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菩薩戒(藏曆新年)

藏譯中:久美多傑

日期:2023年2月21日

地點:美國亞利桑那州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

目              錄

新年禮物

成佛之因在自心

菩提即慈愛,佛果唯一法

世俗如大海慈愛,勝義同虛空廣闊

恆常守護,令不丟失

皈依發心,安樂源泉

祈願迴向,空悲雙融

反覆憶念,清淨增福德

===========

新年禮物

首先向線上所有法友問候吉祥如意!在大年初一的這一天,要向各位獻上一個禮物。倘若你能夠獲得這樣的禮物,就能帶來暫時性人天三善趣的快樂,並且最終能帶領我們獲得圓滿佛果,在這之前,禮物都不會消失,都不會用完。

這樣的禮物是什麼呢?就是菩薩戒。大家平日裡都會去求取菩薩戒,有許多善知識會適時給予菩薩戒,所以很多時候大家都會獲得菩薩戒。然而其中有一些佛法的名相對有些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為此,今天想要跟各位略為講解。對於我這樣比較缺乏智慧的人來講,也是以容易理解的方式簡介。

 

成佛之因在自心

在世界上有兩種概念,分別是宗教靈性的概念,以及世間倫理的準則這兩點。對於有一些未經開發或屬於野蠻的人,不懂得善惡因果,也不承認前世來生等等的人們來說,他們沒有意樂去聽聞宗教的道理,也鮮少能夠理解;此外,也有一些人是大概理解世界上有宗教理性與世間倫理這兩種道理,也會做些許的聞思,但是這些種種的宗教義理,對於他們來說難以理解,可能不太準確知道什麼是法,也不知道為何需要法,現在我們略為介紹。

為什麼我們會昧於因果?為什麼我們無法理解有前世來生的觀點呢?這是由於在過去許多世都未曾聽聞三寶的名字,不只沒有聽聞法音,甚至連三寶的名字都未曾聽聞,對這樣的群體來說,就是屬於沒有開發、沒有接受資訊、比較野蠻、無明愚癡的煩惱較為深厚的那一類人。不過對於這樣的根器,佛也曾經宣講許多方便,比如透過眼見、聽聞、憶念而獲得解脫的法門,比如我身上穿的這件印有「見解脫」的衣服,上面的見解脫咒就是令眾生能夠看到而獲得解脫,消除過去造下的業,並且在往後的生生世世中、片刻都不會被遺棄。過去也曾經有過這樣的公案,在旁生道的眾生死亡之後,水流將牠的屍體帶走,由於流水轉繞佛塔的功德,所以牠種下了解脫的種子。這個在佛陀的傳記故事中時常聽到,這邊就不多贅述。

總而言之,透過聽、聞與見到、接觸到等等四種方式,能夠在心緒當中植入解脫種子。當我們植入解脫種子的時候會產生感受,產生感受的原因是什麼呢?來自於我們的心,有了這個心,就具有了成佛的因,而並非要尋求外在的成佛。佛對我們說過:「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重點要放在「心就是佛」,要從心裡面成佛,這樣來理解。不論是具有信心,還是沒有信心的人,只要具有這個心,他就有了成佛的因。

怙主吉天頌恭曾經在〈大印俱生契合〉中引述《俱生不可思議續》說:「俱生心性為法身,俱生相為法身光,此心相無別俱生。」所有一切顯相都是法身的光,比如世間法中我們會以電產生出光亮,光亮就能夠照遍一切世間。當我們不曉得的時候,就會將自性光執為相、執為物質,由此而生成了輪迴。不清淨的層面即是輪迴,清淨的層面則是報身,差別在於這裡。如果我們不認識心的自性光的話,就會迷失在裡頭。

所以重點在於,心性本來即是佛自性,許多續都是這樣講的,而這些教言當中最為重要的,要屬於過去無著菩薩與彌勒菩薩的一個故事。無著菩薩親見彌勒菩薩,當時彌勒菩薩就跟他說,離去了清淨和獲得的心,即是佛。

我們的基、心性、最根本的那個自性,就是佛,它沒有塵埃可以拂去,也沒有所謂要去獲得的特質,比如「獲得一個特質可以讓我們成佛」,並非如此,我們的心本來就是佛,是沒有需要去改造的,所以在大圓滿當中如此說到「心性本初佛自性」。

由此可見,心即是成佛的因,要對這樣的道理生起信心。那麼有人又會說,那我看得到輪迴,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由於你沒有看到心性的緣故。在〈普賢王如來祈願文〉當中說到,看到了心的本性就是佛,要以此佛教言為要。

那麼,要如何看到心的本性呢?看到心本性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為主要的就是菩提心。沒有一人不具有這樣的菩提心,就像我們之前都曾用過的譬喻,我們的心可以分成水和冰塊兩種狀態,雖然本質都是一樣的,但是有著有、無作用的差別,所以我們的心就是佛的體性,但由於客塵的遮染,所以它變成僵化的冰塊。僵化的冰塊沒有任何用處,它不會滋潤花草樹木,但是冰塊化成水,可以流入泥土中,孕育一切生物。有這樣的慈愛的話,就能夠生起智慧,會曉得:「喔,不是只有我一個。」會去思惟到他人的安樂,就不會僅僅是以自我為主。有了這樣的智慧,他會去思考他人,會顧慮到他人,就像是這樣的道理。

 

菩提即慈愛,佛果唯一法

菩提心存在於自他一切眾生的心續當中,要曉得這一點,如此一來,便具有帶領我們成佛最主要的第一因。什麼是佛?「自心本初佛自性」就指明了這一點。

而針對心空寂的這種狀態,在〈恆河大手印〉當中這樣解釋:「意不思慮依定法」。我們心的本性是如何的?當我們在心中沒有念頭、非常明朗的這種狀態,當下的心就如同虛空的自性,兩者是一樣的,曉得了這一點就能夠知道這就是勝義諦。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沒有辦法如是見到,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依賴世俗諦,我們有自他二元,由此而產生的貪念、瞋念等等,所以此時我們心的狀態就像是混濁的水一樣。

就像我們要灌溉田野,水從河流的上游而下時是乾淨的,但是在流到田野時會與泥土相雜,這時水就會變混濁,但這樣的水仍然能夠利益生物,眷顧這些生物,而農業也由此成熟。水會因為外緣而產生不同的樣貌,它可以是乾淨的水,也可以是孕育萬物成熟的水,看到它的本體、自性的話,就能知曉無處不遍及水。

同樣的道理,佛也是遍一切處的,由法身而生出了報身,再由報身生出了化身,化身就像是六道一切有情。首先心的自性就是報身,而從心當中我們生起了慈愛,這是智慧的作用,而這就是報身,這一切都是心的自性光,我們要曉得這一點;而化身則是不瞭解這一點而暫時的展現,不論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就是以六道各自的型態呈現著。這樣的法報化三身存在於法界當中,我們觀察的話,就能曉得這一點。

菩提心的最主要內涵及其根本在於「慈愛」。慈愛會存在於哪裡呢?它存在於母親和小孩之間。所以當我們在領受菩薩戒的時候,我們會想到我們獲得了菩薩戒,但是當我們一離開道場,就會因為沒有特別的將這樣的事情放在心上,稍有不慎就與自己的友伴之間產生衝突,我們會對彼此生瞋心,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由於我們沒有辦法去護持、守護菩提心;由於沒有辦法守護,所以我們要受戒。我們要領受、持守戒律,曉得了慈愛的重要性,然後去學習怎樣守護這樣的慈愛。

 

世俗如大海慈愛,勝義同虛空廣闊

佛陀過去曾經耗費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所累積的,究竟是什麼呢?就是「慈愛」。他將這樣的慈愛庫存在天國的寶庫中,他是如何去守護的呢?他就是利用「安忍」來守護這樣的慈愛。在諸佛的勝義菩提心當中,就具有菩提心,而這樣的菩提心就像大海一樣。勝義菩提心如同虛空一樣廣闊,而世俗菩提心就像是大海。

佛菩薩們對眾生的慈愛是非常廣大,殊勝的慈愛遍及一切有情。在《大解脫經》當中說:「大乘如大海,小乘牛跡水。」菩薩們的心是廣闊如海一般的。輪迴當中的有情,我們的慈愛是有如牛走過的足跡所積成的雨水般,是剎那便會乾涸的,世間人往往因為一點小事情就容易生起瞋恨心,曉得了這些道理,我們就能夠知道不應該受到外緣的支配,會知道水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應該要如何去累積水,把它集結起來,漸漸地我們就會做到像法本當中所講的「大乘如大海」。

那麼要用什麼來累積呢?我們要累積在如同虛空般勝義的自心當中。累積的方法則是如同實執我們彼此之間會產生的慈愛,以這樣的慈愛為主要,並且要這樣去想:「今天我領受了菩薩戒,我要來守護菩薩戒。」不僅僅是如此,母子之間、友伴之間、親人之間都會有這樣的慈愛,所以我要來守護這樣的慈愛,我需要安忍來守護這樣的慈愛。小到我今天獲得一個很好的慈愛,這就是福德,它會伴著我生生世世。諸佛皆是如此而證悟勝義諦的,並且達到了悲空雙運。

我們在法本中聽聞佛陀證得法身,比如說像金剛持、報身的五方佛,在〈普賢王如來祈願文〉當中就是這樣教導我們的,他們內心所具有的慈愛就如海一般廣闊。法本中提到:「由此慈與悲大海中」,由他們所流露的慈愛而延伸出來,所有世間的上師、善知識也都是如此的。任何有悲心的人,男生是觀世音菩薩,女生是至尊度母,實質上就是如此。

獲得佛果的唯一方法就是慈愛,在經文中所說的就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成佛就能夠萬事大吉;沒有這個的話,對於成佛是無計可施的,這就是成佛的種子。知道這是慈愛,並且去受戒,然後我們珍視這樣的慈愛,心裡想到,無論今後發生忌妒瞋恨或者業緣等聚集的時候,我都不應該讓這樣的慈愛再丟失。

並且在內心牢記〈佛子行三十七頌〉的偈子:「欲享福善諸佛子,應觀冤家如寶藏,與諸眾生捨怨心,修安忍是佛子行。」這是安忍。此後還有「吾身雖無少過咎,他人竟來斷吾頭,於彼還生難忍悲,代受罪是佛子行。」這其實與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並無二致。要這樣去思惟:「如今我受了菩薩戒,往後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業,我都不應該捨下菩薩戒。」我們應該要這樣去想,慈愛是很殊勝的,如果我們能夠獲得菩薩戒,能夠持守菩薩戒,在思惟上我們自然能夠與佛所形成、如同大海的慈愛相連結,只要這樣的水流未乾之前,慈愛都還是存在的,而這就形同我們的慈愛與諸佛的如來力相連結。在輪迴未空之前,這些是都不會消失的,要曉得這一點。

要知道如何來持守菩薩戒,否則的話,不管你受了菩薩戒多少次,縱然是能夠清淨罪障,它能夠起到如同菩薩一樣的作用,但是能夠真正曉得如何持守菩薩戒的人是很少數的。

 

恆常守護,令不丟失

反覆向各位講解,是以我做為一個愚鈍的人來向各位介紹,請大家這樣思惟,這樣去保任。如同大海一般的諸佛慈愛,是由諸佛的心續當中所流露出來的,如今透過領受菩薩戒,我也將這樣的殊勝的功德持守在自己心中,對世間的父母、友伴、伴侶等,都持有這樣的心。

哪怕對敵人也要這樣去看待,即便敵人為我們帶來很大的困擾、痛苦,也要像〈佛子行〉當中所講的「吾身雖無少過咎」,不論他們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痛苦,都不要生起瞋心,我們要這樣想:如果生起瞋心的話,福德就會消盡。若是對方要自己的性命,那就給他吧,我就捨棄吧。在社會上我們也能見到許多無私的人,他們能夠為人民捨下自己的性命,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去成辦利他。究竟來看,這個身體也不過像芭蕉樹的樹幹般,沒有實質可言,所以即便捨下自己的生命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即便捨下自己的性命也不忘失、不丟失菩提心,要秉持這樣的理解和思惟。

如此向各位簡介菩薩戒作為禮物。這是我這個愚鈍的人所能做的些微介紹。智者可能不需要,但如果能夠了解箇中內涵,也是有幫助的。

 

皈依發心,安樂源泉

殊勝三寶我皈依, 不善罪業皆懺悔,

眾生善業皆隨喜, 持守諸佛菩提心。

諸佛正法賢聖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勝成自他二利故, 生起正覺菩提心,

以此殊勝菩提之發心, 延請所有眾生為上賓,

隨喜殊勝菩提薩埵行, 為利眾生願證佛果位。

什麼是慈愛?我們與家屬之間會生起這樣的慈愛,這種慈愛很容易就可以轉變為菩提心,但是另一種對象——敵人,就比較難,所以我們在發心的一開始就要唸〈怨我之敵文〉,道理就在這裡。讓我們待會兒唸一遍〈怨我之敵文〉,在唸誦的過程當中,我們要想敵人就是我們累世的父母,在過去世對我們有恩,是我們非常相愛的對象,即使現在轉生為我們的敵人。而在過去世的敵人,如今就轉生為我們的親屬,反覆地流轉。如果我們對現實的敵人產生瞋恨,就會讓情況愈來愈糟,但若懂得怎樣對他們生起慈愛的話,以這樣的理解看待敵人,就能形成〈佛子行〉當中所講的「應觀冤家如寶藏」。

〈怨我之敵文〉是怙主吉天頌恭很重要的一段教言,我們要重視它,如果每天都能唸誦的話,是很好的。請大家翻到法會常用儀軌的第一頁。

於我生瞋之怨敵、害我之魔障,

及諸障礙解脫、障礙成佛者,以其為主,

乃至等虛空一切慈母有情,願皆具足安樂,遠離痛苦,

速得無上圓滿正等珍貴菩提果。

當我們說到「願具足樂與樂之因」,就是指慈愛;當我們唸到「願離苦及苦因」,就是遠離我執。接著讓我們一起唸誦〈為此之故文〉:

「是故,願我乃至成佛間,身語意皆勤於善!

願我乃至盡形壽,身語意皆勤於善!

願我得自今日起,身語意皆勤於善!」

「是故,願我乃至成佛間」,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是到成佛之間,我們身語意會行善,而這當中的「善」指的就是寂止、勝觀和四無量心的禪修等等,主要著重於禪修。第二個階段是在未死之前所做的善心,著重於平日的修持功課與善行,比如轉經輪,我們可以發願在未死之前都要不停地轉動經輪。總之,為所有一切有情眾生而行善,都可以歸納在這裡面。接著是從今日起到明日此時,所行的善著重於捏涅和紐涅,八關齋戒斷食儀軌就是短時間的持戒。

接下來讓我們唸「發菩提心」這一段:

乃至證得菩提藏,一切諸佛我皈依,

如是我亦皈依法,以及菩提薩埵眾!

猶如往昔諸如來,云何發起菩提心,

修學菩薩之學處,彼皆循序善安住;

如是為利眾生故,我亦發起菩提心,

同理亦於諸學處,即當次第而修學。」

「一切諸佛我皈依」,從外在層面而言,可以指三時的一切諸佛,從內在層面而言,可以視如來藏即是佛。當我們僵固的冰塊融化之後,佛性就顯露出來了。那我們需要怎麼做才能令冰塊溶解呢?需要仰賴慈心。

「如是我亦皈依法」,世界上的所有宗教都是具有利益的。對於這些宗教,我們要生起信心,要以清淨觀來看待。當然我們可以修持自己的法門,但不應該輕視或取笑他人的宗教,要做到像〈佛子行三十七頌〉所講到的那樣。

「以及菩提薩埵眾」,不論對方是有宗教信仰也好,沒有宗教信仰也罷,看待世間一切具足慈愛的男眾為觀世音菩薩,女眾為至尊度母。如果是以密咒乘的觀點來看的話,我們要對他人培養清淨見;如果是別解脫乘、菩薩乘的修行者的話,就可以恭敬地禮遇所有一切的宗教。在世間上的所有男女眾,從密咒乘的層面而言的話,具足悲心的男眾就是觀音菩薩,具足悲心的女眾就是至尊度母。任何為世界上帶來安樂的人,我們都可以看待他就是佛。請大家培養這樣的清淨觀。

這當中的差別在於我們是否對「菩提心」產生信心,只要我們有饒益一切有情的念頭,就具有菩提心。曉得這一點後,往後只要我們內心生起想要利益一切有情,這樣我們就生起菩提心了。如此一來我們會看待菩提心是珍貴殊勝的,因為它能帶來究竟的人天善趣安樂,以及究竟的佛果。它是帶來安樂的唯一源泉,承許這樣的慈心就代表我們獲得了菩提心,曉得了菩提心。

隨後上師會唸「踏引耨」,意思是「這就是方法」,領悟這個道理就是方法。隨著上師介紹菩提心,我們掌握了其持守的方法,如此一來我們便與諸佛如同海般浩瀚的慈愛產生了連結,往後我們要恆時的去守護這個慈愛,對其生起信心。生起信心,就是真實獲得的方法。然後大家就回應「雷叟」,意思是「善哉」。我們要真實地相信,在那當下,我們就獲得了菩薩戒。這代表我們立誓要守護菩提心,在內心請這樣想。

踏引耨

雷叟

 

接下來請大家打開菩薩戒法本,翻到第八頁。讓我們唸「自隨喜」這一段。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復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這一世我們的人身是如何獲得的呢?就是有賴於過去世我們持守戒律而獲得的;不僅如此,布施能夠帶來財富圓滿;安忍能夠帶來姣好的面容、好的友伴、無有病痛,以及長壽。而這三種行為的出發點就在於慈愛,曉得了這一點,當我們在唸誦「善得此人身」,知道人身的珍貴性。接著我們要進入到佛種姓,遵循著這一條道路,最終原本僵化的冰塊也一定能夠與海水融合無別。對此我們要有信心,我們要將我執完全溶解,並且與大海合為一味。

接著下一段是「誓言不壞佛種姓」:

今後我所為,宜乎佛族業,慎莫污染此,無垢尊貴種。」

在這邊我們要清楚三種戒律,分別為: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我們要下定決心了解並持守這三個戒律。如果不懂的話,也有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從根本上斷除害他,從根本上行持利他,掌握這兩個要點就可以了。在「慎莫污染此」,其實就具備了這兩點,從根本上去斷除害他,哪怕是小小的、小到連一句惡語都不說。從根本上去行持利他,哪怕是對於小蟲也要給予一絲的利益,給牠一顆糖果等等。

「宜乎佛族業」,這樣的行為就是符合佛種姓的行為。總而言之,就是從根本上去行持利他,以及從根本上去斷除害他。要在內心思惟這兩點。

有關於此生遭受的苦難,我們應該要如實地了解。哪怕是一點點痛苦,像是頭痛,它的根源是來自於過去我們因我執和煩惱所造下的業。此生些許的快樂,都是來自於我們向他人說好聽的話、給予了糖果等等所培植的福報,都是菩提心的恩德。總而言之,哪怕只是一點點安樂,都是菩提心的恩德;哪怕只有稍許痛苦,也都是由於我執所造成的。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能夠在遇到任何痛苦時,都會這樣想。就像是蓮師所說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此生我們遭受到的痛苦,是來自過去的業,如果往後我們不想要再遇到的話,我們就要約束自己這一生不去犯下惡行。

曉得了這個道理之後,不僅只是先學習可以如何看待痛苦,我們也可以視三惡道為進行治療、動手術的醫院。我們如果生病了,就要去醫院,可能需要開刀切除病灶,這些都是生病需要經歷的治療過程。

這些痛苦來自於哪裡呢?它來自於我執。〈佛子行〉當中說:「諸苦由貪自樂起」,這是因為我們太過於愛護自我所導致;「佛從利他心所生」,諸佛從利他中而圓滿了自利,不僅如此,他們也任運成就了他利,能夠毫無障礙、不費辛勞地就解脫眾生於輪迴,這都是從利他心產生的。由此得知,利他心如同珍寶一樣,而我執則是帶領我們遭受痛苦,讓我們愈來愈窮困、愈來愈痛苦的元凶。哪怕是有些許的安樂,都要曉得這是利他心的功德所致,要反覆這樣思惟。

再來是「令他生喜」,在行文當中說:

今於怙主前,筵眾為上賓,宴饗成佛樂,普願皆歡喜。

比起向諸佛獻上黃金,我們對旁生道的眾生生起悲心、給予一團食物,要來得讓佛陀更歡喜。所以如果我們想要令諸佛歡喜的話,我們就應該要生起菩提心。因為諸佛會鑑知這個人生起了慈悲心,他對眾生生起了利他心,如此他也一定能夠利益眾生。這是令諸佛歡喜的方法。而當我們在做利他的行為,生起利他心的時候,終究還是利益到自己,所以只要我們能夠自利利他,諸佛就會歡喜。請大家以這樣的思惟與觀想來唸誦。

 

祈願迴向,空悲雙融

接著是善業迴向。哪怕只有生起菩提心,只有一點點的功德,也要進行迴向。過去有跟各位講過不迴向導致善業毀損的四種因素,分別是:不迴向會毀損善業,顛倒迴向會毀損善業,誇耀自己的功德會毀損善業以及於善業生後悔心會導致善業毀損。

關於後悔這一點,過去曾多次說過。有些人在聽聞一些關於上師的是非之後,就會覺得過去對這位上師的護持都是浪費了,諸如這些,都是屬於後悔心。

要想善業不損壞的話,要怎麼做呢?我們要在每一時刻都迴向善業。在行文當中〈祈願文〉說道:

三時輪涅所積之善業,本初俱生心之壇城中,

二諦雙運金剛總持身,願解吉天頌恭深密意。

將這些善業都迴向到法性空性當中,以迴向做印持。心的寶庫是虛空,以空性做印持,以無緣的迴向做印持。這是如何成辦的呢?只要我們安住在見地當中,就能將這一切都儲存於法界的寶庫裡。

什麼是「二諦雙運」呢?就是「空性」和「悲心」無二,沒有分別,這樣就是勝義的迴向。好比說冰塊融化之後溶於水,這兩者就沒有分別,這就是空性。雖說它暫時如同冰塊,但悲心的太陽會讓它慢慢地溶解,所以二諦雙運就是冰塊溶解之後與海水融合為一。

世俗諦的慈愛是有所緣的,從世俗諦的層面來說,我們是可以看到冰塊的,但是冰塊溶入於水之後是沒有辦法見到的,就其根本來說,佛與眾生也是完全沒有分別的,只是暫時客塵的遮染,才顯現出眾生的樣貌。倘若生起悲心,就以空性做印持,到勝義諦的層面來說,既沒有自他,也沒有輪涅,安住於見地之上,以此進行迴向是最為重要的,是很殊勝的,因此我們要以無緣的迴向印持。

接下來是「迴向」:

殊勝菩提心妙寶,未生起者願生起,

已生起者亦不退,祈願輾轉更增上。

這段其實就跟文字上敘述的一樣。接下來是:

菩薩願如意,成辦眾生利;怙主慈護念,有情願悉得!

我們應當要去思惟世界上過去、現在、未來三時一切菩薩的大悲願力,以及他們的功德。在尋求皈依戒之後,我們就會唸皈依。我們在小時候唸皈依:「諸佛正法眾中尊……」的這的偈子,一直到「為利眾生願成佛」,就會在片刻之間生起饒益有情的心,而事實上這就是菩提心的功德。

這樣的福報就像是存放在一個容器裡面,比如全世界的錢財都聚集在一起的話,將會有多麼廣大;但即便是全世界的錢財聚集起來,也不過是世間的物資而已,它是無常的,會因為外在的因素而導致毀壞。但是菩提心的寶庫是與之不同的,它是虛空,是如同勝義菩提心般的存在,不會消失,不會毀壞,只會不斷地向上增長。

所以我們應當要去憶念菩薩的功德,不僅是內道佛教徒,世上一切所有宗教,所發的願都是不離於悲心的,沒有一個不是為了要利益眾生的。如此,我們便能夠看待所有一切都是僧寶,會對這一切都生起清淨見,會生起信心,曉得這樣的發願是具有力量的。

菩薩的力量是很廣大的,這樣的功德寶庫是殊勝珍貴的,存放在裡面的福德是不會失去的,知道之後會確信:寶庫永遠都不會窮盡。在十方世界有著不可數的清淨剎土,這些都是由菩提心自性光所成的。因此我們會真正地生起信解,認為這樣的清淨剎土是實實在在的,會生起信心、清淨觀和信解這三種態度。

這樣的菩提心願力到底有沒有用呢?我們可以看佛教在世界經歷了幾千年,歷經了許多困難,有時候會遭受打壓,例如手中不能拿念珠,口中不能誦瑪尼,但是都沒有辦法去阻止佛法的流傳。這就像薩迦班智達所說的:「猶如火把向下垂,火焰一直向上燃。」佛陀的教法是沒有辦法被滅除的,這些都來自菩提心的願力。

接著是「寂天菩薩之願文」:

不離菩提心,委身菩提行,諸佛恆提攜,斷盡諸魔業!

魔業指的是我執,不要做跟我執有相連的事情。接下來是:

祈願生生不離善知識,恆常受用殊勝之妙法,

圓滿一切地道之功德,速證金剛總持之果位。

在我們的人生中,善知識對我們有恩德,假使僅僅只是給予我們皈依戒,也能讓我們在往後的生生世世不被遺棄,所以在此我們發願能夠不離善知識。然後是:

始自普賢如來金剛持,乃至具恩根本上師尊,

為利眾生所發一切願,迅速無礙圓滿皆成就。

世間的所有宗教所發的願都是一樣的,在剛開始發心是一樣的,中間累積資糧是一樣,最後迴向一切有情也是一樣的,所做的意義都是一樣的,皆是為了一切眾生,都是為了「利他」。內道佛教的寶庫是既廣大且甚深,永遠都不窮盡的,其力量廣大的原因在於此。到這邊願文也就都圓滿了。

總結來講是慈愛,菩提心就是慈愛,我們要去守護它,哪怕只是生起一個小小微弱的慈愛,也要視其為珍貴的。當我們在給予乞丐東西的時候,要想:「這個乞丐於我有恩」,如果你知道這點的話,你就明白了菩提心。如果你覺得是「我施予他東西」,所以是「我有恩於這個乞丐」,那你並未了解菩提心;要想是他有恩於我,要以此思惟來守護菩提心,以佛的方式迴向一切善根。如此迴向之後,就等同於將功德存進了諸佛的寶庫,不要想著要自己持有它,這樣的方式就是於法界中迴向,就像偈頌當中所講的:「無緣迴向以印持,五具修持則圓滿」。

最重要的是,我們知道唯一要守護的就只有「慈愛」。好比我們對一隻狗生起慈愛,是這隻狗對我有恩德,因為牠,我反覆地生起了慈愛。在生起慈愛的時候,要立即迴向,要立即想到:「希望這些慈愛能夠有益於眾生。」以這樣的方式迴向,每一次哪怕只有些許的慈愛,都要立即把它存到諸佛的寶庫裡,這樣才能積少成多。接著是:

以我及一切輪涅眾生,三時所集之功德根本,

願我及一切眾生,速證圓滿無上菩提寶。

「三時所集之功德」指的是過去所累積的、未來即將累積的、現在累積的,就是指這三個時刻。過去我們曾經累積了許多的善業,因為不懂得迴向,所以白白浪費了,現在我們知道善業可以迴向給眾生,以眾生迴向做印持,善業根本就不會損毀,所以我們以菩提心來迴向,利用偈頌當中的內容迴向。偈頌說:「令因能夠圓滿的正等大迴向」,要做如此的迴向,也就是以菩提心印持,將這些善業迴向給一切有情。在勝義諦的層面上,過去、現在、未來三時的善業,將不會毀損,這是很重要的。

「所集之功德根本」,指的是一切有情的心。最具有福德的是如來藏,如來藏是一切眾生都具有的。打個比方,海岸有一些冰塊,當它流到海中央,會因為海水溫度而融化,這時候只要海沒有乾涸,它就永遠都存在。如同這個道理,我們現在僅僅是暫時的客塵遮染,就像大海邊緣凝結成冰的狀態。一切眾生的心就是福德,而這樣的福德誰具有呢?我自己也具有這樣的福德,只要將心清淨了,離卻了「我」的概念,我們自己的心就是佛,也可以說是始來具生。

 

反覆憶念,清淨增福德

稍早講過「具生心性為法身」,自心即是佛。你可以說:「我不需要這樣的佛性,沒有,我也可以,想要丟掉也OK。」實際上,這是沒有辦法摒棄的;既沒有能夠摒棄的人,也沒有所要摒棄的物,究竟來說的佛是什麼呢?就是虛空。虛空是什麼?就是心。那我們的身體是什麼呢?它是由五大所產生、集結而成的。我們的骨頭和肉是地大,血是水大,暖熱是火大,風息是風大,而心是空大,這些組成我們的身體,哪怕是細小的蟲或微生物,也都是具備這些的。

如同虛空般的心所具有的這個善根,無始以來就存在於我們的如來藏,而且是完全不會毀壞的。任誰都有這樣的如來藏,我自己也有,為了要讓它的自性顯露出來,我們要試著清淨,讓如來藏本性顯露出來,要讓我們的心成為佛,所以說佛並非要由外尋找,而是要由內證得。

重點是不要忘失慈愛,沒有比慈愛更珍貴的寶物了。就像基督教的耶穌也說:「不要累積在地面上的房子,這是空的,如果要建造的話,就請建造天國的房屋。」如同這樣的道理,所有的宗教都會有一、兩個這樣的功德。要這樣思惟,不要有偏見,當以清淨觀看待,二元就會慢慢消除,也就能夠如實地生起清淨見。好比我們把水過濾之後,水原本清淨的本質就會顯露出來,將這樣的道理放在心上,從清淨觀上去看待,反覆地練習,對所有宗教都不要有偏見,這樣的清淨觀是能夠帶來福德的;而使福德增長,正是我們要做的。

在領誦完菩薩戒之後,各位要晝夜各三次地去憶念,因為菩薩戒是極其容易退失與衰損的,但也很容易使其復原,就像是黃金的繩子一樣,只要生起瞋心、嫉妒心,就會有毀損,就像金子的繩子斷裂了一樣,這時候就要想:「我這樣子不對」,生起後悔心之後,可以唸「殊勝菩提心妙寶」的四句偈,或者〈聖三蘊經〉(〈三十五佛懺悔文〉),日夜各三次地進行修復,請大家務必放在心上。

最後向所有法友問候吉祥如意!上述是由一個資質愚鈍的人,向各位獻上菩薩戒。這種解釋對於我或者是像我這樣的人會有幫助,謝謝。

 

 

【台灣噶千佛學會編輯部】

藏譯中:久美多傑

中文聽打:蔡慧君

總編輯:Karma Sherab

編輯:Saga Dai

定稿日期:202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