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獅子乳

藏譯中:久美多傑

日期:2023年2月11日

地點:美國亞利桑那州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

目              錄

以譬喻說法:我們與如母有情的連結是乳汁

母子連結的關鍵是乳汁

以「安忍波羅蜜多」作為盛裝乳汁的金器

「外」層次的乳汁:滋養大地萬物的水源

「內」層次的乳汁:母親哺育幼兒的奶水

「密」層次的乳汁:勝義菩提心

理解「功德」以對治「我執」

外內密乳汁的功德:慈愛與悲心

福報就是慈愛,以心累積慈愛

大乘修行者,守護慈心與悲心

耕耘每個人心中的福田

以「安忍」守護慈愛與功德

安忍的功德與樣貌

守護「慈愛」本身,而非守護特定的人

慈愛就是如意摩尼寶

===========

以譬喻說法:我們與如母有情的連結是乳汁

母子連結的關鍵是乳汁

吉祥如意!在此向所有透過線上參與法會的全世界法友,獻上由佛陀的缽盂所盛裝、非常廣袤如大海的慈愛的奶茶。

其他的善知識們可以透過教言、三藏、口傳和口訣,引用許多的教證,然而我自己本身沒有太多的聞思,只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和清淨觀,所以只能透過自己所知道的,利用土壤、石頭、水和樹木等等作為譬喻,來向各位講解。

佛陀教導我們,要看待六道一切有情如母親和孩子般的情誼;也就是對於一切有情,我們要有如母親和小孩之間的關係。

那麼連結母子的關鍵要素是什麼呢?答案是乳汁。我們許多人都有喝牛奶的習慣,我自己本人也很喜歡喝牛奶,由於這個原因,大部分的人也都知道牛奶的好處。對於我與如我一般的眾生凡夫來講,是能夠輕易地了解。所以今天要以乳汁作為主題向各位講解。

 

以「安忍波羅蜜多」作為盛裝乳汁的金器

牛奶是我們常用於本尊供養的供品。在灌頂期間,也有以牛奶作為甘露的譬喻。而這樣的牛奶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可以從外、內、密三個層次來說明。

所有一切的輪涅法都可以分成外、內、密三種原型,佛陀在三轉法輪中,也分開示別解脫乘、菩薩乘、密咒乘,別解脫乘對應的是外,菩薩乘對應的是內,而密咒乘對應的是密,一切都可以包含到外、內、密這三者之中。而內所對應的就是菩薩乘。提到菩提心的力量時,就以獅子的乳汁作為譬喻。

為什麼用獅子的乳汁作為譬喻呢?因為菩提心能帶來暫時與究竟的利樂,能夠對於三惡道的一切痛苦無有畏懼,能夠救怙有情。不僅能夠使自己解脫,也能夠解脫他人。由於它有這樣的功德,所以我們要珍視菩提心。

菩提心對應到的獅子乳也是極為珍貴的,所以盛裝獅子乳的容器就需要使用黃金鑄造的金器。這樣的黃金容器對應的是什麼呢?就是安忍波羅蜜多。內在層次的菩提心需要以安忍來做為守護。堪仁波切也時常教導大家要精進於安忍波羅蜜多。

在之前的一堂課,我曾向各位略為講解,八萬四千法門的根本,歸根結柢就在於「菩提心」,在輪迴當中,它所代表的就是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情誼。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連結,就是剛才所說的乳汁。在我思惟之後,我覺得這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連結,了解這當中的道理或許對各位是有幫助的。因此要在這邊略為的向各位講解。

 

「外」層次的乳汁:滋養大地萬物的水源

首先我們要談外在的乳汁。外在的乳汁有何作用呢?許多善知識都曾對我講過:「顯相皆為本尊身,音聲皆為本尊咒,己覺皆是證悟的本智界。」不只是這樣子,在直貢達瑪惹雜大師的教言當中也有這樣的一句:「應知顯有為天身,密咒生次者則圓滿。」就是指外在的器世間都是本尊的自性,我們看待這樣的外在顯相有好有壞,並且都將這樣的外在看待為實體的、實在的,是一種物質、是有相的,然而單就土地、地大種本身,從菩薩的觀點來看,也是視其為具有廣大恩德的。

在偈頌當中講到:一切利樂產生的源頭就是佛,所以能夠給予利樂的,都具有佛自性。外在的一切五大種,從清淨的層面來講,就是五方佛母的自性,而內在的五種煩惱,若還未成熟的話就是五煩惱,成熟之後就轉變為五智。

佛說:「眾生本為佛,然因客塵遮。」過去金剛持竹旺仁波切也常這樣教導這兩句。竹旺仁波切雖然沒有做過許多開示,但他時常提到這兩句。「暫時的客塵遮染」是什麼呢?也就是自他的二取,自他的二元念,由自他又生出了貪瞋,彼此之間是相連結的;有了六種煩惱就有了投生六道的因,我們都以實有物質相的層面來看待一切,對於這樣的境,我們產生出種種的分別念以及貪瞋的煩惱。

祖師吉天頌恭在《正法一意》當中提到:「十二因緣皆由無明動」,十二因緣的根源就在於無明,這樣的無明是什麼呢?就是不了知自心實相,這在〈普賢王如來祈願文〉當中有說到:「若明此理便成佛,無明有情輪迴轉。」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是否能夠了悟自心實相。

如果能夠證悟實相的話,本身就是佛。偈頌當中說到:「普基與佛我等同」,如果不了解實相的道理,如果是不明、也就是無明的話,就如同僵化的冰塊;若能夠領悟的話,就是水。這樣的水對應到的就如同菩提心所講的廣袤的浩瀚的水,如同大海一樣,這樣廣袤大海指的就是世俗菩提心,同時也以獅子乳作為譬喻。

外在的雲和雨水都屬於外內密三種層次中的「外在」的乳汁,這樣的乳汁能夠滋養什麼呢?比方樹木、花朵、農作物等等,都有賴於水的滋養才能生長。而這些生物是什麼?但凡有生老病死過程的,就是有生命的象徵,凡是生命都會經歷這些階段。以一棵樹為例,首先會萌芽,然後會生長,中間會遇到一些樹木的疾病,然後枯萎死亡。人類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這些都是生命的運作、生命的象徵。而生命的根源是什麼?就是我執。

所有的生命都來自於我們的我執而生成。有我執才會形成生命,由於我執,我們投生於六道當中,有些投生為樹木,有些投生為土石等等。佛陀就有詳細講過這些出生和死亡是因果的運作,如果我們能夠深入地去思惟這一切因果,去思考祖師說的「應知顯有為天身」,外在的五大種都是本尊的自性,內心成熟的話,內在的煩惱成熟為本智,就能完全了悟到外在這些顯相皆為本尊自性。

密勒日巴尊者說:「不見心識見智慧,不見眾生見佛陀。」如果心能夠成熟,我們的識能夠成熟為智的話,就能確實如此看待。〈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當中也同樣這樣說到:「個別自證智慧所行境」,如果成熟的話就能知道,「我」是不存在的,是非實存的,根本就沒有一個「我」可言。這樣的話,我們自己的心就像是虛空一樣。

秘密的乳汁是勝義菩提心,外在的世俗菩提心能夠帶來暫時利益,這是外在的譬喻,內在的勝義菩提心就是秘密層面的乳汁,而中間內在層面的乳汁是什麼?以六道有情來講,特別著重在胎生(哺乳類),我們欲界的眾生,所有的生物都必須仰賴水才能夠生活,如果沒有水一切都將乾涸,所以了解到水就是真正的佛陀。

這樣的水不是我們隨便就能創造出來的,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辦法憑空創造出水來,例如有些樹木它的枝枒很茂盛,然而有一些樹木就枯萎了,這是什麼原因?樹木之所以會枯萎死亡,是由於它與水之間的連結已經截斷,沒辦法再獲得水的滋養,所以它就消亡了。

以此為例,如果沒有外在的水,此刻我們的狀態就好比我們沒有菩提心,這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我們會自殺,不會愛護生命,甚至會傷害他人,比如有些地方有人會闖進學校殺害許多學生,這些都是由於沒有思考菩提心的緣故。為什麼會沒有菩提心呢?沒有菩提心的根本過患在於不承認因果。「若明此理便成佛,無明有情輪迴轉。」了解了、悟了,因此成佛。

這樣的成佛是麼呢?「成佛」的字義當中有「覺醒、消融」的意思。消融什麼呢?所有一切的苦都消融了、消失了、清淨了,也就是法身大樂,也可以理解為無有痛苦的大樂。

無有痛苦的大樂是什麼呢?見到勝義諦就是無有痛苦的大樂,也就是法身的大樂。為了要生起勝義諦,首先我們要培養世俗的菩提心,理解自他是有連結的,對於他人逐漸地培養利他的心,慢慢地再去擴大利他心,所以外在菩提心的奶水就是水體,外在的水。外在的奶水,比方說太陽所產生的暖熱從五大而來,所有眾生都仰賴這樣的濕度溫度才能生存,透過濕度的滋潤以及暖熱能使花草樹木生長,這是外在的奶水。

 

「內」層次的乳汁:母親哺育幼兒的奶水

內在的乳汁就是在母子之間的連結,母親透過這樣的方式來餵養幼兒。這樣的乳汁從何而來?來自於母親對於幼兒的關愛,母親並沒有刻意想要製造乳汁來餵食幼兒,但透過母親對兒子的愛,自然而然地產生乳汁。在許多電視節目當中,我們都能看到父母溺愛孩子,能無條件的容忍,這些電視節目將業力因果呈現出來,對於我們了解業力因果也是有幫助的。

這一切都來自於什麼呢?它立基於「菩提心」上。由於有菩提心,所以有這一切的連結,母親能無條件的包容並容忍自己的小孩,想要能做到這樣是必須要有慈愛的。為了要有慈愛,我們需要以安忍來作為輔助。比方說有些生物,小孩子會為父母添多少麻煩,而母親又百般的容忍,這些都是現量可見的。他們彼此之間能夠有這樣的情感,這樣的情感來自於什麼樣的連結呢?來自於他們有親子關係。所以佛陀就講述了一切諸法,這就可以對應到內在的乳汁。

我自己也是從小就有過這樣的經驗,我的母親有許多小孩,其中我是最大的,雖然我那時候已經年紀稍長,但是仍然貪戀母親的母乳,我自己覺得所有的食物都不如母親的奶水一樣好吃。母親當時指責我說,我都長那麼大了還在吸食母乳,真是羞愧啊!我自己是對母乳感到貪戀,而且也是感念到由於母親的恩德,所有以胎生為主的生物,大到猶如須彌般大小的,小到有如螻蟻般大小的,所有一切的生長都需要仰賴母親生下幼兒,兩者之間就形成慈愛的傳遞,由此而形成慈愛的相續。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對於六道一切有情要有如母子情誼般去看待。

那麼在輪迴當中,慈愛有可能產生什麼樣的過患呢?我們會因為對於自己的孩子就感到溺愛,對他人的小孩就不屑一顧,這當中根本的問題出在我們產生了自他的二元念,會認為這小孩是我的,那個是他的,因而糟蹋了六波羅蜜多。其實這一切問題的根本都只在於我們的我執而已,否則關愛小孩、對小孩付出的過程中,其實就參雜著六波羅蜜,這一切都是培植福德之因,所以在佛所講解的教法當中,他讓我們發起無量的慈心悲心。

 

「密」層次的乳汁:勝義菩提心

實際思考的話,所有一切眾生無一例外都曾當過自己的母親,又或者是自己的小孩,在長遠無盡的輪迴中,我們都曾經輪流當過對方的母親和小孩,在佛教當中又以這樣的思想去生起慈心悲心。當然這一切關於乳汁的彼此關聯,也不一定要深入地廣說,其實從外在的五大種,包含太陽與水、水體等等這些能夠滋養生物的,都屬於外在的,而內在的奶水就是透過母親去餵養孩子的食物,秘密的奶水就是菩提心。

如果懂得這些,從菩提心去思惟我執,以勝義諦去看待我執,完全地破除我執,曉得了無始以來就沒有自他的,讓心如同虛空般的廣遍,這樣的狀態就是法身。去思惟兩者的功過,我執所帶來的過患以及無我所帶來的利益,反覆思考就能夠領悟自己是完全不存在的,根本沒有一個「我」可以被真實的執持。

 

理解「功德」以對治「我執」

外內密乳汁的功德:慈愛與悲心

要去對治這樣的「我」,需要怎麼做呢?首先我們從理解外在乳汁的功德,知道它是慈愛的自性,是成辦利益的自性;接著去思考內在的乳汁,知道這是指母親滋養小孩的食物,它來自慈愛與安忍的功德;接著知道秘密的乳汁,也就是秘密的菩提心,它來自於悲心。

而這樣的悲心是如何成辦的呢?比方說,在母親懷孕期間,小孩是沒有辦法直接獲得食物的,他全然地仰賴母親,當母親進食之後,小孩才能獲得營養,也才能生存,所有生物都是如此的。佛說培養四無量心,培養慈無量心、悲無量心,所有六道有情皆能夠獲得利益,能夠獲得利益的原因象徵也在於此。如果想要詳細地講解秘密的乳汁的話,其實是需要具備勝義諦的理解的。

在一切有情當中的人道來講,討論生起世俗菩提心、四無量心,可分有宗教信仰和沒有宗教信仰兩種,其中哪怕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單純只是為了人民權益、性命、為了人民能安居樂業,爭取權益為人民打造一條友善的道路,這樣的人在死後的幾百年,人民都會把他記在心裡,比如說為他立碑、為他祈願等等,人民會因為他而感到開心,這些都是福德的因。

反之,我們去觀察另一類人,他罔顧千百萬人的生命,屠戮了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利用人民對國家的愛戴而犧牲他們的生命,為了自己的利益去打仗,導致人民對他產生瞋心,歸根結柢導致這些的原因在於這位領導者沒有愛。

社會上很多人,不論男女,他們對於其他人是有愛心的,有許多名人都是這樣的,他們友愛他人,所做的事情,所說的話語,表現出的行為都是令他人賞心悅目,甚至愛戴他人,因為對他人的關愛,也很容易地感動流淚。反之,有些政府導致人民非常厭惡領導人,他所做的事情也不一定那麼光彩,有些人甚至都不願意唱自己國家的國歌,他們說到自己國家的領導人對人民做了許多破壞的事情。這些問題在於哪裡呢?這些是由誰造成的?就是由下達執行這些政策的人造成的。

在他們的心中沒有思考慈心,對於他們國家的人民,也都視如草木一樣,利用人民的性命,不顧慮人民的人權與安樂。最終這些人民的瞋心會導向哪裡?當然會導向領導人。這樣的瞋心就會導致他在長劫之久的時間中,都會淪落且反覆流轉在惡道中。就像大海底下的石頭,有些很大的石頭,在幾千萬年都淪落於海底,這類石頭都是有生命的,佛陀曾如是說,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業因果的話,也能夠曉得。

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當中提到:「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思惟慈愛心的功德,哪怕只是在今生,透過慈愛心、擁有慈愛的人也具有這些功德。在這一生當中,人民會愛戴他,他會有很好的名聲,在來世的果報又會成辦利他。

作為秘密的乳汁,我們從世俗菩提心、慈無量心等等,一步一步以此來達到勝義菩提心,就能夠成佛。成佛指的是,當我們去除我執,去除自他的二元念,當下我們就成佛了。

我們要用什麼來護持秘密的乳汁呢?需要用「安忍」作為助伴。所以針對外內密三種層次的乳汁,希望大家可以彼此討論,反覆討論,能夠讓自己對這件事情的理解更加地明朗,曉得我們要有慈愛心,知道慈愛心這點是重要的,並且去保護它、守護它。來日我們聽到維護世界和平的組織時,我們也會很下意識、直覺地去護持他們,支持他們。不論是從出世間佛法的角度,或者是從世間人道法則來說,我們都能夠知道「慈愛」是重要的,我們應該要保持這樣的慈愛心。那要用什麼來守護我們內心的慈愛呢?守護慈愛要仰賴安忍。反覆這樣做,我們就會在內心當中生起理解,這是很重要的。

 

福報就是慈愛,以心累積慈愛

那麼「福報」又是什麼呢?歸結起來講,福報就是慈愛。薩迦班智達曾說:「名聲今生歡喜因,福報來世歡喜因,此外唯有憑財富,智者決不生歡欣。」一切世間的財富受用,皆是無常法,因此名為福報的法,就由此而生。

談到累積福報,我們要從何做起?現在我們所處的時代是賢劫,而賢劫諸佛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累積資糧,他們累積的資糧是什麼呢?就是慈愛。而慈愛累積於何處?在於自心上,也就是心的感受。積集的方法是什麼呢?曉得慈愛是珍貴的,對於自他都是有利益的,從這樣的理解上去實施。心是何物呢?心是如同虛空般的自心,心就是法身,因此我們是在法身的境當中去積集福德。

過去我曾在基督教的經書當中見到過這段內容,讓我生起很大的信心。它說,在地面上所建造的旅店住宅都是無常的,唯有在天堂建造的房屋才是永恆的。如何在天堂建造房屋呢?答案是我們要行布施,通過布施才能夠建造天堂的房屋。房屋指的就是寶庫,庫存寶藏的寶庫,這樣的寶庫,其外在是如同虛空一般的自性,內在則是佛心如來藏。這與佛所說的不謀而合。

因此我想到所有的宗教應該都有提倡這樣的功德。對於福報,西藏有一句諺語說:與其下了有如山王一般的功夫,不如累積微小星火般的福報。我們傾盡一生,不論累積什麼樣的財富,皆是無常法,反而我們累積哪怕是片刻的福德,都還要來得更重要,這福德就是慈心悲心。哪怕只是頃刻間累積培養這樣的慈心悲心,也是更為珍貴殊勝的,正所謂「菩提心妙寶,未生者願生」,曉得了慈心悲心是彌足珍貴的,並且守護它。

 

大乘修行者,守護慈心與悲心

具體守護慈心悲心的方法是什麼呢?在〈三蘊經〉(〈三十五佛懺悔文〉)當中有這樣一句內容:「乃至施予畜生一團之食。」曉得這樣的累積能夠利益到廣大的眾生。累積這些慈愛會怎樣呢?在心中會產生什麼效果?在《大解脫經》中說到,如此的話便是「大乘行者」。具有這樣的慈愛心就是大乘行者。

是否具有慈愛,在於他的內心是否是大乘行者,而不在外在表象,因此看待一個人是否是大乘佛教徒,不在於這個人是不是大乘佛教徒,而是發心是不是大乘佛教徒。

心如何成為大乘的發心?《大解脫經》裡這樣說到:「小乘牛跡水」,沒有菩提心的慈愛,就像是牛車走過的痕跡,雖然下雨會積集一些雨水,但是太陽一照就會立刻乾涸。「大乘如大海」,如果有菩提心做為初始發心,最後有迴向的話,這樣的程度就像大海一樣。像這樣的譬喻,怙主吉天頌恭在〈大印五具祈請文〉當中也有提到,他說:如來本智有如大海一樣,世俗菩提心就像大海一樣,而勝義菩提心就像虛空,最後有如摩尼寶般現證佛果。

佛的功德又是如何的?「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在虛空未盡之前,諸佛的慈愛是不會窮盡的。稍早說到在天上累積寶庫,這又是如何累積的呢?就是透過慈愛所累積的。

如來藏成佛是指完全去除自他二元的識,如果我們能夠完全消除二元對立的話,我們的心就會開展,這就是佛字面上的廣,以及醒覺和開展的意思。因此說慈愛是慈無量心,培植慈無量心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對佛教徒都說受持菩薩戒、受持皈依戒。

 

耕耘每個人心中的福田

諸佛已經成辦了廣大如海一般的慈愛,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當中都是有慈愛的,都有微小的慈愛,就像在狹小的田地裡面種田,我們所播的種子都是少量的。如果要耕田的話,當然要選大一點的地方,所以我們選擇一個廣大的福田。為了饒益一切有情,帶著這樣的動機,哪怕只是給予旁生道的眾生些許的布施,所成辦的善果也能夠變成廣大的善業,這樣就成了如「大乘如大海」所說的一樣。當我們心繫一切有情,則與大乘如大海的說法一致了。

如此累積菩提心,未來當我們聽聞菩提心偈頌第一句:「菩提心妙寶」時,曉得菩提心是珍貴的、重要的。接著提到「未生者願生,已生願不退」的時候,曉得透過安忍,來世的生生世世都能成辦利益,因為究竟與暫時的安樂之因,就是菩提心,就是自心。接著第四句「輾轉得增上」,以此反覆地修持,最終能成辦佛果。成辦佛果都能以這三句來達成,因此皈依戒和菩薩戒是很珍貴的。

過去我曾對父親這樣說到:「佛法沒有太大的用處,他們學習了佛法沒有辦法起到多大的用處,什麼也做不到。」但我的父親對我說:「並非如此,只要他們在此生獲得皈依戒,他們的人生就具有意義,而且直至成佛之前,他們都不會被遺棄。」他這樣跟我說。因此,皈依戒和菩薩戒都是極為珍貴的。

 

以「安忍」守護慈愛與功德

安忍的功德與樣貌

當我們在尋求皈依戒的時候,我們尋求皈依和救怙,真正救怙我們的是慈愛,而慈愛又是由何來守護呢?由安忍作為守護。我們需要具有什麼樣的安忍?安忍的功德是什麼?安忍的容器是如何的?我們是需要了解的。

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當中說到:「吾身雖無少過咎,他人竟來斷吾頭,於彼還生難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即便是斷頭,他也不生瞋心,這樣的知見是極為珍貴的。同樣地,密勒日巴尊者也是這樣說的:即便是面對死亡也要持守安忍。

身猶如一個空屋,福報則是沒有窮盡的,因為我們的心與寶庫是在一塊的。對於諸佛廣大的慈悲,在〈大印五具祈請文〉當中開頭就提到「由此慈與悲之大海中」,它形容諸佛的慈與悲是廣袤浩瀚的大海,這樣的大海比我們所認知的海還要深,比我們所知道的天空還要廣。如果我們心中生起慈愛,引流到這樣的大海當中,就會被接納、被攝受。如果我們沒有以安忍來守護,隨便指引我們內心中微弱的慈愛,慈愛就會被白白浪費掉。所以我們謹記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即便面對死亡也不捨棄安忍,哪怕是有人要殺害我的性命,我也不能捨棄慈愛。

 

守護「慈愛」本身,而非守護特定的人

如果自己有個親愛的女友,她對我百般的折磨與踐踏,我也不捨棄對她的安忍,因為我們要守護的是對她的慈愛,而不是她這個人本身;我們對一個人生起慈愛的時候,我們守護的是這一份慈愛,而不是去守護這一個人。

因為我們在對他生起慈愛的時候,透過慈愛,我們也獲得了福報。當我們看到一個正在受苦的人,對他產生悲心與慈愛的時候,你不是對這個人生起慈愛,你是對他的處境、對他所遭受的苦難生起慈愛。心中要想著:由於這樣的人,我獲得了慈愛這樣的寶物,我要將它守護好,如果能夠進行迴向的話,我們就將這樣寶物迴向到諸佛的寶庫中。

迴向是為了不令我們所做的善付諸東流,不要因為四種因而流失。導致善業流失的因有四種,一是不迴向會流失,二是顛倒迴向會流失,三是後悔的話會流失,最不可取的就是第三種——後悔。

當今有些人因為世俗的原因而毀謗尊貴的上師善知識們,導致許多人產生邪見,沒有比這個更惡劣的行為了。這就像是有一群人要渡過一條河,他們正走過一座橋時,你把橋給毀了,他們就會落難掉入水中,這是最危險的。反之,我們應該帶著什麼樣的心態呢?我們應該想:透過這個上師,我們獲得了慈愛,曉得慈愛的重要性,曉得三寶的功德,獲得了菩薩的戒律,這些都是由於上師善知識,我們才能有這樣累積福報的機緣。不去毀謗和邪見的關鍵點在此。所以我們要依靠安忍來守護它。

獅子乳是具有營養的物質,如同獅子乳一般的菩提心,直到我們證得佛果之前,都是需要的。既然在成佛之前都需要,那就需要一個容器來盛裝它,最為適合的容器就是黃金所鑄造的器皿。這樣的黃金容器不論如何地打磨,它的質地都不會變,其本質是恆貴而且堅固的,不會輕易損壞。比方說瓷器,一掉地上馬上就破碎,如果是木碗掉在地上,不會輕易破碎,這是木碗的特質優點,因為木碗是具足安忍的。

如果沒有安忍,比方說我們看世間人,其實就是如此一般。安忍是極為珍貴重要的。如果友伴彼此間有慈愛,就能知道慈愛是好的,往後是朋友也好,不是朋友也罷,應該要守護這樣珍貴的慈愛,以此觀待對方的功德、優點,而不要去看對方的缺點,或者是著重看重自己的優點。

若你要去持守慈愛的話,在許多教言、經續、口傳、口訣當中,都提到我們要累積福報。究極的累積福報就是慈愛,所累積的就是慈愛,而能夠守護慈愛的就只有安忍了。

 

慈愛就是如意摩尼寶

上一回中心有請了這個開示,[1]這就是因為他們曉得箇中的珍貴之處。如果可以的話,要盡可能地反覆研討。如果能夠保有慈愛,就像具有如意摩尼寶一樣;倘若我們能夠究竟獲得佛果,自他的利樂就能從這當中得以成辦。

菩提心就像是廣袤的大海一樣,也像是虛空一樣,有如摩尼寶一樣。在大印五具的灌頂當中有這樣的引導,這是極為珍貴的。由此慈與悲之大海中,我們向諸佛尋求皈依與救怙,並且在當中下功夫,能夠抓住並掌握慈愛的傳承、心流、水流;如果接受灌頂,灌頂的三昧耶也就是慈愛;透過灌頂修持本尊法,修持一百位本尊所要獲得的也是慈愛。所謂本尊即是菩提心,匯集一切的三昧耶,並且也匯集了一切諸佛的教言。

在〈三摩地王經〉當中如此說到:「三千世界中,我時說諸經,義一種種味,彼悉不可說。所有十方佛,顯說無量法,諦思一句義,便則一切解。」意思是說,我所說的一句,這一句是什麼呢?就是唯一的義理,就是菩提心,也就是二諦,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運用世俗菩提心才能達到勝義菩提心,也就是佛,這樣的狀態就有如虛空般的法身,對於未成熟的則幻化有如報身,如同彩虹一般,化身則有如六道眾生,地水火風、水、雲、太陽、月亮等等,有著各自的幻化顯現,這些都來自於諸佛的顯現。

不過有些人又會說,水傷害了我們,比如水災,這是因為我們造的業,如果我們造下這樣的業,就連珍寶藥丸(藏藥)也會變成毒藥,一切皆因自己造下這樣的業。五大種是沒有要傷害人的念頭和動機的,如果能夠這樣曉得的話是很好的。

「菩提心妙寶,未生者願生,已生願不退,輾轉得增上。」

在〈大印五具祈請文〉當中的第一句:「由此慈與悲之大海中」,只有這一句我稍微有點了解,其中提到的慈與悲之大海,應該要理解為菩薩戒,因此在這邊向各位略為講解。

吉祥如意!謝謝。再次向線上的法友致謝!

---

[1]美國維吉尼亞州Drikung Dharma Surya Center請法,開示主題為Perfection of Patience(中譯:安忍)。台灣噶千佛學會中譯影片製作中,敬請留意影片發佈資訊。原英文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live/rvfGn_e10g4?feature=share

---

【台灣噶千佛學會編輯部】

藏譯中:久美多傑

中文聽打:蔡慧君

總編輯:Karma Sherab

定稿日期:2023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