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首頁 /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字型調整:

☸️ 噶千仁波切開示〈大印五具祈請文〉法教報導(七)

2022-03-14

✅ 第六講:第六偈、第七偈、第八偈
 
✅ 上師細說慈愛心的八種面向與其功德
 
✅ 慈愛心是噶千仁波切師徒關係的血脈
 
✅ 噶千仁波切與他的上師們
 
 觀看〔第七講〕中譯影片
 
 
 
⚠️ 本週四、五(3/17-18),第八講(圓滿講授),敬請一同聞法受益!
 
親愛的法友:
 
本文是〈大印五具祈請文〉第七講的法教報導,由恩師噶千仁波切主講第六偈~第八偈。
 

開示內容重點包括:
 
✱ 解脫與成就的關鍵,就在自心如來藏
 
✱ 何為發願?何為祈請?
 
✱ 祖師對「四輪」的開示
 
✱ 大手印的見地、那洛六法的修持、行等味六法
 
✱ 「慈愛心」:
 
‣ 是福德的來源
 
‣ 讓我們看到他人的存在
 
‣ 是與根本上師的誓言
 
‣ 創造了今生來世的善果
 
‣ 讓愛我與恨我的,都成為福田
 
‣ 是噶千仁波切師徒關係的血脈
 
‣ 就是上師的本質
 
‣ 帶我們平安度過中陰險關
 
✱ 噶千仁波切也述說了他與:竹清嘉措仁波切、堪布滇津桑布、堪布希惹歐瑟三位上師的故事。
 
噶千仁波切是當世的大手印成就者,他對上師的虔敬心堅固無比,並且有極為豐富且殊勝的修證歷程,仁波切闡釋大手印教法直指核心,願聞法者皆能受益,同利有情!
 
-----
大印五具第六偈
 
自心始來自成之上師:
心之金剛示現根本師,
心與所顯無辨離貪執,
惟願祈請上師自性體。
 
▍解脫與成就的關鍵,就在自心如來藏
 
大圓滿的巴珠仁波切曾經在《椎擊三要》開示:「如象在舍而覓象跡於林」,實際上「基」就是如來藏,我們在外在苦苦尋找佛,到頭來會發現,解脫與成就的關鍵,就在自心如來藏。
 
蔣貢仁波切在〈遙呼上師祈請文〉寫到:「雖然自心即佛,卻不識」,也說明了「了悟自心就是佛」的道理。
 
輪迴與涅槃,展開而言,就是指所有外在身與內在心;總集而言,則可以涵蓋於勝義諦中。輪涅二者與勝俗二諦,都可以這樣解釋。
 
佛說:「三千世界中,我時說諸經,義一種種味,彼悉不可說」,佛陀如是集結所有的法,並以佛陀的智慧展現種種行誼。
 
〈佛子行三十七誦〉中提到的:「諸所顯現為自心,心本離於戲論邊」,詞句雖短,但意義很深。想要增長智慧的人,可在此下功夫,若能從原文去理解,會非常有幫助。
 
 大印五具第七偈:祈請
 
以此虔敬祈請真實力,
願我今後直至證菩提,
獲致暇滿人身入佛家,
賜得噶舉上師之接引。
 
▍何為發願?何為祈請?
 
發願可讓我們生起虔敬心。「虔敬」在藏文中念做「莫故」,第一個字代表意樂,在了義的層次上,對一件事情有信心就是意樂。
 
對於能讓我們解脫痛苦的事情有意樂心,並且對於解脫的方法生起恭敬。只要有意樂心,就會願意去做,且歡喜恭敬地去做。
 
我們發願解脫痛苦,不單只是這一生,而是未來的生生世世,所以我們當去除自他分別,讓自他的心合而為一,這樣的願力非常廣大。
 
透過觀察他人與自己的痛苦就會知道,痛苦是一樣的,藉此能將我們的心擴及一切眾生,如此反覆祈請,證得菩提之前我們都要努力,將我們的自他二元見解去除。
 
如同《普巴金剛儀軌》中說到的:「願證無二體性果」,佛從一開始發菩提心願,中間歷經三大阿僧祇劫,最後證得佛果、獲得「無二」的概念。
 
佛陀在證道時開示:「離思言詮般若波羅蜜」,以及「深寂離戲光明無為法」,這些深奧的偈頌,就是指向無二的概念,我們要通達的也就是無二這一點。
 
▍「賜得噶舉上師之接引」
 
偈文中的「噶舉」,在詞句上除了指出傳承之名,也有教言相傳的意思。
 
「佛之妙法有二種,教法證法之體性」,佛陀流傳的教法分成「教證二法」,
 
三藏教法中,不論哪一部經或論,任何一句都是不離於體驗,所有的法都需要結合實修,才能明白詞句背後的意思。
 
怙主吉天頌恭說:「與教相違體驗乃邪見」,脫離體驗的教言,僅從詞面瞭解,就是邪見。在無上的經「教」中,無一例外,都含藏於其意義中;
 
無上的「證」法,則是將一切三藏教法,無一例外地通達於心,這樣的善知識就是「上師」。
 
「上師」在藏文中稱為「喇嘛」,「喇」字作何解呢?我們在從事所有修法之前,都需發心,發起眾生如母的心;
 
能將一切眾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這樣的人就是珍貴的「喇」,而作為一切眾生的母親,則稱為「嘛」。
 
〈遙呼上師祈請文〉也是這樣說的。所有上師的身的總集,能被上師的語包含,所有語的總集又可以被上師的意包含。
 
這樣的「意」無有自我,並有廣大且強烈的慈心,這個慈心最後能通達悲空雙運。
 
無盡大海中的冰塊,會自然消融於海,彼此沒有分別,這就像是眾生與佛無二。冰塊融化為水就是一味、無二。
 
這樣的解脫就需要靠自己的明覺,當我們展開無我的慈心,會自然生起本然智慧。
 
許多人見到尊者達賴喇嘛,就會自然流淚,那是因為我們自然地受到了尊者的感召;我們需要如憶念母親一樣地憶念上師。
 
 大印五具第八偈
 
二菩提心本尊總攝輪、
具足三恩根本之上師、
諸法心髓了義大手印、
咸令圓成清淨之迴向,
無誤道之根本五種法。
 
▍「二菩提心本尊總攝輪 」
 
尊者達賴喇嘛曾為直貢法王如意寶(直貢法王赤列倫珠 / 澈贊法王)作長壽祈請文,其中有兩句:「所知之輪大樂身,一攝遍主嘿嚕嘎」,此指的大樂身,就是清淨的本智輪,總攝輪可以理解為勝樂金剛。
 
〈佛子行三十七頌〉說:「三有樂如草頭露,是須臾頃壞滅法。故於無轉解脫道,起希求是佛子行」,這邊提到世間三有的快樂很短暫,三有的樂的本質就是苦(三苦)。
 
「勝樂」就是指透過方便法、解脫法等不變的道路,最終可以獲得大樂的果。此處不是只有勝樂金剛一尊,而是所有本尊,都涵蓋於總攝輪中。
 
在密法中,我們利用生起次第淨除我們身跟語的習氣,在觀想勝樂金剛時,儀軌指導:勝樂金剛遍一切處,所有本尊與勝樂金剛相同。勝樂就是無苦大樂;「二菩提心」與「總攝輪」就是大印五具的第一支與第二支。
 
▍祖師對「四輪」的開示
 
直貢祖師法王卻吉札巴開示過四輪:「安住基位輪以清淨道,能化化現輪以證見地,未證顯有輪以悲心持,果位本智輪以令折服」。
 
「安住基位輪以清淨道」,是指眾生有心者,就有佛性如來藏,這是沒有例外的,然透過皈依發心等道,可以使我們清淨。
 
「能化化現輪以證見地」,是指具有三身的祖師聖眾,都以三身調伏有情。
 
「未證顯有輪以悲心持」,是利用慈悲心攝持一切輪迴眾生,以空性的見地開展悲心來行利生事業。
 
「果位本智輪以令折服」,是指輪迴之苦可以融合在涅槃的樂中。
 
▍大手印的見地、那洛六法的修持、行等味六法
 
誦讀上師長壽文有許多利益,主要可用方便道與解脫道來解說。
 
竹巴噶舉關於涵攝次第的開示:「大手印的見地、那洛六法的修持、行等味六法」,
 
在直貢噶舉中,前兩個說法一樣,而第三個「行」則是說:「三戒唯一要點」,這是指以律儀為主,這也是怙主吉天頌恭的功德;過去噶當派的學者就曾如此讚嘆怙主吉天頌恭。
 
直貢噶舉與竹巴噶舉雖然在詞面上有不同的解釋,但最終都是要融合為一。
 
在密續中提及的「俱生四尊」:勝樂金剛、時輪金剛、密集金剛、喜金剛,這四尊的精要就是「以道四喜的修持,最終獲得果四瑜伽」。這彼此之間有緊密的關連,最終都要涵攝於金剛總持的果位上。
 
▍具足三恩的根本上師
 
「三恩上師」就是給予「灌頂、開示續、給予口訣」這三個恩德的上師。
 
以前有弟子問我:是否可將我當作根本上師?有這樣的疑問是好的,代表他知道有這個需求。
 
根本上師與弟子之間是有誓言的,最主要就是內在的誓言——「菩提心」,不論世俗菩提心或是勝義菩提心皆然。
 
究竟來說,菩提心就是對眾生的慈愛。友伴之間也有這樣的慈愛,我們要保有這樣的慈愛,不讓它退轉。
 
發菩提心時,都說殊勝菩提心妙寶,這就是慈心的功德,這是佛陀通達之後向我們宣說的。諸佛有廣大慈心悲心,就如浩瀚的海洋。
 
▍慈愛心,是福德的來源
 
大印五具祈請文的第一句就說到:「由此慈與悲之大海中」,諸佛的慈悲心廣大無邊,這像寶藏一樣。
 
相對來說,我們的慈悲心尚不穩定;我們遵守一些例如尊敬上師的規範,這都代表我們心中雖有慈愛,但都還不穩定。
 
不論世間或出世間來說,恭敬師長就是福德的來源。有利益他人的心,就是慈愛,不以己利為重,就能使慈心穩固,當我們臨終時,這個力量會穩住我們,反之,若我們有強大的嗔心,臨終時誰也無法協助我們。
 
▍慈愛心,讓我們看到他人的存在
 
密勒日巴尊者曾對一位女子開示過:「幸運姑娘巴達朋,來生之事黑如漆,遠較今生更迷濛,應備明燈照黑暗。而今燈燭若未備,應修『法身』光明法」,
 
此處提到的「光明」 ,就是指慈愛,因為有了光明,我們才能照見自他,慈心讓我們看到他人的存在。
 
有些昆蟲因為嗔心的緣故,會去恐嚇比自己大的眾生,這也是一種我慢,這種我慢歸根究底還是來自無明,這是源於痴的緣故。
 
倘若有慈愛,人就會展現溫和自在的特質,若無慈愛,心中都是嗔心,就會發起鬥爭。
 
▍慈愛心,是與根本上師的誓言
 
上師是讓我們生起慈愛菩提的福田,與我們不合的人就是讓我們生起安忍的福田,〈佛子行三十七誦〉說:「欲享福善諸佛子,應觀怨家如寶藏」。
 
當我們看到「根本上師」這個詞彙時應當瞭解,根本上師就代表誓言、就是慈愛,假使我們跟金剛道友有衝突,誓言就會損壞,慈愛也會損壞。
 
在中陰身時,我們會受到「業風」與「智慧風」的影響,若業風強烈,就會流轉輪迴,若智慧風強,則有機會在法身中陰時解脫。
 
智慧風就與慈愛有緊密的關連,那怕是細微的慈愛心,都可以讓我們投生善道。
 
直貢達瑪惹雜所說:「因果乃為剎那念自相」,所有因果都是由我們剎那的念頭組成。
 
總之,透過慈心,究竟能生起菩提心,上師的自心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我們應當對一切眾生生起菩提心。
 
在《三蘊經》(又名〈三十五佛懺悔文〉)中說:「乃至施與畜生一摶之食」都有廣大的福報,這個福報就來自慈愛心。
 
如果我們捨棄慈愛心而空做這些行為也是空談,我們對上師持守的誓言就是慈愛心,上師本質就是菩提心,不論十方哪一位僧伽,只要有菩提心,就是我們的上師。
 
當我們能持守這樣的慈愛心,就能維持與根本上師之間的誓言。
 
▍慈愛心,創造了今生來世的善果
 
薩迦班智達曾開示,世間法中,眾生追求工作所帶來的報酬,報酬又帶來房屋、朋友、伴侶等,這些因緣都是會剎那壞滅的,如果過去沒有善因,現在不管多努力都求不到。
 
蓮師說:「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若我們現在受到痛苦,那就是過去曾種下嗔恨等因,如果我們此生獲得善果,那必定是過去種下慈心等善因。
 
因果不虛,因慈心之故,我們此生才有一些快樂。三世諸佛發願也就是這一點,我們須知道一切善因就是慈愛,慈愛心就像是水,灌溉長養萬物。
 
慈愛的培養,也會逐漸成為勝義菩提心,這就是上師與弟子之間的誓言,若是毀壞慈愛心誓言,就會看到上師與弟子之間互相欺騙的狀況。
 
總之,與上師之間的誓言就是慈愛,如果不知道如何持守慈愛,就不知何為上師。
 
「四無量心」中講到:慈愛是一切安樂之因,慈愛能帶給我們暫時三善道的利益以及究竟安樂的佛果。
 
這樣的慈愛不僅是對自己的友伴,那怕是有人以嗔恨對待我們,也要對他生起慈愛心,因為他們能淨除我們的惡業。
 
▍慈愛心,讓愛我與恨我的,都成為福田
 
吉美林巴尊者說:「令我們知道因果,並能讓我們知所取捨者,就是我們的上師」,
 
以慈愛待我者,就是慈愛的福田,以嗔心待我者,也是我培養慈心的福田,若能如此觀修,「我」的概念就會止息,這就是我要給大家的口訣。
 
慈愛就是讓我們此生來世獲得利益的因,慈愛最終可以培養成殊勝菩提心妙寶。在此懇切地希望大家常保慈愛,不要讓慈愛落於嗔心嫉妒等煩惱當中,不要反被煩惱支配,這是我一個老人衷心的期望。
 
▍慈愛心,是噶千仁波切師徒關係的血脈
 
我個人沒有什麼功德,對於有些法友想將我視為根本上師這件事情,需要先知道認根本上師是有誓言的,這是很重要的,
 
對我來說,誓言就只有一個,就是「慈愛心」。那怕是對旁生的小動物,也要有慈愛心,這就是我的誓言。
 
根本上師具足三恩,三恩的前兩者,都是外在的形式,最重要的口訣就是「慈愛」。
 
所謂「口訣」,就是指小利益可以成就廣大的事業的要點,我給予大家的唯一口訣就是「慈愛」,透過慈愛可獲得廣大的利益,可以獲得「空」的見解。
 
過去曾說過,需要有「顯相由心的決斷,心性為空的決斷」,這些都可透過慈愛來獲得。擁有了慈愛,我們可以將一切輪涅消除。
 
這樣的口訣可以依據〈怨我之敵〉文中的內容來看,其中提到「樂與樂因」就是慈愛,「苦及苦因」就是我執,脫離痛苦的方法就是看重他人的利益。
 
如果我們追尋他人的利益,就可以將我們的苦及苦因完全摒除。「我」是非常不好的念頭,這會使我們失去慈愛,我們不只慈愛親友,也要慈愛仇敵。
 
▍慈愛心,就是上師的本質
 
將上師與佛分開看待是不正確的。以阿彌陀佛來說,除了上師以外,沒有另外一個阿彌陀佛。
 
我自己是透過堪布滇津桑布的故事來消除上師與佛相異的概念,透過他,我真的瞭解到上師與佛無別。
 
上師的本質是慈愛,「喇嘛」二字,頭一字解為最珍貴的、一切眾生的心要,第二字解為母親。
 
上師具有如來藏,如此一來可以知道,上師與佛無別。佛與上師無始以來沒有分別,我們只是因為迷惑而將其看成相異。
 
《普巴金剛儀軌》中提到:「本來與己無分義雖同,無明迷亂輪迴流轉際」,
 
無始以來因為有「我」的概念,而有了分化,這就像水凝結成冰塊,這就會遇到各種困難。
 
反覆串習消除二取,冰塊就會融化變回水,反覆生起虔敬心與慈心,便可明白一切眾生終究與上師無別,透過勝義諦,我們可以瞭解這點。
 
▍慈愛心,帶我們平安度過中陰險關
 
在中陰的教法中提到:「憶念上師得攝受,憶念本尊而親見」,在中陰時,眾生會對光明燦爛本尊相感到害怕。
 
在超度法本中提到:「四名所集之蘊身,感受均為苦自性,恐懼妄相所煎熬,寒冷飢渴所逼苦,壽數亦無有定準,如同紙鳶隨風吹,去向何方,皆無自主」,
 
若生前沒有反覆串習,在中陰身時就會受到業風吹拂搖擺,完全無能為力。
 
我們的心如同鏡面,當我們在心中憶念上師,上師就會映現,我們也就會成為上師,如果不明白這點,可能會在中陰時期有種種迷亂,甚至可能墮落惡道。
 
串習世俗菩提心,可以逐漸消除我的概念,透過勝義菩提心,可以完全去除分別念,這是會自然達成的。
 
大家若不想要痛苦,就需要不斷禪修,禪修能使煩惱不生起。因為禪修時,本智的火會生起並焚盡煩惱,我們藉著智慧火來消除嗔心等;對這樣的口訣要有信心,完全信受。
 
▍上師:噶千仁波切與竹清嘉措仁波切的故事
 
在堪千竹清嘉措仁波切所彙集的密勒日巴道歌集中,有一首道歌提到:「三界宛如自生越量宮,六道有情本具如來藏,因如實見本然大智慧,安住何處皆如越量宮」,
 
與誰相伴誰就是本尊,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法性,沒有外在的所依和供養,也都自然滿足。這就與我之前說過的:「所見都是本尊身,所聞都是咒音」是一致的。
 
堪千竹清嘉措仁波切對我來說,也像是上師一般。剛開始我們彼此不相識,當我知道他之後,便很想見到他,後來知道他在美國有活動,我排除萬難前去拜訪。
 
當我看到他時,他問我:「您是噶千仁波切嗎?」我說:「是的」,我反問他:「您是竹清嘉措仁波切嗎?」他回答:「是的」,我們僅僅只有這樣的對話,事後沒有任何對談,但我此後都用他所彙編的教言來指導弟子。
 
▍上師:噶千仁波切與堪布滇津桑布的故事
 
起初我跟堪布滇津桑布也互不相識,某夜我作夢,夢境如中陰一般真實,我自己以如來藏的自性呈現,而非現在的樣貌。
 
夢中有一隻小鳥飛我身前,我覺得他就是阿彌陀佛,對此有強大的慈愛心,小鳥飛到我臉上,並啄食我眼角的不淨,當下我覺得,因為我的業障深重之故,所以無法如實見到彌陀佛的身相,所以只能見到他展現為小鳥的樣子。
 
我醒來之後,旁人跟我說堪布滇津桑布要來說法,我便覺得這位堪布非常珍貴,所以我也隨同大眾一起去迎請。
 
當我們見到彼此時,堪布說:「我見過您」,我也說:「我也見過您」,雖然事實上我們不曾見面,但這個對談讓我生起很大的信心。
 
隨後堪布上座說法時,我忽然生起心中小鳥的樣貌,我非常確定堪布就是阿彌陀佛,那當下起,我對於上師與佛無別這件事,生起了堅定不退轉的信心。
 
▍上師:噶千仁波切與堪布希惹歐瑟
 
佛說:「眾生本為佛,然因客塵遮」是成立的,〈普賢王如來祈願文〉說:「若明此理便成佛,無明有情轉輪迴」,兩者之間沒有差別。
 
針對大印五具的五支道,過去堪布希惹歐瑟提到將此轉為五種精華來看待:
 
法的精華是菩提心,密咒的精華是本尊法,加持的精華是上師(透過對上師的虔敬生起的體驗就是加持),方法的精華是迴向。
 
堪千希惹歐瑟也是我的上師,過去我有疑問時都向他請益。唐東嘉波尊者曾說過,上師是多多益善的。
 
就算是世間的知識,也都需要師長的教導,智慧所成的,都是佛的展現,只要是有心的人,就有佛性如來藏,佛性遍一切處,由此成辦利益,這都是佛的事業。
 
我們也能藉此去除蓋障,這就是我們要行的法,透過憶念師尊,我們也能具足師長的功德。
 
我們也應侍奉父母,任何對我們有慈愛的對象,我們也應該關照他們,若反過來做,就會讓原本是藥的變成毒。
 
在菩提心的根本墮中有這麼一條:如果是駁斥具信者,讓他退轉,無有較此更重的罪業了。
 
我們若捨棄慈愛,是真正應該令我們感到羞恥的事情,我們應當記住這樣的教言並且遵守。
 
-----
✴️ 噶千仁波切〈大印五具祈請文〉講授
 
▓ 閱讀已發布之〔法教報導〕
 
▓ 觀看完整〔中譯影片〕
 
▓ 下載〈大印五具祈請文〉
 
▓ 官網專區
 
-----
⏺️ 官網〔大印五具〕專區
 
 
願利一切有情
 
噶千佛學會 合十
www.garche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