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首頁 /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字型調整:

☸️ 噶千仁波切開示〈大印五具祈請文〉法教報導(六)

2022-02-21

✅ 第六講:第四支「大手印」、第五支「迴向」、第六偈
 
✅ 祈請將自心趨向師心,證得大手印
 
✅ 具足慈心與菩提心,所行皆能利生
 
✅ 空所企及處,悲心亦遍及
 
⚠️ 噶千仁波切將續講〈大印五具祈請文〉,敬請關注課程訊息!
 
 觀看〔第六講〕中譯影片
 
 
 
親愛的法友:
 
本文是〈大印五具祈請文〉第六講的法教報導,由恩師噶千仁波切主講大印五具第四支的「大手印」、第五支「迴向」以及第六偈。
 
開示內容重點包括:
 
✱ 以修持的層次談「本色自顯」;
 
✱ 真實的五智,假合的五蘊,棄我執而離苦;
 
✱ 祈請將自心趨向師心,證得大手印;
 
✱ 具足慈心與菩提心,所行皆能利生;
 
✱ 實修能通達自性而解脫;
 
✱ 空所企及處,悲心亦遍及;
 
✱ 將禪修與體驗結合,得渡彼岸等等。
 
噶千仁波切是當世的大手印成就者,他對上師的虔敬心堅固無比,並且有極為豐富且殊勝的修證歷程,仁波切闡釋大手印教法直指核心,願聞法者皆能受益,同利有情!

■大印五具第四:大手印
 
不生離邊明空之法身,
不滅本色自顯受用圓,
不住現脫離取應化身,
惟願祈請上師大手印。
 
▍虛空中的雲朵,虛空中的彩虹
 
報身功德就是偈文第二句「不滅本色自顯受用圓」。所有輪涅的顯像都包含在報身之中,報身則包含在法身,,它在法身中無有二分,就像是《三寶總攝》所說:「一切勝者本智界同一」,在法身境界中是一如的。
 
心的本質具備了「不生(無生)、離邊、明空」三種特質。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分成清淨與不清淨的兩種幻身,其中的差別就在於有無二執。
 
雖然沒有二執,但是顯像還是顯現出來,這道理就如虛空無自性,但也有雲朵;空一般的自性就是法身,空中的彩虹就像是報身,這樣的報身具有「悲智力」三種力量。
 
三身總集於上師,上師的語是為報身,一切報身在修持的層面來說,有念修四支與四部密續等道次第。
 
▍心如水晶,透析出五智光芒
 
法身的自性就像是水晶,水晶將一般的光析為彩色的光;當我們的心有「我」的概念時,心會受到遮蔽、無法瞭解實相,所以五智的光芒無法透析出來。
 
當我們瞭解實相之後,這樣的顯現就會遍一切處;輪涅依然顯現,但是沒有二元。
 
「不滅本色自顯受用圓」的「本色自顯」,就像水晶自然透析光芒。空性不是一無所有,而是具足明分,明空雙運不分離,在虛空所及之處,明分也遍一切處,所以報身自然受用圓滿,本色得以自然顯現、自然受用。
 
如同一棵樹上雖有不同的枝枒,但仍是同一棵樹;六道一切眾生有不同的色身,但心實際上是一體的,差別就在於自己是否見到實相。
 
說法的上師很明白,在他說法時,說法上師與聞法弟子之間沒有差別,在這樣的狀態下,心是遍一切處的。輪涅的基是心,心的本質是空性。
 
▍以修持的層次談「本色自顯」
 
談及「基、道、果」這三個層次,在基的層面是一如的,道的階段則有很多解釋,總的來說,自心的實相是由自己去證悟的。
 
如何自我了悟呢?這就需要有明空的瞭解,明空雙運是一體的。這樣的空,實際上無法去哪裡尋得,無法捕捉或是擁有,瞭解自性就是明空雙運,這也就是大手印的見地。
 
物體之所以能夠移動,是因為有空的緣故,例如:地球可以繞轉也是因為有空間可以移動,所以虛空遍一切處,空性也就遍一切處,輪涅無處不包含空性。若二取執著,就會顯現輪迴,進而產生六道的型態,眾生沉溺於物質的流轉。
 
從基來看,我們所執著的「我」不成立,就沒有相對的「他」。自他原本不分離,只是我們習慣將世事看成二元對立,例如好壞與喜惡等,痛苦就從中而生,若我們想離苦,就要消除二取執著。
 
二取展現的習氣煩惱,進而生成各種果,譬如:「同行等流果」與「感受等流果」二者,其中又展現出各種輪迴樣貌,這一切都屬於清淨與不清淨的幻身。
 
透過實際的禪修來理解空,向內自觀,不執取念頭,我執會漸漸消融,隨之有清明空朗的狀態。
 
一切世法是無常且剎那幻變的,瞭解這一點,就能瞭解佛陀說的:「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明分就會開展,進而認出念頭;欲從念頭解脫,首先需認出念頭,認出念頭之後,不執著,便能從中解脫,反之,若受念頭的支配,就會產生煩惱。
 
▍明分開展,智慧顯露
 
從「不滅本色自顯受用圓」顯現「不住現脫離取應化身」,這兩者是環環相扣的。
 
堪布仁波切之前解釋過,若已從念頭解脫,則每一個剎那的念頭都能展現出一位本尊;若無法從念頭中解脫,就無法瞭解心的本質為空、遍一切處的道理。
 
在「空」的自性中,與「悲」雙運且無分,在《文殊真實名經》說:「於諸剎那能分別,一剎那中正等覺」,佛與眾生的差別,就在當下是否有所了悟、在於念頭是否能轉變。
 
不淨的幻身是因為執取外境,執著於習氣念頭,心就像是被刺扎入,故無法脫離輪迴。悲與空一旦分離,就會逐漸對自己產生貪、對他者產生嗔的念頭。
 
「顯現當下即解脫」的意思是,了悟內心生起的貪嗔煩惱是沒有自性的,自他是沒有分別的,我們可以透過動畫的製作來瞭解這個道理。
 
動畫的本身僅是故事劇情,並非真實存在,外在的顯現也如動畫演出一般,瞭解動畫故事的製作道理,加深對自他無別的概念,這樣明分得以開展,本然智慧就會現起。
 
▍真實的五智,假合的五蘊,棄我執而離苦
 
祖師大德的開示以及〈普賢王如來願文〉,都提及自性的五智光芒。
 
在體性空的本質中,
 
「大圓鏡智」如同鏡子如實映現所有事物;
而鏡子本身不帶有好惡選擇,這就是「平等性智」;
在所有一切解脫與否的分際,都能由智慧分辨,這就是「妙觀察智」;
菩提心能夠自然成辦佛果,煩惱和遮障則使我們轉為六道眾生,這是「成所作智」。
 
「不滅本色自顯受用圓,不住現脫離取應化身」,這兩句就體現了報身與化身,需一起理解。
 
談顯現就需要先看待自己的化身,我們現在的五蘊身只是暫時的化現,無明產生旁生道、吝嗇心產生餓鬼道、嗔心產生地獄道、嫉妒心產生阿修羅道,嫉妒心使其多有紛爭,世間的紛爭多半也和嫉妒心有所關聯。
 
當我們將煩惱習氣消除,就可以從六道的化身提升到清淨報身的展現;透過自己的修持與努力,可以決定自己是六道的不淨幻身或是淨土的報身。
 
眾生都想離苦,要離苦就需要放下「我」,這是唯一究竟的方法,密勒日巴尊者說:「分別念融於法身,豈非自然之禪修」,所有的禪修就是要讓念頭消融於法身,這也是大手印的教法。
 
▍祈請將自心趨向師心,證得大手印
 
在「果」(基道果)的理解,上師為法、報、化三身的總集,實際在我們的心中,具備了果的三身功德自性。法身如虛空,報身如彩虹,化身如雨滴,三身的功德都圓滿於上師的心意之中。
 
在究竟勝義諦的解釋裡,心的自性就是如此,大手印中也是這樣介紹,我們現在無法通達這些道理,所以我們向上師祈請,希望我們的自心能趨近於上師的心,希望兩者回到本初無二的狀態。
 
所以,以基道果而言,起初我們皈依三寶,再憑藉著三根本來修上師瑜伽,最終獲得三身果位,這也就是大手印的見地。
 
■ 大印五具第五:迴向
 
勝田諸佛上師實自心,
遠離能所之心此淨願,
佛性所具善根此淨物,
為證無我遍智而迴向。
 
▍「勝田諸佛上師實自心」
 
最好的福田,就是我們的自心。上師與自心一體,沒有外在的所取境,也沒有內在的能取心,兩者無分,
 
這就如同〈佛子行三十七頌〉所說:「諸所顯現唯自心,心性本離戲論邊,知已當於二取相,不做意是佛子行。」這個內涵非常重要,各位需時常思惟,最後要有非常決斷的信心。
 
▍「遠離能所之心此淨願」
 
若能離於「外在所取境」與「內在能取心」(二取),就具備了清淨的特質。
 
輪涅的共業產生了器世間,眾生差別的業產生了內有情,情器二者都是由心所展現,若瞭解心的實相,就如同空性遍一切處。
 
各位不需思考外在的對境實有與否,因為這個想法會落入二邊。我們要脫離貪嗔,可依〈蓮師七品祈請文〉所說:「於外所執境相能清淨,於內能執心性得解脫」。
 
我們應離於對外在器世間執為實有的貪著心,轉不淨為清淨。外在的器世間是由五大種和合而展現,五大種的清淨層面就是五佛母,五佛母的自性就是五大種的元素。
 
「遠離能所之心此淨願」就是對外器世間與內有情都不執著,對照蓮師的祈請文來看內外的分際,依光明的緣故能認出自我,照見本來面目,也因了悟之故,對死亡無有恐懼,從四魔中的死魔中解脫。
 
死後的顯像都是業力的顯現,所以各位要對業力習氣非常謹慎!業力習氣都來自煩惱三毒,若不瞭解就會反覆累積習氣,而這些習氣就會顯示六道。
 
例如嗔心會投生到地獄道、吝嗇心投生到餓鬼道、愚痴心投生到旁生道、我慢投生到天道、貪執心投生到人道、嫉妒心投生到阿修羅道,這都是習氣增加的結果。
 
一個人習氣消除的道相,會展現出非常調柔、寂靜與自在的氣氛,有些人在過去世植入善習氣,所以此生有與生俱來的慈悲心,看重他人更勝自己;「遠離能所之心此淨願」就是如此。
 
▍「佛性所具善根此淨物」
 
六道由業力形成,由於各種執著加上貪嗔習氣,心就僵固成冰塊,唯有遇到太陽暖熱,才能回歸到水的狀態;要融化我們的心,就要仰賴慈愛,這能使我們從輪迴中解脫。
 
當我們生起慈愛時,能使僵固的冰塊融化,而且因為自他是一體的,兩者相連,若有慈愛,就會看重他人的利益,「我」自然就消除了。
 
煙供可以讓許多意生身的眾生得到飽食,焚香時,重點是心中的慈愛,而真實讓它們得到利益的,就是這份慈愛心。
 
他們以這樣的形象生於六道,是因為有強大的吝嗇心之故,所以當我們以慈愛修持與迴向時,會消融他們厚重的吝嗇,對他們造成善的影響。
 
通達自性的過程,悲心會自然展開,自然根除自他二元的分別念。
 
若我們以慈愛心修持破瓦法(遷識法),就能為對方帶來利益,因為我們在修持消除自我的概念,這個因就來自於慈愛。
 
透過證悟空性,就能完全消除二取,這樣的善根是最具有力量的,能讓我們回歸到本來面目。
 
▍具足慈心與菩提心,所行皆能利生
 
要能通達實相,首先需要讓心中的煩惱減少。一切眾生的煩惱是一致的,透過慈愛,既能止息自己的煩惱,也就能止息眾生的煩惱,究竟解脫痛苦。
 
內道佛法與外道的差別就在於「發心」,所有宗教都能給予庇佑等世間的好處,佛教中當然也有求取救護的方面,但是佛教更講究「發心」。
 
佛性所具的善根,就是二諦的雙運和合。世俗諦的層面是慈無量,勝義諦的層面是無二元對立的本智,這兩者就是佛性所具的善根。
 
「所具善根」是指,不論我們心中所持的是哪一種菩提心(勝或俗),或是慈無量心,都會讓我們的行動成為利他行。
 
密勒日巴道歌說:「現起十善行為力,十惡自性即清淨」,最重要還是在自心,即便我們還在瞭解勝義諦的階段,也有廣大的功德,這就是來自慈無量心。
 
在空性中,清淨的展現就是報身,不清淨的展現是化身,具足菩提心或是慈無量心,都可以帶來廣大利益。帶著慈無量心時,那怕是如廁,都能利益眾生。
 
▍實修能通達自性而解脫
 
禪修觀想的功德非常廣大,對比點燈供養來說,點燈雖有很大的利益,但若沒有具備心性的理解,或是以自私為目的來行善,那就只累積了有漏的功德。
 
若能透過禪修而逐漸瞭解,並生起利他心,所生的功德是無漏的,這樣的功德就像是將資財存入諸佛的寶庫,所能帶來的利益也是乘以百萬倍的。
 
對於四無量心或是菩提心,即便只是意樂或理解,也能讓我們趨向善,這樣的佛性所具善,讓我們的心時常維持正知念與不放逸。
 
「惡」是指期待希求的事情,心會逐漸沾染嗔與貪,這樣細微的感受會逐漸增厚習氣,我們需以慈悲心來清洗心上的垢染。
 
在我常提到的《大解脫經》中所說:「一念在禪定,勝活三千界,滿中一切人」,一念之間的禪定功德,比起救護三界一切眾生還要殊勝。
 
我也常引用《大解脫經》的另一句話:「大乘如大海,小乘牛跡水」,以上就是為了用慈悲洗滌我們心中的習氣,以空性清淨二取,進而生起自他無二的概念。
 
▍「為證無我遍智而迴向」
 
「為證無我遍智」就是指取得佛果。佛就是「開覺」的意思,佛從「我」覺醒,證得無我就是佛。
 
反覆觀察我們的執著,就是因為有「我」的概念,但實際上沒有我,如《心經》所開示的:「我」是由五蘊所組成,五蘊也沒有任何客體可以指稱為我,自然也沒有他。
 
怙主吉天頌恭說:「輪迴本體虛幻之自性」,外在的執著造成「我」,這就像是一個容器,可以集合些東西,再做些利用。
 
因為有「我」,所以產生二執,於是累積各種業,業又成熟為果。所有習氣都來自「我」的概念,這樣的我就像是容器,承載著習氣;五蘊其實沒有我,是因五蘊假合才有現在的我。
 
「為證無我遍智」就是無我的智慧、佛的智慧。在了義的層次來說,要能體悟這種智慧,當以利他與業力因果的思惟來反覆清淨自心。
 
就像我們看待一個房子,若將結構拆解,房子就不存在,這種思惟能讓我們了悟無自性的道理。
 
如實地看到自他無二的實相,就是無我遍智,為了證得,就需要反覆實修。
 
有宿世因緣者,可以在聽聞的剎那通達,若無這樣的修持習氣,就需要依照次第修持,才能瞭解勝俗二諦。
 
為了要了知自他無二,必需讓自心與慈愛結合,最終讓我們的自心與上師的心意相融,這樣就成辦了自性身。
 
■ 〈大印五具祈請文〉第六偈
 
自心始來自成之上師:
心之金剛示現根本師,
心與所顯無辨離貪執,
惟願祈請上師自性體。
 
▍曠劫以來,師心與自心本無二分
 
自心與上師的心,究竟是一體的,目前會展現為不同,是因為自心暫時的染垢,如同〈普賢王如來願文〉所說:「俱生而來之無明,心識散亂無正念;遍計施設之無明,執著自他為二也。」
 
因為無明之故,所以我們執著自他是相異的,因為過去執著於「我」的概念,所以區分出相異的「他」,這就是「迷亂的基」,因此生出後端的各種問題;若不消除迷亂的基,就算在物理上破壞掉這個世界也無濟於事。
 
怙主吉天頌恭說:「輪迴大海此身即輪迴,十二因緣皆由無明動」,從自身來看,我們身上有不可盡數的微生物,這些都是細小的輪迴,
 
我們的無明——「我」的概念,就像是磁鐵,將所有細小的鐵屑吸引過來;若要追求解脫,就要將心達到無二。
 
▍空所企及處,悲心亦遍及
 
在《文殊真實名經》中說:「於諸剎那能分別,一剎那中正等覺」,佛跟眾生就差在剎那的分別,為了證得無我的遍智,所以要用「無緣」來迴向。
 
「未超度者予超度,未解脫者予解脫,未蘇息者予蘇息」,透過菩提心的功德,以及反覆思惟業力因果的概念、生起四無量心、保有菩提心,讓我們的行為都能利益眾生,就能使自他自然解脫,既能夠成辦自利,也能圓滿利他。
 
對於二取的念頭,要以「感受」來破除,若我們能對其他眾生的痛苦產生悲心,就能慢慢開展我們的智慧。
 
思惟外在一切法都如朝露般無常,見地將會自然開展。通達空性的話,就無須有勤作的悲心,因為空所企及之處,悲心自然而至,就像暖熱並無意融化冰塊,但冰塊自然融化一般。
 
有強烈的利他心,沒有自我,就能做到無毒的迴向。
 
▍將禪修與體驗結合,得渡彼岸
 
「心與所顯無辨離貪執」,我們的心與上師的心不是相異的,自心、佛心與上師心是一體的,
 
正如怙主吉天頌恭所說:「上師與自心、佛三者,了悟為一體之瑜伽」,以及「縱使心意合一仍虔敬」。
 
「惟願祈請上師自性體」,上師的自性體即是心的本質,就像是《椎擊三要口訣》所說:「如象在舍而覓象跡於林」,我們將大象養在房舍中,但卻去森林尋找大象的蹤跡,若無實修體驗,講再多都沒有意義。
 
大成就者薩惹哈曾說:在無盡大海中,唯有我們這艘船,所以不論鳥飛向哪裡,最終都得在我們的船降落。
 
若我們通達自性,就不只是口頭上的講解,而且能在究竟的勝義上瞭解自心與師心一體。法身與本智也是一體的,同時具足三身與自性身。
 
所謂體性,就是自心,就像是三個瓶子中的「空」是無異的,這就是對心的理解。
 
龍欽巴大師在〈訣竅寶藏論〉中說:「悟實相乃無上之聞法」,了悟實相之外,沒有更殊勝的聞思了,這就是般若波羅密,亦即智慧度彼岸。
 
若能見到心的功德,就能了知心的實相,在我們內心生起的煩惱,沒有真實的自性。
 
禪修需要融合體驗,否則都是口頭詞句上的討論,若能將禪修與體驗融合,就能生起本然的智慧,這是非常重要的。
 
 
-----
✴️ 噶千仁波切〈大印五具祈請文〉講授
 
▓ 閱讀已發布之〔法教報導〕
 
▓ 觀看完整〔中譯影片〕
 
▓ 下載〈大印五具祈請文〉
 
▓ 官網專區
 
-----
⏺️ 官網〔大印五具〕專區
 
 
願利一切有情
 
噶千佛學會 合十
www.garch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