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首頁 /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字型調整:

✴️ 美國噶千法座GBI〈密咒七支供養〉第八講【法教報導】

2021-09-06

  噶千仁波切親授〈密咒七支供養〉要義
 
  「懺悔支」完全講解懺悔法門如何運作
 
  「隨喜支」用隨喜增益擴大我們的愛與慈悲
 
=>  觀看第八講中文翻譯影片:
 
◉ 上集(9/2):https://youtu.be/wv9sm1dAUEY
 
◉ 下集(9/3):https://youtu.be/V_giUr3aG5I
 
 
❇️ 懺悔支
 
萬法本始清淨之心性,
自他二顯好壞分別中,
所具一切貪愛與迷亂,
一一懺悔自處中清淨。
 
 總說「懺悔支」
 
偈文第一句「萬法本始清淨之心性」可對應到〈佛子行〉記載的「諸外顯現於自心」;這一句包含了佛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
 
偈文第二句「自他二顯好壞分別中」,從世俗諦而言,可見仍有好壞的二元分別,先有「我」的概念,然後有「自、他」的分別,
 
細緻地說,就是苦樂的感受與追求所帶來的分別。種種分別就會產生貪嗔,進而導致輪迴。
 
偈文第三句「所具一切貪愛與迷亂」,就是指因貪嗔而造業的狀況,就算是我們行善業,但也參雜了貪嗔,就會變成有雜染的業,進而墮入二執取的幻象中。
 
 懺悔的對境從何而來?
 
密勒日巴尊者說:「追隨種種感受,貪瞋放任造作,佛徒總是苦」,這些「感受」不斷驅使我們造業。
 
一開始是心中的「我」的概念,然後因為「我」的概念種下習氣,接著影響身語造業,致使我們的煩惱越來越粗大。
 
若我們體會到了「迷亂」,不想要痛苦的話,就要擺脫痛苦之因。
 
因來自迷亂,就如岡波巴大師在《勝道寶鬘論》中所說種種的迷亂相、如何陷入等,也講述自他二執中所帶來的過患。
 
如今我們遭受的疫病與痛苦,都是源於眾生的煩惱,煩惱就是從心的習氣而來。成佛與輪迴都源自於心,心可以成佛也可以製造輪迴。
 
佛說要斷除對外在的執著,因為我們享受這些受用,所以沉溺,若我們禪修,自然就能將心放在這種狀態上。對有實修經驗的人來說,不會追逐自心所顯的相。
 
深刻瞭解《心經》的人就會知道,這一切不是真實存在的。若我們遇到這些顯相,反覆觀察思考與禪修,就可以將禪修的體驗與感受融入。
 

⭐️「所具一切貪愛與迷亂」⭐️
 
 惡因惡果、惡業惡報
 
無始以來我們造下無數惡業,需思惟這些業力。過去的惡因導致現在的惡果;現在的苦樂,都是過去造作的因所導致的。
 
勝義諦講空性,就沒有善惡之別,既然沒有善惡也就沒有懺悔人、所懺悔事、以及懺悔的本身。
 
就世俗諦來說,因為我們有自他分別念,因此產生了貪嗔,接著造業,最後承受結果。
 
施身法裡面講到了「短命的宿業、貧窮的宿業、多病的宿業」等等,這些都是源自我們過去造業的後果。
 
 世俗諦與勝義諦的懺悔方式
 
「六道」分別源自六種煩惱,這也是來自二元分別念的執取,根本源自無明。
 
若從世俗諦與勝義諦來講解懺悔的方式,在世俗諦的層次,可以用「慈無量心、悲無量心」來懺悔。所有一切煩惱都源自於「我」的概念,若無此念,就沒有煩惱。
 
痛苦源自惡業,惡業來自煩惱。三界中的業障煩惱,以及個人的業障煩惱,是沒有分別的。
 
若要懺悔這些罪業,就要知道根源是煩惱,現在世界的疫病與痛苦,就是經過我們的嗔念造下的殺業所導致。
 
歷經痛苦,即可消除業障,若能從中生起慈愛心,自我的概念就會逐漸消退,利他心會增廣。
 
這樣的心念越來越強,直至生起菩提心,菩提心就像火把,可以將過去的惡業燃燒殆盡。慈愛心與菩提心可以像火一樣燒毀惡業,這是世俗諦的懺悔。
 
勝義諦的懺悔是「瞭解見地」;大印教法中提到,過去造業歷經千萬劫的無明蓋障,都可以藉由智慧之火消除。
 
 煩惱化清涼:由嗔毒轉為「大圓鏡智」
 
若在生起嗔念的當下觀察,就會知道那個時刻的心很清明;嗔恨的另一個特色是(如果不造業的話)可以將其他念頭排除。
 
勝義的角度來說,嗔恨就像鏡子一樣,這就是從密乘角度而言的「大圓鏡智」。
 
內心有煩惱時,我們要平等安置。世俗諦會將這樣的煩惱以慈無量心來安置,勝義諦就是透過大印的見地來懺悔,這是二諦不同的方式。
 
煩惱並非真實存在,煩惱的本質是本然的智慧,在密法的概念中,嗔恨心就是「大圓鏡智」。
 
當我們生起嗔念時,因為瞭解它的運作,所以不隨著它而去,假如轉為正向用途的話,不只不會造下惡業,反而可利用這樣強大的驅動力,讓心極為清明,這就是自他無二地生起了「大圓鏡智」。
 
內心極為清明的狀態會在三種時候顯現:
 
在即將死亡時、在進入禪定時、在進入深層睡眠時。
 
心的基礎在〈普賢王如來願文〉:「普基與佛我相同」闡明了。
 
 三乘佛法的懺悔方式
 
我們要懺悔這些煩惱,有三個層次:「遠離、轉換、了知」。
 
在別解脫乘中,強調我的概念,要「遠離」痛苦的來源與煩惱。
 
在菩薩乘則是「轉換」,一切有情都想離苦得樂,所以透過此,我們生起慈悲心,將煩惱轉成慈悲。
 
在密乘中「了知」煩惱的自性,透過見地而達到懺悔的效果、自他無二。
 
皈依之後,作為佛的弟子,體悟到自己與他人的煩惱都是一樣的,透過這一點,就能生起慈悲心與菩提心;
 
既然自己與他人一樣,痛苦也一樣,自己經歷過,眾生也經歷,以此生起慈悲心,消除煩惱。
 
懺悔對生起菩提心是有效果的,透過此,可以得到短暫與究竟的利益。
 
⭐️「一一懺悔自處中清淨」⭐️
 
 懺除「我」的念頭:為自他一切眾生懺悔
 
這裡以勝義諦來懺悔。懺悔時,不只是對自己有利,對眾生也有幫助,因為我與眾生為一體。
 
總的來說,要懺悔的是「我」的念頭,若沒有了「我」的念頭,煩惱就成了本智。密勒日巴尊者說:我們要將禪修融於自己的體驗,也說了「煩惱即是本智」。
 
當我生起嗔心時要去思考,這個嗔心是真實存在的嗎?它的本質是什麼?
 
嗔念生起的剎那,其實心是極為清明的,也能看到我們的二執念不存在,在這樣的狀況下,瞭解佛陀所言不虛,進而感恩佛陀,並生起堅定的信心。
 
懺悔應該以這樣的方式去做,禪修與體驗融合為一,按照這樣的方式去聞思修,不應只是表面說說。
 
 拿出解脫火宅般的「出離心」
 
離苦的念頭要很深刻,就像〈佛子行〉提到如救頭燃一般地努力嘗試脫離。
 
「四聖諦」也講到了這個概念:首先瞭解痛苦,才會想要脫離。
 
怙主吉天頌恭說:「所有法的前行比正行重要,因為前行讓我們生起出離心」。
 
宗喀巴大師也說:所有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出離心」。「出離心」就是看到世間過患痛苦,生起想要從中逃離的動機;所有的修法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在此。
 
❇️ 隨喜支
 
三世諸佛以及聖者眾,
二資無盡不斷之轉輪,
一切眾生所具一切善;
具足歡喜心而隨喜之。
 
 總說「隨喜支」
 
隨喜支,對治嫉妒心。在修行的過程中、成佛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福德與智慧二資糧,七支供就能累積這兩種資糧。
 
成佛是為了如母眾生,因為對彼此的慈愛,所以我們尋求解脫痛苦的方法,這就是慈愛心,即佛內心的本質。
 
佛說:你們不要將我的色身執實為佛,也不要將我的聲音執實為佛,因為佛不在於外在能感知的對境,而是在內心的要義。
 
密勒日巴尊者說:「佛位非由尋覓得,故應深觀自性體」,佛就是瞭解空性的本然智慧,佛就是空性。
 
若要觀看佛者, 一切眾生皆為佛,只是因為暫時的遮障,所以暫時有不同的顯相。
 
在「一部教言」中提到:「遠離二得心為佛,不變離垢即為法,功德本自圓成僧」,
 
此處「遠離二得心為佛」,意思是既沒有要淨除的蓋障,也沒有要獲得什麼,兩者皆空就是佛,因為佛本自清淨。
 
 能利益眾生的,就是佛行事業
 
當我們觀想度母時,不是只觀想度母的身相,核心是「慈悲」。
 
怙主吉天頌恭在《正法唯一意趣》中說到:「所知萬有盡為佛事業」——所有一切我們能感知的,都是佛的事業;只要能利益眾生的,都是佛的事業,
 
對於登地聖者來說,具備了福德與智慧資糧。
 
對凡夫而言,尚處於輪迴中,暫時還沒有廣大資糧,於是可以透過「隨喜」的修行來積累資糧。
 
「隨喜支」的修持,可以隨喜大小不同的慈愛心,藉此我們的慈愛心也會增長。
 
這印證了佛說的:應該看待佛的慈愛心而非佛的身體或是聲音,存在在他心中的才是佛,外在的佛的樣貌與聲音是不得見佛的。
 
「隨喜支」有很大功德利益,不單侷限在特定的修法,
 
假使我們隨喜阿彌陀佛的事業,我們也能獲得等同的功德,這就是我們投生極樂國的養分,也是對治嫉妒心的方法。瞭解如何禪修隨喜支,就有很大的利益。
 
-----
 【密咒七支供養】參考資料
 
◉ 〈密咒七支供養.色康瑪〉根本頌(中藏文版)
 
◉ 噶千仁波切親誦〈密咒七支供養.色康瑪〉根本頌mp3音檔
 
◉《密咒七支供養.色康瑪注釋——見即解脫》第三十七任尊勝直貢法王最新補註
 
-----
⏺️ 噶千仁波切〈密咒七支供養〉講授
 
◉【法教報導】
 
◉【中文翻譯影片】
 
◉ 【官網專區】
 
 
願利一切有情
 
台灣噶千佛學會
www.garch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