?
 

6.  無自他二元與空性是一樣的嗎?
 

7. 當某人去世時,我們通常會把他的名字交給上師。如果往生者不是佛教徒,這對他仍然有所助益嗎?
 

8. 我在一場車禍中發現,當車子快撞翻時,我就只說:「不!不!不!」如何訓練自己在面對恐怖情況或死亡時能記住上師?
 

9. 我孩子們的父親死於毒品和酒精。我二十四歲的兒子目前在戒毒與戒酒。我二十一歲的兒子也吸毒和酗酒,並以死來威脅我。我已戒毒和戒酒,並在十五年前受了梵行戒。但無論我多麼努力,還是在繼續承受業力的負面影響。我應該修什麼?我能為孩子們做些什麼?
 

10. 我應如何面對孤單以及想有個伴侶的渴望?在我渴望愛與溫暖的同時,應如何面對被傷害及拒絕的恐懼感?
 

11. 由於工作與俗務,我要禪修很困難。我已經禪修了好幾年,但心還是很散亂,無法專注。什麼方法是最有效的?
 

12. 我住在寺院裡,而且曾被那裡的人欺負。我應如何看待這個情況?如何以智慧及悲心來面對?
 

13. 我是個年輕人,雖然有禪修,但還是無法控制我的性慾。我害怕面對面向人提出這個問題,所以一直在沉默中苦惱。佛法幫了我很多,但有時我仍會掉入性慾的痛苦,這很令人沮喪。請給我一些引導。
 

14. 在投胎時,明點、脈與風如何形成?
 

15. 我曾聽說佛法並非療法。佛法與療法是否互相輔助?它們有所不同嗎?我在學習佛法時發現二者相似,但我想佛法是否對某些事有效,而療法則對其他事有效?可否請您解釋?
 

16. 我花了三年半的工夫來修行與聽聞佛法。我現在在交叉路口,不知何去何從。我可以走上出家的路,進入三年閉關,或者回去工作,直到心理上有充分準備可以受戒。或者未來再做三年閉關。可否請仁波切給予指引?
 

17. 文殊閻摩敵的儀軌裡提到八部鬼神受到束縛。意思是指調伏心嗎?
 

18. 俱生的無明與什麼一起俱生?若是我執,無明與我執有何不同?
 

19. 如果煩惱真的是智慧,那透過金剛薩埵法門清洗掉的是什麼?
 

20. 根據我的經驗,修行者在沒有領受灌頂的情況下,也可從日常修持獲得極大的利益。但一般的說法是必須領受灌頂以得到利益。對此您有何看法?.
 

21. 瑜伽士應如何有效地守護自心,而不被失望、沮喪、焦慮等欺騙性的我執情緒影響?我能如何提升自己與他人,而不是被他人拉倒?
 

22. 金剛乘的修持通常都是以觀想為基礎。無論我如何嘗試,還是無法觀想形象、形狀或顏色。我已多次嘗試觀想最基本的東西,但還是不成功。我的心像個黑暗的螢幕。請問仁波切,我應如何修金剛乘?

 

扎西德勒!

祝各位參與直播的法友們長壽!

Q:當面對外來侵略時,如何能避免負面情緒,以及在敵軍陣亡時不隨喜此狀況?敵軍的坦克車遭燒毀時,真的很難不生歡喜心。

 

A:一般而言,所有戰爭皆因過去世累積的業而發生。經論中說:「其因乃惡業。」而〔惡〕緣是各種障礙、阻撓者與魔,後果則是痛苦、疾病等等;若不造業,這世上就什麼也不會發生。參戰時,你應思惟這麼做是為了保護人民,而不是為了個人理由,以這種心態繼續捍衛國家,繼續向前打仗,同時也祈願所有陣亡者都能得解脫。

所有發生的一切都是由於業,專一地祈求度母,完全別想著自己或他人。當你捍衛國家時,要思惟這是為了人民,而不是為了自己。就算自己死了也要想:「如果死了,那是為了保護他人、為了利益眾生而死。」應抱著這種心態。

 

Q:我們應如何自己修超度法門《所焚乃是煩惱》?

 

A:在這世上,沒有任何人在出生後不需死亡,每個人都會死。

在修法時,祈願每個亡者能得解脫。會死是因為業,我們並不能阻止死亡,當你修超度祈福時,為生者祈福,並願亡者能獲解脫。你也可以僅唸誦〈度母救八難〉,其中兩句包含了一切:「除惡道門母前我頂禮,導善趣道母前我頂禮。」一切都包含在這些詞句中。你可如此祈請度母。

 

Q:我曾經常做清晰的夢,在夢裡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能看見顏色,有時甚至知道自己在做夢。如今我不再有這般清晰的夢了,我也練習抽離現狀。這是否意味著我的禪修已變得呆滯或退步了?

 

A:你的禪修並沒有退步,有道是:任何你執為真實的事物,無論是夢境或清醒時刻,皆會導致障礙。因此別執持任何事物為真實,無論是做夢、死去或清醒,心一直都是相同的。身體死後,心會繼續下去,也許去淨土或三惡趣,總之心不會死。

無論是生活或夢境的經歷,視之為幻相,切勿執為實有,任由它去。有時由於身體的結構、血液循環與脈等等,我們會有各種感知,有時感知很清晰,若是如此,不需歡喜;若不清晰,也不需難過。無論如何都沒關係,任由它去。把夢的經歷與白天的經歷視為完全相同,一切有為法皆是無常的。

 

Q:對初學者來說,在不了解其意義的情況下,應如何看待法器或其他視覺元素?在修持時若對這些感到困惑,應如何將心安住?

 

A:如果知道這些法器與物品的特殊意義,那很好。了解得愈多愈好,也能累積更多福德。但若不了解,基本上所有法器代表方便與智慧合一。以聲音而言,是聲空合一,當你思考聲音來自哪裡?聲音是什麼?聲音非有亦非無。這展現了萬法非有亦非無的自性。這是中觀的見地。

無論了解多少,就利用這些知識。如果不了解某件事物,只需禪修明空的心,其實這樣就足夠了。知道愈多愈好,也能累積更多福德,能多學習是件好事。

 

Q:在修菩薩行的同時,如何對自己幫助他人的能力抱著切合實際的態度?

 

A: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時刻,盡力保持正念與正知。佛陀曾說:「空性乃不放逸。」若保有正念,你將不會干擾他人的心念,你會坦率、誠實,同時培養慈愛與悲心。若有正念,所有活動將自然成為菩薩行;若欠缺正念,則會在內心種下習氣。

若有正念,自然會避免傷害他人,並利益他人,因此最重要的是持續保持正念與不放逸,你也會自然趨入菩薩行。正念就如同〈度母七救怙文〉裡守護眾生的正念母;正念母與你的正念是一體的,或者說上師的心、佛心與自心皆是一體的。內在的上師是自身的明覺,自身的智慧。若有正念,所有功德將油然而生;若缺乏正念,所有過失將隨之而起。

若有正念,你的所有行為會非常柔和,例如甚至是對待物品,你也會一直很柔和。因此若有正念,一切功德將隨之生起,當你看到任何小昆蟲、小動物,你會馬上悲憫牠們。由於有正念,你不會去踩到牠們,你看得到牠們,並對牠們培養悲心。由此可見,許多功德從正念生起,因此若一直保持正念,你將開展慈無量心。

 

Q:無自他二元與空性是一樣的嗎?

 

A:我們一直提到空性。當我們說宇宙及一切眾生皆是有為法,因此無自性,這是我們能有所理解的。但通常在只有兩個人時,我們仍會覺得是分離的個體。對已了悟自他無二或心性的人來說,他們會認出有兩個身體,但心並非兩個,心是無二的。或者我們說有佛及眾生,但他們的心只有單一的基。如此了解即了解見地,也就是心無二元對立,譬如有兩個空瓶子,瓶子裡的空性是一樣的。我們應如此理解無二元對立。

 

Q:當某人去世時,我們通常會把他的名字交給上師。如果往生者不是佛教徒,這對他仍然有所助益嗎?

 

A:這是個很好的問題,也是你們應該確實了解的。佛教徒與否是我們內心暫時造作出來的概念,並不真實存在。佛陀的一句話涵蓋了一切,祂說:「眾生本為佛。」三界輪迴裡一切有形或無形的眾生,雖然數量眾多,但心只有一個,並沒有兩個,它們不是分離的,只不過我們在心中造作了分離。

所有眾生在佛性的本基上是一,但自性暫時被障蔽了,一旦遮障消除,內在的佛性就會彰顯出來,佛陀說:「眾生本為佛」即是此意,只不過我們現在被業力障蔽,因此在六道輪迴中流轉。但究竟而言,我們是無二的,一切有情眾生並無自他之分,也無佛教徒與非佛教徒之分。那些所謂的非佛教徒,只要為他們祈禱,他們也會獲得解脫。

我們常提到一句話,它的實際意義是什麼?譬如龍欽冉江說:「證悟實相即是最勝聞。」密勒日巴尊者在解釋波羅蜜多時也說:「除了證悟心的實相,再也沒有其他的般若波羅蜜多。」其實這句話就解決了所有問題,一旦明白了,就知道沒有佛教徒或非佛教徒〔之分〕,這二者在心的層面不是分離的。任何了悟心性者會立刻明白這點,只不過暫時的習氣使我們出現了各種煩惱與苦樂的感受,但心無二元對立,因此密勒日巴尊者說,除了了悟心性,再也沒有其他的般若波羅蜜。還有許多不同堪布的引述,但密勒日巴尊者的這句話就足夠了。

 

Q:我在一場車禍中發現,當車子快撞翻時,我就只說:「不!不!不!」如何訓練自己在面對恐怖情況或死亡時能記住上師?

 

A:在那個時刻,無論是記起上師、本尊或佛,都能與其心合一,你的自心本性將與他們合一。你的身體或車子只不過是一堆塵土,反正身體是會死的,一切都像草尖的露珠般無常,但自心與上師的心是一,自心佛性與佛心是一。

身體不就像是套衣服,脫掉後,心會繼續下去,而心必須靠信念來引導。如果一直都有信念,你會立刻想起對上師的信心或虔敬心,透過自心與生俱來的智慧,你會想起上師或佛。如果能想起,那就如同兩滴水融合在一起,你將獲得解脫。心是超越生死的,心會繼續下去。〈佛子行三十七頌〉的開頭提到:「誰見諸法無來去。」請再三思惟,其實一切都包含在〈佛子行三十七頌〉裡。

 

Q:我孩子們的父親死於毒品和酒精。我二十四歲的兒子目前在戒毒與戒酒。我二十一歲的兒子也吸毒和酗酒,並以死來威脅我。我已戒毒和戒酒,並在十五年前受了梵行戒。但無論我多麼努力,還是在繼續承受業力的負面影響。我應該修什麼?我能為孩子們做些什麼?

 

A:你的孩子有他們自己的業,他們必須隨著自己的業去走,你並不能解決一切問題。尤其是喝酒的業會導致投生為動物,這是他們的業走的道路。你應對他們培養慈心與悲心。

你也受了梵行戒,最究竟的戒是什麼?所有戒最終在於斷除我執、培養利他心。秉持著菩提心,關注他人的福利。別過度分析,只需知道這是他們的業,然後觀修慈無量心。如果他們的行為真的很負面,那是因為他們的業力,我們無法馬上解決問題。他們的心並不會死去,真正能幫到他們的是你保持利他心,這能融化我執的冰塊,所以別去想這是他們的錯,認為他們有問題,只需對他們培養慈心與悲心。記住佛與佛法。其實如果記得慈心與悲心,那就是佛法。同時思惟:「我的身體是僧伽。我愛每個人,因此我是僧伽。我自身即具足三寶。」以此方式,嘗試保持愉快。

 

Q:我應如何面對孤單以及想有個伴侶的渴望?在我渴望愛與溫暖的同時,應如何面對被傷害及拒絕的恐懼感?

 

A:如果沒有伴侶,那其實是最好的!因為真正的伴侶是觀音菩薩與度母,你與他們永不分離。如果你是男性,可向度母祈請;如果是女性,可向觀音祈請。這些本尊在此生、來生與中陰都不會離開你,所以請思惟:「如果沒有伴侶,那會更好。」若有伴侶,同時會有優點和缺點,有了伴侶,隨時都會有一堆問題。所以即使沒有伴侶,請想想有伴侶的過失,那你會發現沒有伴侶比較好,自己開開心心就好。

但如果有伴侶,就別去看伴侶的過失,而是要想想有伴侶的優點。有了這個伴侶,自己能練習慈心與悲心,視對方為觀音菩薩或度母,而且即使死後,也不會離開觀音及度母,他們會留在我心中。基本上應向觀音或度母祈請。一般而言,沒有伴侶比較好,這樣才有自由。

 

Q:由於工作與俗務,我要禪修很困難。我已經禪修了好幾年,但心還是很散亂,無法專注。什麼方法是最有效的?

 

A:在處理俗務時,應保持正念及不放逸。如果以正念進行世俗活動,這是生起最佳禪修的機會。首先要明白見地,接著禪修。但究竟而言,我們必須把禪修的覺受融入日常行持,也就是我們所有的世俗活動。

在所有活動中,認出內心浮現的所有念頭、貪與瞋等情緒,當它們一生起,馬上禪修,所謂將禪修融入日常行持就是這個意思。從這個角度來看,投入世俗活動很好,因為這樣我可以真正不散亂地修持。因此在所有活動中,嘗試保持不散亂的狀態,那這些活動本身將成為禪修。

 

Q:我住在寺院裡,而且曾被那裡的人欺負。我應如何看待這個情況?如何以智慧及悲心來面對?

 

A:〈佛子行三十七頌〉裡有解釋到,當被羞辱或虐待時,我們會失去自尊心,所以我們應該思惟被貶低其實是件好事。有句話說:「願我不被讚揚而被譴責,受到讚揚會增長煩惱。受到譴責能增長安忍。」因此在所有活動中,我們皆可練習安忍。安忍真的是一切修持的精髓,所以說除了安忍,沒有更艱辛的苦行。安忍是最佳的修持,若培養安忍,所有其他功德皆會增長,所以請思惟這是修安忍的絕佳機會,你的心將會提升。

安忍如同一個純金的容器,需要盛著菩提心的乳汁,它能輔助菩提心的修持。最重要的是要圓滿安忍波羅蜜多,有個西藏諺語說:「如果沒人讓你生氣,那你要向誰修安忍呢?」〈佛子行三十七頌〉是你的最佳良伴,它包含了一切,包括所有解決方法和忠告。

Q:我是個年輕人,雖然有禪修,但還是無法控制我的性慾。我害怕面對面向人提出這個問題,所以一直在沉默中苦惱。佛法幫了我很多,但有時我仍會掉入性慾的痛苦,這很令人沮喪。請給我一些引導。

 

A:一般而言,在還沒了悟煩惱的自性時,它們是毒,可是一旦了悟了,則是本智。當強烈的慾望生起,隨之生起的樂其實是個功德,是自心的一個面向,是自心樂的本性。當庸俗的念頭停止,樂會生起,你將來到心的本基,並體驗到樂,那是真實的樂,你只需要認識到這分樂並不需仰賴外力,而是自性本來具足的。根據佛教的見地,這是由慾望而生起的樂的究竟自性,它把你帶到心的本然狀態。

你一定要認識到這分樂與你沒有分別,我們以為它是因外緣而生起,例如一個伴侶等,但實際上這是自心的功德,是與生俱來的本性。你禪修時便能認出它來,因此請努力禪修,以便能了悟到自心本性是樂。

既然這是你的本性,它是不變的樂,〈佛子行三十七頌〉裡提到:「三有樂如草頭露。」因此你應致力於不變的解脫,即不變的樂,那是你的真實本性,能透過禪修認出來。你要做的是把生起的慾望與禪修結合起來,並認出透過慾望生起的樂其實是你的真實本性。

 

Q:在投胎時,明點、脈與風如何形成?

 

A:脈、風、明點就在我們體內,但我們平時並沒認出它們,它們與三身有關連:脈是化身的種子,風是報身的種子,明點是法身的種子。我們透過修持那若六法的拙火及依止上師而證得它們的本性,並認識到脈、風、明點如同三身的自然明光。為了認出它們的自性,最重要的是進入三年閉關,這也是為什麼三年閉關的拙火及那若六法很重要。

至於它們在我們投生時如何形成,也許你得問一位科學家嬰兒如何形成、如何成長等,我不是很清楚。但一般而言,這始於心,如果心中有福德的習氣,我們將獲得珍貴人身,否則會投生在六道輪迴的任何一處。但一般而言,所有胎生的眾生皆具有脈、風、明點。但我不知道他們是如何開始成長的,這是個與科學相關的問題。

看看自己的身體,脈是化身,風是報身,明點是法身,也與我們體驗到的樂相關連。當我們透過明點體驗到樂,必須認識到這分樂是我們真實本性與生俱來的樂,與我們沒有分離,這是從佛法的角度而言,也許與科學有關。但基本上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一切始於心。密勒日巴尊者也解釋過,他在解釋脈、風、明點時提到,無念的心是法身,即遠離所有尋思的心,接著,心的大樂本性是報身,而明覺是化身。由於我們不了解心,因此未認出自心本性,法身與報身仍受到障蔽,我們沒有認出它們。為了能認出來,我們一定要了解心性:了悟心性,自然會明白三身的自性;為了能了解,我們必須禪修,修持脈、風、明點。

當你真正修持時,將自然領會。這其實相當重要。密勒日巴尊者說:「由明現起化身。」我們都具有無念的心與樂,但我們缺乏明,因此沒認出心性,或所謂的見地,所以心不清明。不清明的心稱為凡俗、二元對立的心識,或仍未了悟心性者。心識向外投射,分別外在的對境並感知世界為自他二元。那「明」是什麼?「明」表示你能清晰地見到自心本性,那是自證自明。當你見到自己的本性,也就了悟了無二元對立。因此從無二元對立現起化身,所以說化身是行利生事業者。使我們凡俗的是自他二元的感知。「明」意味著見到無自他二元,見到自性時,即見到無自他二元,能透過自然光明的明覺見到,那是自心的化身,這極為重要。〈普賢如來願文〉裡提到:「若明此性即是佛,無明眾生輪迴泊。」認出心性是基礎;沒認出來時,我們是有情眾生,有情眾生感知自他二元。這很重要,請好好思惟這些話。

 

Q:我曾聽說佛法並非療法。佛法與療法是否互相輔助?它們有所不同嗎?我在學習佛法時發現二者相似,但我想佛法是否對某些事有效,而療法則對其他事有效?可否請您解釋?

 

A:一般而言,有內、外之分。在藏文中,「內」是指佛教徒,所以非佛教徒就成了「外」,二元對立由此而生,就好像治療師是外道,佛教徒是內道,有內外之分,基本上在於是否已了悟心性。若還未了悟心性,我們就只專注於外,意識分辨外在的事物,那我們就成了外道;了悟心性時,則可說是內道,因為我們已了悟心性。

證得佛果並不代表開展了某種神通,可以飛天遁地等,而是了悟了心性。「佛」在藏文裡是「桑傑」,「桑」的意思是淨除。所以當你觀照自心,見到真實自性時,自他的二元念頭淨除了。平常由於執取二元,我們的心變得很狹隘,就像是穿上厚厚的衣服。了悟無自他二元時,你看著自心,即使與伴侶在一起,你會認識到兩人如同兩個容器,但心是一體的,並沒有分離。這分了悟能淨除二元思惟,心能變得如虛空般廣闊,也就是「桑傑」的第二個字母「傑」的意思。你了悟到心廣闊如虛空,而如虛空般的心會生起所有功德。差別僅在於是否已了悟心性,這是不同之處。

因此一位做治療的醫生,他的心識只專注於外在的事物;若是已了悟心性者,則會向內專注;但心的基仍是相同的,並沒有差別。基本上所有的精神病源自二取:執取自他二元為實,同時還有過去的業導致內心的各種問題。總之,可以說心的執取會造成精神病。若不執取,則沒有經歷疾病的基礎。因此只要是了知心性者,皆可稱為佛教徒或內道;任何未了悟心性、把自他看成分離的人是外道,他的心識向外投射,只分別外在事物。在我認為,這是唯一的分別,出現了內、外之分,但其實一切都是從同樣的根基生起的。

 

Q:我花了三年半的工夫來修行與聽聞佛法。我現在在交叉路口,不知何去何從。我可以走上出家的路,進入三年閉關,或者回去工作,直到心理上有充分準備可以受戒。或者未來再做三年閉關。可否請仁波切給予指引?

 

A:如果你想做三年閉關,在那之前,你應先了解其真正意義,牽涉到什麼,三年閉關是做些什麼等等。你應請教閉關上師,與他們聯繫,詢問三年閉關的性質,好好地了解。一般而言,三年閉關是好的,但不能就這樣栽進去,然後才開始問問題,而是在閉關前先掌握資訊。譬如你可以問問竹本仁欽多傑,閉關到底牽涉到什麼。總之,能做三年閉關是件好事。

 

Q:在文殊閻摩敵的儀軌裡提到八部鬼神受到束縛。意思是指調伏心嗎?

 

A:八部鬼神是暫時的染污所化現的,由煩惱生起。因此當我們調伏煩惱,即能調伏八部鬼神。他們暫時示現為世間的眾生,但於根基上也具足佛性,只不過暫時生起了不同的念頭與煩惱,導致他們顯現為八部鬼神。因此若想要調伏這些鬼神,可透過見地來調伏。你透過見地調伏自己的煩惱,一旦調伏自己的煩惱,八部鬼神也就被調伏了。

 

Q:俱生的無明與什麼一起俱生?若是我執,無明與我執有何不同?

 

A:俱生無明是指於根基上誤解心性,因此有「我」,「我」開始存在。了悟心性時,你將了悟到「我」並不真實存在,也沒有自、他之分,心變得如虛空般,沒有自他。「俱生」翻譯成「固有」可能會比較好,它不是你能實際看到的。譬如說你打開佛堂裡的燈,就能看見佛堂裡的所有物品;如果不開燈,則什麼也看不到,但東西還是在那裡。同樣的,當你了悟心性,佛性的眾多功德將自然彰顯,這是固有的功德。

看不到的根源是「我」,因此必須摧毀自我,透過四無量心,尤其是慈無量心來摧毀。自我是個很深厚的習氣,必須透過菩提心來摧毀,否則將無法見到佛性。最重要的是需要慈心與悲心。俱生無明使心像冰塊般,那是很牢固的無明。那無明在哪裡?它到底是什麼?當「我」的概念透過陽光融化時,將與海洋合一。那它在哪兒?哪兒都不在。從一開始來說,它就不存在,接著再也沒有我執。所以俱生真正是指與你同在,它是固有的,與你沒有分離。

 

Q:如果煩惱真的是智慧,那透過金剛薩埵法門清洗掉的是什麼?

 

A:煩惱是不是智慧,是在於你自己。這就如同說木是火,如果木遇上火,它會變成火,但它在你內心是否會變成火,則得在煩惱生起時去觀察。煩惱生起時,若不留下任何感受就能釋放掉,則是領會到煩惱已成智慧,可以說煩惱的確是智慧。當他人說煩惱是智慧,就是這個意思。但我們必須在自心中去證得,如同說木是火,也就是將禪修的覺受或見地融入日常行持的意思。這必須在日常行持中去體會。

 

Q:根據我的經驗,修行者在沒有領受灌頂的情況下,也可從日常修持獲得極大的利益。但一般的說法是必須領受灌頂以得到利益。對此您有何看法?

 

A:這要看個人情況。如果已了悟心性,那或許並不需要領受灌頂。一個能完全掌握覺知、能自主的人,對他來說,是否有領受灌頂並沒有差別。但對一般的人來說,灌頂是引介,因此應該領受灌頂。透過此引介,首先與菩提心建立連結,這是必要的,除非他帶著前世的[修行]習氣。所以我們說有些人能頓悟,有些則是漸進式的了悟。對頓悟的人來說,或許不需要領受灌頂。

灌頂有上百種,它們全具有三個相同的意義。首先於外在層面,我們執取我們的肉身、外在的聲音及內心的念頭。如果你發現自己會執取色、聲、念頭,那就有必要領受灌頂。主要看你是否會執取,如果會,在領受灌頂時,觀想本尊的目的是斬斷對色相的執取;唸誦本尊的咒語是斬斷對聲音的執取;禪修時,我們觀照心性,以斬斷對念頭的執取。因此你是否需要領受灌頂,可透過觀察自己是否執取身、語、意而知曉。如果真的不執取身、語、意,並已了悟心性,那不領受灌頂也行。灌頂如同清洗你的肥皂,業力習氣愈重,就需要領受愈多的灌頂。

至於是否應領受灌頂,應該先了解「灌頂」一詞的含義。灌頂也稱為成熟灌頂,接著是解脫教授,它能使未成熟者成熟。譬如一顆未熟的蘋果,如果咬一口,會有點難以下嚥,味道不是很好。未成熟的心有「我」的概念,而灌頂能使心成熟。首先是透過菩提心,接著透過生起次第使身成熟,然後透過唸誦咒語使語成熟,因此灌頂能解放三種執取,使我們的身、語、意成熟。灌頂後是解脫教授,成熟灌頂與解脫教授如影相隨。因此,是否需要領受灌頂,可以透過觀察自己是否執取身語意來決定。

 

Q:瑜伽士應如何有效地守護自心,而不被失望、沮喪、焦慮等欺騙性的我執情緒影響?我能如何提升自己與他人,而不是被他人拉倒?

 

A:首先必須修菩提心,成為菩薩,菩薩像一位勇者、一位英雄。要變得有勇氣、不氣餒,你需要菩提心,這也是為什麼三世諸佛首先生起想利益他人的菩提心,他們完全放下了自我,只關心利益他人。有道是:「縱然三界毀,菩薩亦無懼。」你會想:「無論我發生什麼事都無所謂。就算是遇到困難,我也一定要利用自己的身體去利益有情眾生。」如果有這種利他心,安忍、勇氣、無懼也會隨之而來,你將有能力面對困難及他人的痛苦。只要你視自己為最重要的,內心將會一直經歷許多痛苦及困難;如果把他人看得更重要,你的苦頭肯定會減少。

因此首先必須培養菩提心,其中最重要的是慈無量心,慈無量心能周遍所有眾生。受苦的眾生或許像冰塊般堅固,已經完全固化,如果以慈愛周遍他們,他們將被解救。因此〈普賢行願品〉提到:「威神普覆大慈力。」若培養慈無量心,其他三種無量心將自然生起。如果慈愛已生起,心會放鬆,你將能承擔任何困難。

譬如當今世界上發生了校園槍擊案,人命無故遭殺害,造成許多痛苦。攻擊者從一開始也因我執而承受了極大的痛苦。他們的自我感很強烈,也許會想:「喔,過去我被父母虐待,這很糟,那很糟,我生命裡的一切都出了問題。」他們的心凍結成冰塊,愈來愈固化,直到冰塊崩裂。他們變得盲目,拿起槍殺害了許多人,甚至自殺。一切都是我執的錯,如果一開始就了解業,懂得利他心,那甭提殺人,他們連動物也不會殺害,他們不會去殺任何人,他們能體會到他人的痛苦。〈佛子行三十七頌〉提到:「諸苦由貪自樂起。」由於他們只想到自己,因此經歷那麼多痛苦。所有過失都來自我執,我們聽到的這些事,這些痛苦,終究是我執與缺乏菩提心的過失。從另一方面而言,有菩提心的人,有慈心的人,無論他們做什麼,無論是佛法或世俗活動,自然會變得強而有力,並且能成辦他人的利益與安樂;反之,所有加害於人的痛苦,如殺人、自殺等,都是我執的過失。

有著強烈我執的人如何一直受苦?當我執熾盛,心變得像寒冷的天氣般,就像寒冬的雪,雪下得愈多,堆積得愈高,最後堆得像一棟房子,這是因為他們總是想著:「我、我、我。」最終由於無法承受負擔,甚至會自殺,雖然我們看不到,但他們的心變得很沉重。另外一些人則是具有利他心,無論發生什麼事,他們隨時都很輕鬆,就像夏季的心,所有雪都融化了,變成水,而水讓所有花草樹木生長,這種人對他人有很大的耐心與慈心。這就是慈愛的功德與我執的過失。〈佛子行三十七頌〉裡提到:「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如果至少有點利他心,那絕對不會在學校裡開槍殺害小孩,連動物也不會殺害;反之,如果沒有利他心,只想著自己,這種人甚至會自殺。總之,這是不了解業的過失。

 

Q:金剛乘的修持通常都是以觀想為基礎。無論我如何嘗試,還是無法觀想形象、形狀或顏色。我已多次嘗試觀想最基本的東西,但還是不成功。我的心像個黑暗的螢幕。請問仁波切,我應如何修金剛乘?

 

A:如前所述,必須先開始培養菩提心。沒有菩提心作為基礎,你將無法真正修金剛乘。如果沒有愛作為基礎,冰塊將不能融化,你也無法利用水,因此必須先培養慈無量心,四無量心,使我執減弱,屆時你才能真正修持佛法。缺乏菩提心,你將不能真正修持佛法。

關於密咒金剛乘,究竟的密咒金剛乘指的是心性。任何領會心性的人,心將變得如虛空般,他們也了悟到心超越生與死。這分了悟是所謂的金剛持,如此了悟者堪稱為金剛乘行者。但要了解很困難,沒有多少人真正了悟心性:有些見到了心性,卻無法串習。為什麼會有此過失?那是因為我執。我們受困於我執,而我執醞釀煩惱,為了對治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世俗菩提心,即慈無量心。

如果從世俗的角度來思考,譬如在這個世界上,有位總統或國家領袖具有一些慈心與悲心,國內的每個人民都會安樂,也會喜歡他們的領袖。這種人會希望每個人都擁有慈心與悲心;另外有一些國家領袖,人們一聽到他的名字就會生氣,那是因為這個領袖對他的人民沒有任何慈愛或利他心。因此這是金剛乘修持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必須有愛。

金剛乘普遍是指心性,稱為密咒是由於〔心性〕是隱密的,沒人能自然輕易地見到,它因此而隱密。金剛持是心的本然狀態,如虛空般的自性,為了能認出來,最重要的是培養慈無量心。祝大家吉祥安樂!

 

【台灣噶千佛學會編輯部】

英文翻譯(藏翻英):Ina Bieler     
英文聽打:Jeniva Yeo

英文聽打校閱:Deejen Chiang
中文翻譯(英翻中):Ruyu Gan

中文翻譯審校:Claudia Huang
總編輯:Karma Sherab

編輯:Saga Dai
定稿日期:2023/1/19(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