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2023真實本性閉關:身心的體性

藏譯中:久美多傑

日期:2023年4月27-30日

地點:美國亞利桑那州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

目              錄

一、皈依和發心 

  • 瑜伽修練,淨化蘊身 
  • 慈愛連結內、外五大
  • 依珍貴的老師
  • 心懷利他,發心向善
  • 暇滿人身,饒益有情
  • 問答 

二、氣與身心的關聯

  • 世間法與佛法,不可偏廢   
  • 所顯唯心,內外情器無異   
  • 三身本具,以身體與聲音修行    
  • 於不淨顯相中,修持清淨幻身    
  • 氣聚集於臍部,觀修吽火焰    
  • 問答    

三、吽與中脈

  • 業風與智慧風   
  • 離於執著,非空非有   
  • 「阿」字表心,住於明空   
  • 持氣於臍間,風息入中脈   
  • 「吽」字表風,摧毀妄念   
  • 轉過患為功德,轉苦為道用   
  • 心風趣入中脈,智慧證悟實相   
  • 清淨業障,慎思業因果   
  • 結合心與風,二諦雙運   

問答

四、迴向與福德

  • 三殊勝 
  • 福德即慈愛,利樂即正法    
  • 安忍以守護,迴向以增長    
  • 安住當下,自心即佛    
  • 消融我執,本智現顯  
  • 問答    

 

===========

吉祥如意!在此向所有蒞臨的大眾獻上由佛陀的缽盂所盛裝的慈無量心的奶茶,這樣的奶茶是無窮盡的。

所謂慈愛是心的救怙,對輪涅的任何人來說都是如此的,有了慈愛,便能作為外大眾以及內在心理的救怙,因此向各位獻上供養。同樣地,也獻給網路上參與的法友,這個慈愛是對一切等虛空的如母有情的禮物。吉祥如意!

 

一、皈依和發心

瑜伽修練,淨化蘊身

今天諸位都是為了瑜伽這個主題而來的。一般而言,我們大家都是以外在的身作為主要。佛教徒有什麼樣的特質呢?他以什麼作為智慧的雙目呢?在佛教徒的思想當中,認為不論行和識,都需要具有皈依和發心這兩點,如果您認為那是內道佛教徒的教義,皈依和發心是屬於佛教徒的,我不是佛教徒就不需要,那就大錯特錯了。

祖師吉天頌恭說過,一切法顯法性之實相,一切輪涅的本質,就是法當中談的自性。所謂的佛,指的就是我們心的自性。佛陀針對輪涅的狀態而宣講因果,故而今天我們著重於氣功,也就是著重於淨化這個身體。

 

慈愛連結內、外五大

身體從何而來?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到,從廣義而言,外在的五大種(地水火風空)是一切生命的依附,所有生物皆有賴於照顧才能夠生存,曉得這一點就能由此產生樂與樂的因,就是慈愛;若不曉得的話,就會像當今一些謬誤的見地,他們主張我們不需要去愛父母,這樣一來我們彼此之間的連結就斷了,慈愛做為心的救怙也就斷掉了。

所謂了知自性,就是若懂得心的唯一救怙就是慈愛,自然而然會從各處產生慈愛;反之,我們會認為我們的身體與外在的五大種是各自相異的,身體是獨立於外在五大種的存在,這是錯誤的。

外在的大種與內生物等,一切情器(情世間、器世間)遍及大種元素,我們細想,如果沒有水的話會變成什麼樣子?所有草木生物等都沒辦法生存。曉得了五大種的功德之後,就從心裡油然生起:「五大種真的是不可思議啊!」這樣就會對外在五大種產生愛的感受;否則的話,我們有時候連在友伴之間也生不起這種愛,對於有些朋友當下有愛,在下一刻又會頓然消失;反之,佛所談的慈無量心是指生起慈愛的同時,要掌握慈愛的功德是什麼,這當中又分為三個關要,分別是父母、上師和老師三者。

瑜伽現在在世上作為一種文化,以其為例,要點是教導瑜伽的老師。我們試想一下,學會瑜伽有什麼好處?不學瑜伽又有什麼壞處?衡量兩者之間的好壞,就能知道,好處是透過外在身體的運動或姿勢而達到保健的效果,讓我們的身體無病痛並且長壽。那麼,這些好處從何而來呢?它來自於老師的指導。我們能夠想到:「哦!那這樣的話,教授我們瑜伽的老師就是十分珍貴的了。」又或者是我們去學校,透過老師的指導,能學習到今生的手藝、科學或技藝等等知識,心裡想著:「這些授予我知識的老師是多麼珍貴啊!」如此一來,心中的我執就會消除了,取而代之會是利他的心。這樣的慈愛就是一種煖熱,它能溫暖我們的內心,如此一來內心的智慧也就增廣了。

內道佛教徒所談論的皈依和發心,在皈依的層面上我們需要了解,我們所依歸的處是對我們有幫助的,所以我要向它尋求救怙,就如同我們口渴會喝水,這就是向水尋求幫助和救怙。若能仔細思惟彼此之間的關聯就能夠曉得,哦,喝水能緩解口渴,如果沒有水這些樹木就會乾涸,漸漸我們領悟到水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這樣一來我們就領悟到:「應知顯有為天身,密咒生次則圓滿。」密法的生起次第就會由此展開。

所謂內在的身是金剛身的自性,與外在的五大種自性兩者相結合、雙運,世間有情的心就會變得安適,就會來到外五大種、內五煩惱、秘密五本智的境界。以花朵為例,花朵在種子的階段需要依賴外大種,當種子冒芽之後,就形成了內五煩惱,這些大家應該也都曉得。在自心續當中都具有五煩惱,五煩惱成熟的話,就會轉變為秘密層面的五本智,就像花朵開花之後能引來蜜蜂,蜜蜂又會製造蜂蜜,開花之後的花蕊也能成熟為種籽,知道這是花朵的特質或功德之後,就能曉得原來一切生物都是彼此相依而生存的——了解這些功德就稱為知道自性,這就是「一切法顯法性之實相」的道理。

 

皈依珍貴的老師

皈依,就是指明瞭教導自己文化的老師是珍貴的。對於內道佛教徒來講,教授我們心自性的就是佛,所以佛是珍貴的,打從心底對佛產生景仰的心。如果沒有佛,眾生就像旁生道的有情一樣昏昧,了解這一切是非常有幫助的,這樣一來,我們應該看待所有的事情為「所知萬有盡顯佛事業」,由智慧所成辦的一切事物,都有能力帶來利益與安樂。

智慧同樣有兩個層面,它既可以帶來利益,同樣也能帶來危害。如果我們錯用智慧,將它用於不正當的途徑或事情上,就會對人造成傷害,例如製作用來打仗的核子武器,這些都是落入了自我中心思想。曉得這些後,就要避免讓自己所擁有的知識和智慧落入歧途,就像佛所說,要將智慧用於正道,而非錯誤的知見。

總而言之,首先要了解:皈依就是尋求救怙。尋求什麼救怙呢?就是知道自己有一個缺點,要在這一生中從彼處得到救怙。因為想得到救怙,所以我們運動,我們學習瑜伽,這就是一種皈依。

 

心懷利他,發心向善

所謂的發心,就是希望一切都能夠很好的心態,要令一切都能很好的話,就需要了解它的功德是什麼——就像現在我們在學習瑜伽或氣功,教導我們這些功夫的老師是不可思議的,是極為珍貴的;就像這段時間因為疫情,許多的老師喪失生命,趨入涅槃,我們為此感到痛心。

從實際層面來說,每一位老師的殞命都代表著昏暗的來臨。所有老師都是十分珍貴的,對於內道佛教徒來講,佛陀是珍貴的,類似的道理對於非佛教徒來講,就可以說是所有老師都是十分珍貴的。思考完這些道理,我們就能夠對文化產生敬畏心,簡單講就是念師恩,由此便能夠產生慈愛的相續。這是重要的。

什麼是發心呢?內道佛教徒的思想是「願天下一切有情能獲得安樂與安樂之因」,什麼是安樂與安樂之因?答案是慈愛。在六道當中,除了慈愛以外,沒有其它的樂因。為什麼慈愛是樂因?六道當中我們人道和旁生道是共處的,既然是共生共處,那我們的身體又是誰賦予的呢?答案是來自於母親,由母親誕下我們。當然我們也曾經創下了獲得人身的因:我們圓滿地行持了持戒度,所以能夠獲得人身;如果行持布施,就能夠受用圓滿;行持安忍,則能值遇善友,獲得姣好面容與長壽。從因上面能結出這些果實,這是佛陀所能看到的,因果千絲萬縷,分得很細緻,所以我們凡夫無法見到,因此佛陀向我們指出了這樣的道路。

佛說我們行持布施、持戒與安忍的話,就能獲得天人之身,就如同我們搭乘飛機需要付出財力一樣,而獲得人天之身的財力則具足於我們的心識當中。倘若我們能了解心識的自性,就能知道對於一個人從來就沒有死亡可言,因為心識沒有死亡,所以心識會隨著煩惱的迷惑而墮入三惡道,歷經數萬年的時間在輪迴中流轉;要不就會投生到清淨剎土,不用再流轉輪迴,除非他要下凡利益眾生。這樣的心的清淨層面就是佛,其本性是無二的;而心的垢染層面,則是由於六種煩惱而墮入輪迴,就像人道和旁生道的眾生一般。只要我們嘗試去觀察旁生道眾生的痛苦,就能理解我之所以能夠生為人,乃是因為佛的教導,了知了業因果的循環所致。

究竟的佛,就是指自心清淨之後就是佛,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佛。那麼心要如何清淨呢?心所要清淨的就是「我」的概念。沒有我,就不會產生六種煩惱,有六種煩惱才會產生自相,如同祖師所說:「因果剎那思想之自相」。綜上所述,我們能理解是因果給予了這個人身,所以是了知因果的雙目救怙了我們。

因為懂得因果而獲得此人身,所以它是由佛所賜予的,獲得人身以後,就應該要知道如何維繫人身——學習瑜伽會有所幫助。在此前提之下,如果能繼續將自心的思想轉為利他的話,就能使自己步上成佛的道路,正所謂「圓滿諸佛誕於利他心」。

即便我們仍心繫此身,能夠讓我們投生在三善趣的原因,是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利益眾生,從父母乃至整個世界。倘若我們這樣去做,侍奉並照顧父母的話,最終得利的會是誰呢?最終得利的仍然會是自己,這是因果規律的關係。同樣的,如果我們想要維繫我們的身體,愛護自己的身體的話,就需要學習瑜伽,透過保養健身,讓自己長壽,讓身體健康持久,接著無論是從事世間法或出世間法,我們都心懷利他念想,這就稱之為發心。

我們自己所處的國家,國家(整體)與人民(個體)哪一個比較重要?答案是國家。如果國家好的話,人民將會安居樂業;國家不好的話,人民將會受苦,這都是來自於因,也就是執政者的發心。倘若執政者只在乎自己的權力和王位,就會以此而虐待人民,因為他們落入於我執的支配。我們希望世間變好,則任何一個渴望世間變好的人,我應當追隨於他,「願一切眾生都能夠具足安樂與安樂之因」,這就是發心,如果我們獲得這樣的人身,就應該要從事這些事情。

 

暇滿人身,饒益有情

如果我們愛護這樣的身體,想要維持的話,是否能夠成辦呢?答案是可以的。有一種稱之為清淨的幻身,透過行持,能夠從化身到報身再到法身,這樣的修道存在於世間當中。即便不是這樣,也可以發願要不斷投生於三善趣,因為心是不會死亡的,所以我們可以反覆投生於人的身體。

心中要想:「我應該要相信因果不錯謬」,如理如法,從根本上斷除害他;不斷除的話,這些習氣將在未來危害到自己。知曉了這些道理,就能知道身體是做什麼都可行的,想要成佛也可以,因為心的清淨層面就是佛。

而要令心清淨的話,就務必要完全地消除我執,縱使不是能夠輕易地做到,但我們可以仰賴慈愛。作為世俗菩提心的慈心與悲心,當世界的領導人具有這兩種心態時,他們為人民開創了道路;反之,那些受到瞋心與嫉妒所支配的人,則如何的傷害他人與自己,這一切都歸結於思想。了解之後,我們應該這樣想:「我應該要為世間的人們帶來利益與快樂」,隨著這樣的發心,想要做好事的心,就能運用身體奮發圖強,精進於世間與出世間的法。

以正法為精進的面向,認為此身是珍貴的暇滿人身寶,即便只知道暇滿難得的道理,在六道當中也是極有幫助的,因為我們會了解此身的珍貴,不會輕易自殺,會認為這樣的人身得來不易,這樣的功德也能夠僅僅透過了解暇滿難得而領悟。反之,不了解的人就會彼此殘殺,我去殺對方,對方也向我開槍,這些都是由於我執極為厚重,變成僵固的冰塊所導致的,因此,慈愛的發心是極為重要的。所以當我們在維繫這個身體的時候,我們思惟的目的是慈愛,那我們就獲得了投生人天的無謬之道了。

雖然在此生成佛是有些許困難,但是我一定要好好地行持人天乘的佛法,好好地行持世間倫理的法則,提倡人權與安樂,為他人帶來利益與快樂,以此福德,不論我們做任何事情,只要是與慈愛有關的,就會獲得支持。由於諸佛也是一心為利眾生而累積了三大阿僧祇劫的資糧,期間他們甚至連自己的性命也都拋下,這種「在心中帶著無造作與不雜染的慈愛」,與我們的意趣是相同的,所以我們將獲得諸佛的支持。

「自心思惟力」就是任何人發起了想要利益有情的心,就獲得佛的力量,這是由於如來力的緣故。因為諸佛是如此發願的,佛無生滅,法身如同虛空,報身如同彩虹,不會逝去,會恆常存在,我們將會在發心的剎那而獲得這些力量,他們將會成為我們的靠山。就像在願文當中所說的:「願一切眾生獲得安樂,願惡道恆常空寂」,三世諸佛是如此發願的,所以當我們在發起善心的時候,三世諸佛的力量就為我所得,這是「如來力」。

最後是「法界力」,一切眾生本基上為佛,就像冰塊與水的本基皆為水。正所謂「然因客塵遮」,現在的六道有情如同僵化的冰塊,由於煩惱、習氣,我們一樣會感到痛苦。

所以,我們從事任何事情,世間也好,出世間也罷,要思考業力因果,要成辦利益眾生,並且在上面下功夫,哪怕只是小事情也能具有廣大的意義。不是只為這一生,而是未來的生生世世都能夠投生人道,這樣去做、去想的話就會容易些。從根本上斷除害他,這是持戒的層面。接著我們修安忍。哪怕是小生物我們也盡量去布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應該要對自己的父母導師修安忍,如此我們便能夠值遇善友,獲得姣好的面容與長壽。

思考業因果便能夠真實的獲得心的救怙,不論我們如何運用暇滿的人身寶都是可以的,就像密勒日巴尊者一生行持正法而獲得成就,跟許多大成就者都一樣,或是一些極力維護世間和平、為世間帶來利益與快樂的人,這些人都可以算是佛陀,應該要這樣想。

總而言之,應該要帶著這樣的思想,懷有慈愛,願此世界能夠更好,不謬誤之心所做的一切都會具有成果,不需要一味地認為我只需要禪修,其它什麼也不用做。當然,禪修是對的,它能夠帶我們獲得佛果,但是在工廠裡製造汽車、飛機等等人員,他們也同樣能夠造福人類,如今我們如何受益於這些機器都是有目共睹的,這些都是屬於世間方面。

而我們要懷的心態則有兩種,只要一心想要幫助他人、利益他人,就會帶來福報,這些福報從暫時性而言,可以令這些動物、生物抵達天空,就像鳥能飛翔於天空中,這來自於我們創造了飛翔的因,這樣的因帶來什麼樣的果實,我們應該要去思考因跟果的關係。

因果是不會錯謬的,它是不虛假的,我們相信也罷,不相信的話,除了因果業力,也沒有其他路可以走了。有些人主張他不需要宗教信仰,這也沒關係,但如果有宗教信仰的話,就能知道帶來安樂的因是慈愛。不論世間或出世間,我們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具有慈愛,哪怕只是製造汽車,也是福德之因。

結合這些思想,福德就會增廣,就像當冰塊處在固態的狀況,彼此之間會摩擦,是相隔的,在冰塊溶化之後就能融於海水,是完全能夠容納的。不論世間或出世間,我們做任何行為,最主要的本基在於我們自心,如此一來,不論做任何事只要懷著為眾生帶來利樂之心,就能造就福德。

除佛以外無人知道福德從何而來,佛對我們說福德來自利他心,正所謂「圓滿諸佛誕於利他心」,當具有利他心時,就像小鳥們能互相愛護,當人具有利他心,友伴之間就能和平相處。

發心是極為重要的,運用到現在的運動也是同樣可行的,如同稍早堪布講過的:認為皈依發心是佛教的東西,只有佛教才需要,這是錯的。任何事物其實都能夠帶入皈依和發心。母親照顧小孩是給予小孩救護,而水滋養樹木枝幹也是屬於水對這些植物的救護,我們應該要知道外在的大種與我們的身體是相連的,如此,所做的事情才具有意義,不會只謀求今生,而能拓展自己的眼界,可以想得比較長遠。

要瞭解心是不會死亡的,如果我們只謀求今世的話,就會帶著貪瞋癡三毒造下痛苦的因,往後我們所遭受的果就會是苦樂相雜的,就像如今我們在世界上,就是遭受快樂和痛苦摻半的,這些都是從因而生。我本人除了這個以外,也不太會講,我一生當中就只著重在思考業因果,對於其它現代科學方面沒有太多的學習,所以不太了解。

 

問答

接下來十五分鐘是問答時間,如果大家有疑問的話都可以提出來。

【問】仁波切,可否談一談您的母親?

【答】母親是給予我們這副身體的人,對我們是有很大恩德的,能夠生生世世為我們帶來安樂的因,根源是慈愛,而慈愛源自於母親。當我們去思考母親恩德的時候,我們會想:沒有母親將遭受何等的痛苦,有母親的話則會如何,這樣反覆思考母親的好處或功德。

像我自己本人思及母親的時候,不假思索的就會落淚。此外,有許多的學生大力幫忙中心,為那些與中心有所連結的一切眾生種下善根,我們建造了水池,提供水資源給這些野生動物們。就像冬天時,堪布仁波切會敲開水池上結冰的冰面,讓野生動物能持續攝取水資源,因為本地冬天有時候會沒有水,夏天也會因為乾涸而沒有水,上述這些行為就可以解決數以百萬計動物的饑渴痛苦。至於母親她所帶給我的慈愛,是能夠利益我生生世世的,對於我是有極大的恩德,所以我到現在都還會時常想念母親。

 

【問】您在稍早提到我們在此世可以成為大成就者,如同密勒日巴一樣。可否請您解釋該如何做?

【答】反覆閱讀密勒日巴尊者的傳記,並且一再地從心裡認為:這實在是很棒!我想要這個!這樣終究會成就的。透過願力,從皈依戒開始,我們已經走在這樣的道路上了,內道佛教徒的發願也是如此。此生能否成就有許多因素,但絕對是透過願力而達成的。

所有功德當中,最為殊勝的就是安忍,密勒日巴尊者就具有這樣的功德,只要認為我需要安忍,沒有比這個更具利益的了。友伴和友伴之間需要安忍,要以安忍維護彼此間的友情,假使彼此很友愛,但沒有安忍的話,友愛仍然會消失。有些友伴之間很友愛,但有朝一日產生衝突,生起瞋心之後就分道揚鑣,這是因為沒有安忍的緣故。

慈愛是極為珍貴的,它需要以安忍來守護,所以友伴和友伴之間是需要安忍的,有了安忍,就能夠如同密勒日巴尊者一樣。密勒日巴尊者歷經了許多苦難,也面對過馬爾巴大師的磨難,過去我們也曾對馬爾巴譯師生氣過,如同這樣。總而言之,只要認為「我需要安忍」,這條道路就不會錯了。

 

【問】法界力以及一切如來的愛,也就是如來力,兩者有何差別呢?

【答】法界力就是一切眾生心續當中具有的如來藏。一切有情都具有如來藏,如來藏遍於一切有情,同樣的,惡道眾生也具有如來藏,就如同冰塊的自性是水,這就是如來藏的力量,也就是所謂的法界力。

眾生從本基上就是佛,只因暫時的客塵遮染而顯現眾生的樣貌,也就是「然因客塵遮」這一句的道理,了解之後就會像是開啟了雙眼一般,佛並非別異於自己,而是自心。這個問題很好。

 

【問】您最喜歡哪三本書,認為所有人都應該要閱讀?

【答】過去我在閱讀書籍的時候,例如閱讀密勒日巴尊者的《十萬道歌》,我會將一些重要關鍵的字句寫下來,反覆思惟,這樣是比較好的,否則要閱讀整本《十萬道歌》的話,它的內容是極為龐大的。

像我就從《十萬道歌》節錄了這幾句:「不見法相見法性,不見心識見本智,不見有情見諸佛。」曉得這三句的道理是很重要的。「不見心識見智慧,不見有情見諸佛。」指的是要建立無有二元的見地,這樣的話就能見一切眾生都是佛,否則一味地跟你說眾生都是佛,也是無法理解的。如同此例,密勒日巴尊者教言當中,這是最為重要的詞句:「不見法相見法性。」法性代表一切皆為空性,如同般若波羅蜜多的義理當中所講的,因此執著一切為相或實有,皆為迷亂。

要說書本的話,什麼樣的書都很好,最好的是密勒日巴尊者的書,他去過很多地方,他去過拉契雪山,他在很多地方居住過,他的事蹟真實存在過,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所展現的神變至今都還有紀錄存在,否則現代人難以產生信心,會生起懷疑,因此密勒日巴尊者的書就是最好的,他符合現代科學的(實證)觀點。

若欲了解心的自性,也可以閱讀〈普賢王如來祈願文〉。蓮師曾說過,若想要了解自心本性的話,沒有比〈普賢王如來祈願文〉更殊勝的方法了。它的詞句簡短,在我進入牢獄的那段期間,我是背誦下來反覆諷誦。自己反覆閱讀的話,能夠從中了知六道以及輪涅的一切實相。

 

二、氣與身心的關聯

世間法與佛法,不可偏廢

先前堪布已為各位介紹蘊界處等,在這個世間有佛法以及世間人倫的兩種價值觀,兩者都應該要涉獵比較好,否則會因為不知道有兩種分別而偏廢,落入其中一端,這樣對很多事物都會很迷茫。

在西藏就曾經出現過三位文殊菩薩的化身,分別是遍智龍欽巴大師、薩迦班智達以及宗喀巴大師,這三位菩薩被共稱為文殊三尊,他們是文殊菩薩以人身示現於世間的。其中的薩迦班智達就說了這段話:「如果我們偏信一面的話,就會處於昏昧的狀態,如果我們兩邊都傾聽的話,則會令心清明,所以兩者我們都應該要有所涉獵。」不論是出世間佛法的理趣,或是世間共通的觀念,否則任誰也無法做到像密勒日巴尊者一味地遵循佛法的理路,又如果落入世間共通的觀念就會產生很多紛爭。

以世間人的角度,他們只思考自己,只思考今生;反觀那些會思考世間通俗法則與出世間宗教法則兩種概念的學者、有智慧的人,由他們所領導的社會,會令人感到平和安樂,反之則會呈現痛苦,這來自於兩者之間智慧大小所產生的思想差別,所以我們應當要了知兩種不同的層面。

 

所顯唯心,內外情器無異

如今我們所做的瑜伽,和世間、出世間兩種層面息息相關,原因是當我們曉得內在身體的整個狀態,就能夠知道實際上它與外在整個大地是一樣的。整個地球上的山河大地其實就像是我們的身體,內心的自性也就是如同此道理一樣,外在一切生物,以花朵為例,它也是會經歷生老病死的階段,這一切都源自於風大種和其內在的細胞等諸多因素並行所導致的。

同樣的道理,快樂是如何形成?痛苦又是如何形成?我們都說要獲得安樂以及安樂之因,要遠離痛苦以及痛苦之因,但凡是具有心的生物,都是希望獲得快樂,遠離痛苦的,因此當我們曉得這些道理之後,其實它對應的就像〈佛子行三十七頌〉當中所說「諸所顯現為自心」,原來外在一切顯相與心是完全一如的,只不過這樣的道理沒有人能夠理解。

如果我們能夠完全通曉這些道理,就能知道,外在的整個大地與居住在大地上的人(我們的身體),實際上是完全一樣的。我們認為自己是獨立個體的這種獨立性,也是錯誤的,我們只不過是「蘊」罷了。這個身體實際是由許多的分子聚集堆積而成的載體,讓我們認為有一個獨立性的個體感受是來自於「我」這個概念,如果我們去持視所謂的「我」,它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如果要完全否定它的存在感,它又不是完全不在,它是如同虛空一樣的,因此才會以虛空作為心的譬喻。

以整個身體來區分的話,肉和骨對應地大種,血對應水大種,暖熱體溫對應火大種,氣息呼吸對應風大種,心對應空大種,一個人的身體就具足了這五大種。如今我們就理解了原來我的身體也具有五大種,由於心的各種作用導致這些元素彼此相衝或相合等等調與不調的狀態。

如今我們在環保議題上會借助科學知識,從裡面我們都能窺探一二,進一步我們了解即便這個身體死亡,心是不會滅的,心是會流轉於各處的,就像我們在午夜睡著的時候,心仍然會作用而跑到各地各處去,在這期間所面臨到的樂受苦受也如同真實一般。將這些都進行彙整,我們就會來到業因果這個觀點上,故而外在的身要以業因果為主要,了知因之後,就會理解慈愛是極其重要的,掌握這個要點的話,就能結合世間通俗法則與出世間的佛法理趣。

從今生的角度來看,身體是尤其可貴的,就像小鳥即便在喝水的時候也會警惕四方,這是因為牠非常關愛自己身體,深怕一不小心就會被獵捕。這個警惕源自於小鳥的智慧,牠這麼做是很正常的,因為當失去了身體就會面臨許多痛苦,如同在中陰身一樣無法自主。

誠如教言所敘述,在中陰時會如風吹羽毛般的飄盪,沒有身體的色相我們稱之為意生身。這個道理大家應該都曉得。倘若我們想要在有身軀或沒有身軀都獲得寂靜安樂的話,首先就要在心上獲得寂靜安樂,應該要知曉這一點。

如果要談寂靜安樂,我也不大會說,雖然我的年紀比較大,但是我沒有什麼知識,只會享樂,吃一些好吃的、睡覺和玩樂罷了。因此堪布就像是我的老師一樣,雖然他年紀比較小,從功德、優點層面來看的話,他比較多。就像薩迦班智達曾經說過的,雖然耳朵是先長出來的,但是頭上的角會長得比耳朵還長。這個譬喻指的是氂牛,牠在出生時本來就帶著耳朵,隨著年紀的增長,牠會逐漸長出角,角會愈長愈大,最終高過長過於耳朵;同樣的道理,堪布現在才會這麼的學問淵博,他在學習方面的特質也有精進、有智慧,這些源於過去累積的福報,否則的話,我年紀比較長,他應該要視我為老師,但實際上是他為老師,因此他能夠利益眾生,我自己有疑問時候也會向他請教。

對於苦樂的經驗,我自己可能比較多,因為嚐遍了世間的各種苦與樂,有賴於一些唯物主義、昧於道理的那些人的恩德所致,這方面他們是於我有大恩德的。我們應該要經歷這些苦樂,需要有這些體驗,而我就有這樣的體驗,所以結合兩者所產生的話語,或許會對各位有所幫助。

 

三身本具,以身體與聲音修行

就身體來說,在這世上有瑜伽、氣脈和密法的功夫等等的運動,如果結合宗教的觀點來講,脈為化身,氣為報身,明點為法身,此三身的種子與我們恆時同在,真正的種子是我們的心。這顆心是什麼呢?正所謂心本為佛,只要心清淨了,就是佛,而清淨的方法又可以氣來淨除。

我們的氣息、風息是與煩惱相連的,當這些得以清淨,就會沒有病痛,身體會健康。修身幻輪的原理是氣通行於脈,血通行於氣,透過這樣的運動可以讓血通往身體的各處,達到身體健康的目的。

身體之所以會不調、不健康,源自於我們落入了兩邊的概念,也就是我們有了自他的區別,對於一方會起貪心,對另一方會起瞋心,令心不清淨。自他二元對立是什麼概念呢?平常我們會說佛教很好,但當我們談論到宗教的時候,會有「我的宗教比較好、他的宗教比較不好」的這種偏見。世上一切爭執的根源就在於宗教觀點,這些都源自於我們不知道外在相的道理。

真正的宗教是什麼?是自心。了解心是無二的,了解心的清淨層面,結合虛空作為譬喻,如此一來便能了知心的自性。遍智龍欽巴大師在〈竅訣寶藏論〉說:「悟實相乃無上之聞法。」許多過去的祖師,包含密勒日巴尊者他們都是這樣說的。了解心的自性就能夠看到它如同虛空般,是沒有二者可以區分的,如此一來便沒有貪和瞋的念頭。

當我們在進行身的運動時,語,也就是聲音的方面是如何的呢?語結合了韻律,讓我們好吸收、好理解,否則單靠詞句,有些人能夠聽得懂,有些人則不一定。由悅耳的聲音結合詞句,詞句的義理就比較容易入心,我們的心就會處在那樣的氛圍裡面,反覆思考、咀嚼詞意,這也是為何我們在佛教的儀式,例如密法的本尊生起次第,要結合悅耳的曲調;同樣也是為何悅耳曲調會帶來加持的原因:心會隨著這樣的韻調而運作,在這個過程當中,心就會慢慢清淨。

 

於不淨顯相中,修持清淨幻身

所謂的心清淨是指什麼呢?作為化身的脈,本來是清淨的,因為「我」的概念產生出自他對立,就會延伸出清淨與不清淨的脈。疾病也分為風疾、膽病和涎液三種,涎液可理解為與肺和痰相關的疾病,將這些歸整含納的話,貪為風疾,瞋為膽病,癡則是涎液,沒有一種疾病不包含在這三者之中;當了解心的自性,也就是完全從根本上清除這三者之後,就可以住於平等。

我們在禪修當中所修的寂止,就是安住於心的本性上,由此會產生一種平靜狀態,否則會因外在的聲音好聽或不好聽等的分別心,從色聲香味觸等植入習氣。為了清淨這樣的習氣,從我們的根界來談論:由於此身是屬於不清淨的身,所以會有各式各樣的微生物,有好的細菌也有壞的細菌,就像在我們的胃就會有益生菌,而這些益生菌是什麼?它們是和平。什麼是壞菌?壞菌就像是我們吃許多油炸的食物會導致膽病,吃太甜的話就會有糖尿病,或是涎液的病等等,這些會由於情況的強弱而對身體帶來影響。

內在身體保健的層面,我們是要追求令身體達到和諧平穩的狀態,所以可以借鑑寂止的道理,令身體或各方面都達到平衡狀態;外在身體的層面,運動能夠很好地調理身體,達到輕安,就能與其他方面能交互影響。

在大圓滿的教義當中,關於輕安的部分有一種,是要觀六道有情來做輕安的修持。如同這個譬喻,在調理身體方面,首先讓氣充滿所有脈,接著精華便會隨著氣或風息透過循環系統而遍布全身,就能夠減少疾病的產生,以及緩解衰老,因此當我們在看待身體的時候,不應該將它認為是我自己一個人的身體。

從清淨幻身來看,我們體內居住著數以百萬計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都是生命,所以佛說我們這個身體是蘊,是一個多物聚集所組成的載體,當我們發菩提心,消除煩惱的時候,牠們也會隨之受到影響而轉變為益生菌,對身體帶來利益,因此這些功夫或是調理對身體是有極大幫助的。而調理的根本在於何處?首先身體健康的話,心就會健康;心健康的話,所做事物也會是健康正向的,要如此思惟。

從宗教角度來說,我們身體數以百萬計的微細胞或生物也都是本尊,脈輪乃至整個身體皆是如此。為此,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過的教言,經由堪千竹清嘉措仁波切節錄整理,內容是:「我身佛陀壇城內,住有三世如來體。」不僅如此,三界一切有情皆如此,因此密勒日巴尊者接著在後面就說:「三界本來越量宮,六眾皆具如來藏。」我們的身體與三界,也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完全一樣的,不論有形或無形,都是完全一同的,因為從心的層面上來談的話,彼此之間並無相異之處。

通曉了這個道理,但凡是具有如來藏的生物,如來藏是不會損毀的;存在於虛空中的電力,是和我們的心完全一樣的,這樣的電力不管在何處都是可以運用的,用於壞的用途或是好的用途都是可以的。我們前面就講過,在基礎的階段以皈依和發心為主要,在皈依的時候要以智慧來做守護。當我們以智慧去觀察,就會曉得落入兩邊的見解會產生何種問題,如果我們對一邊產生貪心,對它的對立面就會產生瞋心;當我們住於平等,就會如同古言所說的:「不具貪瞋癡,所行為善業。」避免貪瞋或偏頗的心態,一心為世間造福,謀求和平安樂的話,身和語的一切行為都會轉變為善,所做一切皆是為了此目的。

幻身分為清淨與不清淨兩種差別,不淨幻身如同六道有情,我們現在是個別獨立個體,當此幻身成熟會有什麼好處呢?從暫時性的角度來看,大至須彌、小至微塵的一切有情都以此而成熟。如此思考就能領悟,我們的心其實是一樣的,我們追求快樂、厭惡痛苦的情感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想要修得一個清淨的幻身,從這裡就能領略到業因果的道理。

真正要調伏的是自心,所以佛說:「自淨其意」,只要我們調伏了自心,我們都能夠領悟外在的一切狀態或實相,正所謂「諸所顯現為自心」,外在的六道有情等顯相與我們內在的自心顯相與心,兩者是完全一樣的。就像是我們知道世界上有一百台手機,驅動手機的電力只有一種,這樣的領悟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這就是所謂的證悟實相。而誰證悟了什麼實相呢?答案是:自心證悟了自心的實相。這道理並非先不存在而後產生,也並非由它處所能尋得,這一切的答案都在自心當中。所以〈遙呼上師祈請文〉當中說:「自心為佛卻不識」,真實的佛,其實是「自心本來是佛」的這個佛,只是他暫時變成僵化的冰塊而已。

當我們曉得自心其實是佛,就能夠曉得,原來佛講的成佛之道以及消除或融解自心冰塊的方法是一樣的,能夠這樣去想就不會有偏見,心就會非常的廣闊,如同大海一樣。如果能夠這樣了解心的實相,我們就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讓自己的心從冰塊的狀態融化為水;在這樣的發心策勵之下,身體和語言所做的任何行為都會符合發心。

從身語意三門的善業來看,如果我們能夠掌握心,外在身體的行為都會趨向善法,有了善業就會產生福報,乃至組成我們這個身體的成因也是福報,例如我們看旁生道眾生,有些動物模樣可愛,嗓音好聽,會讓人想照顧圈養,有些動物則是一看到就想要撲殺,這兩類動物的心是一樣的,只因過去所造業才產生不同的相貌,因此才會說:「因果剎那思想之自相」。隨著這些道理就自然能夠理解業因果,自然而然會想要生起慈愛,熄滅我執,所以才會特別強調「悟實相乃無上之聞法」這一句。這是很重要的。

 

氣聚集於臍部,觀修吽火焰

不論要以什麼樣的運動來鍛鍊身體,都需要掌握兩個要點:一個是風的要點,另一個是心的要點。什麼是風的要點?風的要點就是指肚臍,肚臍是風的王位,也就是氣息的精華匯聚於風的王位(肚臍)。我們在修氣脈、明點的時候,要將氣聚集於臍部,當我們將風息透過左右脈聚集於臍部,就比較容易趣入中脈。

關於氣聚於臍部有什麼樣的好處呢?當今世上對於氣功極為純熟的學者堪布達傑,他可以將氣聚集於臍部,這時在他肚子上放個五百斤的鐵塊,他都能夠扛得住,不管他做何運動都不會傷害到身體,這就是氣聚於臍部的好處。

在掌握氣之前,首先要了解,氣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們呼吸的氣,另一種是自然的氣。有這樣的說法,如果要持自然氣於丹田之處,就需要掌握中間的氣,這邊指的不是我們呼吸的氣。平時修持需要讓心安住於臍間,此時倘若對上師有信心,就可以觀上師的體性或觀本尊的體性於臍間,接著觀修吽字,就像火焰吽字卡一樣。

我自己觀吽字於臍間是真的有感受的,從我小時候父親就教導我這種方式,直到現在,每次發生一些狀況的時候,我就會不自覺自然地觀修氣脈的運行,因為修這些氣的功夫,所以過去從樓上掉下來或是從馬背上跌落下來,都未曾受傷過。當氣遍滿全身循環的時候,身體就不會受傷骨折,這些都是觀氣息的好處或者說是功德。

將氣持於臍間稱之為「中間的氣」,如果已經習慣觀本尊的話,有助於風或者氣容易進入中脈。對於觀修本尊的我們,認為中脈是金剛亥母,氣輪是勝樂金剛,即便本尊有千百位尊,都可涵攝於吽字,向外開展有許多本尊,每位本尊都各可以分成身語意,若要同時觀想一切本尊或三世諸佛的話,可以做吽的觀想來涵蓋一切。

在做護輪觀想的時候,也可以將所有眾生都觀想為吽字。吽字是極為珍貴的,所以先觀吽字於臍間,吽字外圍有火焰,火焰和我們的中脈跟身體的暖熱都是相互關聯的,因為與體溫有關聯,所以當我們觀火焰於臍間的時候,會自然地產生暖熱,這跟拙火的修持有關。透過這些而了解脈的狀態,由於中脈的脈輪是遍及全身的,正因為遍及全身,我們被蚊子叮咬就會覺得癢;因為氣遍及全身,血也就遍及全身,血遍及全身也就有感受,如果血液無法流通的話就會沒有感覺。人和任何生物在死了之後沒有感覺,沒有辦法動是因為血液已經不流通了,血和我們的心以及氣,三者有密切的關聯。

如果能夠曉得這些要點,不論做任何的運動、健身或體操,都要將氣持於臍間,這才是關鍵。我們在看一些體操體能的比賽,有時候兩位選手旗鼓相當,兩者功夫都在伯仲之間,為什麼有一方會輸掉呢?那是由於他產生了恐懼。當一個人產生恐懼的時候,氣息就會亂掉,當我們產生恐懼,持在臍間的氣就會散掉。

所以在今生來世或是中陰,都應該要避免恐懼、不生起恐懼而觀吽,這個吽就會如同火焰一般,它會有著吽、吽、吽、吽……隨著脈搏心跳完全融合,這時候是在養護這個火焰,能夠以此將氣匯聚於臍間。

當我們觀想火焰吽字在臍間的時候,我們的心會專注在臍間,氣也會聚集在臍間,這樣的修持需要讓脊椎打直,讓氣比較容易聚集在臍間。雖然慵懶地坐著是舒服,但是沒有辦法讓氣通達臍間,所以當脊椎打直時,氣就能聚在臍間,會像一顆雞蛋一樣。所有健身、鍛鍊體能、鍛鍊身體的功夫,當中的要點就是這個。我自己也有這方面的經驗,平時也是這樣分享給諸位弟子的。我還有一些有關吽字的介紹,之後可以慢慢來談觀修吽字、就是聚集風或氣於臍間的方法。

 

問答

接下來的十五分鐘是問答時間,大家可以提問。

【問】請問仁波切,過去幾次見仁波切都會不禁流淚,雖說是快樂的眼淚,但我不常流淚,請問是何原因?

【答】這是個好問題。這個原因是我對大家有慈無量心,我真的愛大家,哪怕是對那些不喜歡我的人也一樣,同時你也有慈愛,當這兩個慈愛相遇時,自然會產生眼淚,這是喜樂的眼淚。當我們憶念上師的時候,落淚是好的,這樣我們的我執會降低。憶念上師的時候尤其有這樣的好處。

我可能並不是一個多好的上師,但我對各位有慈悲心,這樣的慈愛心是真實能夠利益我們,我們應該將這樣的慈愛視為上師,將菩提心看待為上師。你會有這樣的反應代表你有慈愛,所以你感受到了我的慈愛。

 

【問】請您介紹護持中心的功德。

【答】這是非常好的問題。法或者是宗教存在於世間的意義,就是為了慈愛。

一個中心所做的事情屬於六度,而六度是六煩惱的對治,一個中心能夠成辦布施,在布施當中又可以做到最上等的法布施,能夠讓眾生懂得業因果,曉得如何做皈依,所以當我們贊助一間中心的時候,就等於參與了它所有的善行。

以這間佛學會(GBI)為例,所有工作人員以身體服務,用體力做布施;內心則做發心,約束自己的行為,這是持戒;在這裡服務其間有很多的辛勞,承受辛苦方面,是為安忍;如此一來就具備了布施、持戒、安忍,這是投生三善趣的成因,布施獲得受用圓滿,持戒獲得人身,安忍能夠獲得面容姣好,無病長壽,所以中心能夠為大家帶來安樂的果實。

佛陀就曾在〈三摩地王經〉中說過,在一個佛法興盛的地方建立廟宇,不如在一個沒有佛法的地方建立廟宇,這樣的利益會更大。綜上所述,一間中心對於眾生來講,等同於心臟或眼睛般的重要。

 

【問】如何培養安忍並增長菩提心?

【答】觀安忍的對象是與自己相伴的父母、男伴侶、女伴侶或者是小孩等等,我們對他們其實是有情感有愛的,當他們遇到麻煩或製造麻煩的時候,我們就會起瞋念,這時慈愛便退失了。既然我們對他們有慈愛,便應該要累積這些慈愛,讓它愈來愈強烈,如果我們不生瞋念的話,慈愛就不會丟失,隨著這樣的培養,直到有一天能夠對有情都生起慈無量心,當然是最好的。

最初要以安忍來守護慈愛,我們在過去世也曾經累積過許多善業,但不懂得守護就會退失,令我們承受惡趣的痛苦。安樂以及安樂之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慈愛,我們要想方設法地令其不毀損,特別是在照顧年邁父母的時候,因為時間一久就容易抱怨,認為這很辛苦,此時我們的慈愛就退失了,要曉得有多少辛苦就會有同等的福報,就像密勒日巴經歷了許多的苦難。

倘若了解承事年邁的父母、老人是一種福報的話,不論他給你多少辛苦的差事,你都會感到歡喜,這就是安忍。尤其要以安忍來守護慈愛,從法的辛勞有許多種,總結起來講就是不要讓慈愛落入於瞋心,而以安忍守護,因為慈愛就是善根。

 

【問】生起助人愛心的象徵是什麼?以及如何避免虛假的助人之愛心?

 

【答】想要利益一切有情的慈無量心,就是真實的助人之愛心。但是我們現在認為自己的心態就是利他心的話,這也可以,即便當下它不是真實的,但是我們認為這個就是利他心,而我想要利他,逐漸地它就會轉變為利他心。只要我們反覆地認為這是要利他,它就會轉變為利他心。這是很好的,不去觀察這是利他與否,而專注於想要幫助他人的想法。

在此三界當中,不論是眾生或是佛陀,共通的寶物只有一個,就是慈愛。我們時常唸:「願具樂以及樂之因」,樂及樂因就是慈愛。在此輪涅當中,唯一的樂與樂因即是慈愛,要知道其珍貴性而善加守護,便會自然地生起安忍,這是極為重要的。

 

【問】據說蓮師在某個特定的地理位置曾經降伏過魔鬼,而他所降伏的是眾生還是心?為何魔鬼會實際出現在某個特定位置?

【答】魔鬼是由分別妄念轉化而成,他也是由如來藏根據過去的業以及現在的驟然緣所產生的,他會造就好壞等各種利害。這些鬼原本也是如來藏,但是因為暫時性的各種緣,過去所造的惡業異熟的關係而導致今天的結果。

例如,有一位弟子跟別人起衝突,生了瞋心之後就會轉變為鬼,他的心就轉變為鬼,是剎那轉變的。沒有一個真實究竟的鬼,因為一切皆具如來藏,所以眾生皆為佛。蓮師過去在某個地方降伏魔鬼,是因為魔鬼的煩惱極為增盛的緣故;當這個鬼的煩惱都消除之後,也是具有如來藏的,煩惱如同附著在上面的汙垢一樣。

不論魔鬼出現在任何地方,皆因驟然的緣所起,沒有一個真實究竟的鬼。當具有如來藏的一個人有太多的煩惱時,就像在一杯水注入太多的毒藥,整杯水就會變成毒藥,所以沒有一個真實的鬼,因為都是具有如來藏的。

從究竟的見地上來講,是沒有鬼的,由於自己造的惡業導致自己變成了鬼,而實際上蓮師為他們授了皈依戒,策勵他們發菩提心,裡面有分寂靜事業、忿怒事業兩種,總而言之都是將他們導引向解脫道,清淨他們作為如來藏的這顆心。

從根本上來說,沒有一個真實的鬼;究竟的魔鬼是我執和煩惱,它們會障蔽如來藏。因我執而凍結的心如冰塊,這是魔鬼,當冰塊消融之後,魔鬼便不復存在,就像這個道理,在冰塊的階段會有神鬼等等各種形象。冰塊如何會是魔鬼?這個道理就像我們將冰塊當作水而往頭上丟的話會受傷流血,沒有一個魔鬼比我執更強大。

 

三、吽與中脈

業風與智慧風

年邁者因為行動不便不需要勉強做頂禮,從內心認為三寶是好的,這就可以了,這屬於意的頂禮。意的頂禮最好的,其次是語頂禮,最後才是身的頂禮。

昨日向各位略為介紹了氣的動向、氣的狀態,不論是什麼樣的生物,我們自己的呼吸、氣息對應的就是風大種,心對應的是空大種,所以這兩者是有關聯的。風有兩種:

其一,業風:由於我們的心識尚有自他二元對立,所以會從煩惱延伸出業風和習氣,就像此刻我們不論生起什麼樣的念頭,都容易導向煩惱,這就是業風所致。其二,智慧風:當我們了解自他是無二的,便不會落入煩惱或好壞的執著,能夠謹守風的分際,讓風安住於中脈。禪修的時候就是令風安住於中脈,每當我們觀火焰於臍間的時候,風便會處於臍間,這時風便安立於中脈。

身體以脈為主,脈以中脈為主,掌握外在身的要點是令風安住於中脈;掌握心的要點則是中觀的見地,而中觀的見地就是合乎經教道理的判斷。所謂的中觀就是中庸的觀點,不去想它是有還是沒有。

 

離於執著,非空非有

佛說,我們要了解心的狀態或是自性,就要關注自心,我們往往都只知道向外觀察,而不知道如何觀察自心,所以,佛說不要向外探尋,而要反觀自心。當我們向內探尋自心的時候,此時心沒有念頭,就會變得如同廣闊的虛空一樣,我們看虛空的時候,虛空當中有什麼呢?說是虛空,但其實沒有一個實質的東西可以被我們掌握,但要說到沒有,卻又能夠在內心產生感受,所以說心如同虛空,這就是佛。

因為在「佛」的字義中,其中一個就是「覺醒」,當我們無有執著,就同於覺醒,當我們讓風住於中脈的時候,就有此等的功德,也就是好處。以身體的狀態而論,因為臍間是風的王位,所以當風能夠住於臍上與中脈的時候,它便能夠遍及於所有的脈。

氣功有許多功德或說是優點,利用氣功,使風在一切脈中暢通,避免念頭影響到血液;因為風、心和血彼此之間是有關聯的,有時候因為飲食的緣故,導致血液濃稠,沒有辦法順利地循環,就會導致身體不舒服。當心相雜了煩惱而變得汙濁,跟隨業風,便會落入於貪瞋,受煩惱支配,招致各種疾病。

安住於臍間的風則是智慧風,這樣的智慧風是無二的,沒有二元對立。曉得有二皆為幻相,是虛幻的,就不會落入於貪和瞋,能夠謹守自身分際,這也稱之為佛,因此以火焰來做為心的譬喻。

 

「阿」字表心,住於明空

討論關於讓心安住於臍間的課題。

在所有字母當中,能夠代表心的字就是「阿」字,這是大圓滿的觀點。

據說「阿」是自生的字,也就是自然生起的字。對於這樣的自生字,我自己的觀點是這樣的:當我們用電腦觀察心的搏動的時候,可以看到有起伏的心電圖,它跟著我們心中所想而有不同的震幅,當我們具有粗大念頭的時候,它的擺動幅度就會比較大,沒有什麼念頭的時候,它的幅度就會比較小。自生字就是從這樣的心電圖震幅中,擷取出中間的一段,所以說「阿」字能夠代表「心」。

大圓滿說「阿」是自生字,會說火焰是心的譬喻,是因為火焰是明空,而心也是明空。對於我們進行禪修的人來講,需曉得這個道理,理解心的實相就是佛,為了明瞭這個道理,所以我們要鍛鍊氣的功夫。

 

持氣於臍間,風息入中脈

我們所有人都具有業風,也是由於業風而驅使血液循環,我們這些鍛練氣功夫的人,需要知道脈的狀態。

首先觀中脈、左脈、右脈這三個脈,然後持氣於臍間,然後風息進入中脈,從中脈分別透過頂上大樂輪、喉間受用輪、心間法輪等擴散到比較粗大的脈,有五個地方;經由粗大的脈遍及於所有細微的脈,所有細微的脈最終會連接到毛細孔,了解這一切脈的狀態和運行,稱之為清淨外的功夫。

經過學習鍛鍊,當我們將風牽引到臍間的時候,就會瞬間遍及到體內大小的脈。隨著風能夠經由這些大小脈而擴散到體外,我們會產生一種感覺,覺得身體就像一個布袋一樣;如果我們能感覺到身體就像布袋一樣,往後在進行觀想時,就能去除身體的疾病和不適,這些皆是念頭與心理的感受,得以被淨化。

所以有在禪修的人,比如密勒日巴尊者,就曾經說過:「獲知煩惱之面目」,其實煩惱就是本然的智慧,簡單來講,它就是甘露的大海,所以我們要精進脈或是風的功夫的練習,在這其中,瑜伽特別有益於脈的修練。

如果能夠了解脈的狀態、血的運行、風的運行,進行氣脈幻輪拳法的練習,能夠使淤結不流通的脈得以暢通,精熟此功夫的人有些能夠在空中翻轉,或能無礙地通行於水中或天上。從這點向內看自心的話,能了解:喔,原來心和風是有關聯的。當心和風相連,使風能遍及身體的一切脈,便能夠了解外在大種與心的狀態,如此便能夠自在地調適自己的身體。

正所謂有兩種成就:了解心的自性,是為「殊勝的成就」;統御自己外在身的氣和脈,獲得自主,就是「共通的成就」。有些成就者能夠展現各種神變,這些都源自於氣和脈的功德。所以當我們一開始在練習這門功夫的時候,要勤於讓氣安住於臍間,專注於這個要點,這樣就能夠讓我們的心不向外流散。

以上這就是關於觀想「阿」於臍間的方法。

 

「吽」字表風,摧毀妄念

如果要觀想本尊的話,就必須了解,總集一切本尊身的體性是為「嗡」字,總集一切本尊語的體性是「阿」字,總集一切本尊意的體性是「吽」字。

「吽」與「阿」之間的差別,是當觀想「吽」字的時候,一切念頭會止息,它是風自性的字母,它所摧毀的是我們凡夫的念——認為「這是真實的、那是虛假」的念頭。

如果我們認為其是「實有的」,內心就會有貪和瞋,從粗大的層面來講,是貪和瞋;從細微的層面來講,是期待和憂慮,認為「我想要這樣」的這種希求是貪,希求「自己不喜歡或是不好的事物不要發生」,這是瞋。當細微層面累積增大就會變成粗大的貪和瞋,隨之衍生出六種煩惱,隨後便會造業:於內在層面,身體健康方面就會產生疾病;於外在層面,會與他人發生爭執,與他人對立。

所有的辛苦、痛苦都來自於風(業風),而這些風又是由心所產生的,過去所造的業如今就會成熟。有些人會認為:我現在又沒做什麼壞事,但為什麼會遭遇這些障礙呢?這是因為我們過去造業的習氣,仍然安住於對於自己有「我」的執著之上。

由於我們在我的執著上面一直累積著我、我、我的這種概念,所以便無法察覺,若仔細思考,這個所謂的「我」何在呢?當我們看到了心的自性,這個「我」是不存在的;「我」不存在的話,自然「他」也不存在。了解這些關聯,知道外在脈當中的「氣」和內在的「心」彼此的運作原理之後,便能夠從中誕生殊勝與共通的成就,所以我們才會說學習瑜伽是對我們有幫助的。如果連結彼此,曉得如何鍛鍊、淨化脈和風,對於練習瑜伽是有幫助的。

 

轉過患為功德,轉苦為道用

稍微理解脈、風和界之後,不論何時都不間斷地令風安住於臍間,藉此讓暫時的痛苦和疾病得以平息消除,這樣的案例是有的。當然也有些人了解道理、但沒有辦法由此消除違緣障礙,這是由於過去的業和現在驟然緣而導致疾病產生,雖然發生了,但我們仍然可以將此轉為道用。

內道佛教有什麼樣的特質和優點呢?它能夠以慈愛將過患轉為功德,轉苦為樂,我們需要具有這種方便。有時我們會認為不論多麼辛苦努力,仍然遭遇疾病和痛苦,這乃來自過去所造下的業,而業的成因來自於煩惱,煩惱又由「我」的這個概念所生。曉得了這些道理,我們能夠知道在這個身體形成的時候,便伴隨著過患和功德——從「我」的概念會衍生出各種過患,心如來藏本來就具有功德——我們稱之為本自清淨,當違緣現起的時候,將其轉為道用就很關鍵了。

所謂「轉苦為樂」的意思是:當我們生了一場大病,這時我們應該怎麼做呢?我們需要開刀治療,這個過程就會是痛苦的,既然如此,那我們所認為的六道中的三惡道也是有極大痛苦的,我們是這樣去看待的,不僅三惡道,人道當中也有相似的痛苦。這樣的痛苦有什麼好處以及壞處呢?我們的心續都有煩惱,造下的業待成熟後便能清淨,就像我們的舊衣服髒了便要洗,清洗是讓它變乾淨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就需要用到清淨的器具,例如肥皂等等,就像如此。

從究竟的角度來看,這些痛苦對我們是有幫助的,理解的話,就能將三惡道視為進行開刀治療的大醫院,所以當我們在三惡道受苦的時候,其實是淨化的過程。導致這一切痛苦的因是我執,我們因我執而受苦;但在此由煩惱和我執所共築的身體裡面,同樣具有由慈愛和智慧所支配的脈。

 

心風趣入中脈,智慧證悟實相

據說我們的體內有清淨和不清淨的兩種脈,在不淨的脈當中,我們的心識會流轉。一般我們認為所謂的這個「我」就是這副軀體,但實際上並不是如此。當我們在睡眠的過程,心識會流轉,這時看待自己的身體就像是外在世界的山河大地一樣廣闊,因為會這樣看待,所以過去法王仁欽彭措在修白度母的時候,有一個名為「殊勝摩尼寶之竅訣」,據說當時真實親見了度母。

什麼是殊勝摩尼寶的竅訣呢?心識的智慧層面是度母,由度母的牽引而到達身體的各處,那時法王見到了許多剎土、越量宮、本尊和本尊的修持法。實際上,那時候法王的心識上下流轉於各個脈之間,在清淨脈的層面見到了各式各樣的剎土和本尊,在不清淨的脈則見到諸如惡道受苦等的景像,這便是至尊度母殊勝摩尼寶的竅訣。

在我們的身體裡面本身就具足了三界,因了解這些狀態和道理,那麼好脈和不好的脈的標誌是什麼?有一次岡波巴大師跟在密勒日巴尊者身邊,密勒日巴尊者囑咐身邊的弟子在當天晚上觀察自己的夢境。當天晚上岡波巴大師在自己的夢境中,看到了三界諸多有情好與壞的兩種景象:三界有情從星星採取乳汁食用,他們的身體很精壯健康;而自己的母親則投生道餓鬼道,身體極為瘦弱,就快餓死了。

隔天早上,他便到密勒日巴尊者身邊稟告:「我看到了不好的夢,三界有情都在享樂,以星星盛裝乳汁來受用;反之,我自己的母親則投生到餓鬼道,就快要餓死了。」這時密勒日巴尊者哈哈大笑,並且說道:「這是由於你的界、明點與風尚未遍及中脈的緣故。」母親代表中脈,心的母親就是法界大母,以外在世間而言,一切輪涅的生母就是空性,是虛空;對我們身體而言,中脈就像是這個虛空,如果心風能夠趣入中脈的話,便能以證悟的智慧通曉實相。

能夠趣入中脈有三種時刻,分別是臨終、性行為和沉睡這三種,此時心風便能夠趣入中脈,心沒有任何的雜念和分別妄念,便能夠安住於心的本體。與此同理,透過不好的脈便會顯現不好的夢境,由於過去造下惡業產生的習氣導致,當心識通過這些脈的時候,便會示現這樣的景象,讓我們實際產生這種感受。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認識到夢境和外在世界是一樣的,此生、來世和中陰三者也都是一樣,便能夠看待一切都是虛幻的相,就像剛剛作夢時產生了什麼樣的景象,夢醒時這些又消失不見,就會有這樣的理解。

否則,我們現在對於外在世間的看法就非如此,我們看待身體的時候,會認為我生了重病,臥床多年後因癌症過世。雖說最終都會面臨死亡,但是在生病期間,能夠經由苦受,清淨累世以來由「我」而引發的各種煩惱習氣;去三惡道遭受痛苦也是清淨,在人世間經歷這些過程也是清淨。

 

清淨業障,慎思業因果

不論如何,我們都需要清淨這樣的業,心需要透過洗滌才能夠清淨,所以佛說:「自淨其意」,應該如此思惟。業、習氣都來自於因,所以就實際而言,痛苦是好的,痛苦彷若業障之拂塵,透過痛苦能夠清淨這些業障。

我們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承受痛苦能夠消除障礙,要想:「(透過經歷痛苦)如今我已經清淨了」,讓心生起意樂,就像這個例子:不論我們經歷多少次手術,都會認為手術是對我們有幫助的,不會感到擔憂。往往我們總是手上捧著一大筆錢去醫院請醫生幫我們開刀,要這樣去思惟:「哦,原來痛苦是有這些幫助的。」將這樣的痛苦轉為道用,了解現在所遭受的任何痛苦,完全來自於自心的煩惱所致。

貧窮飢渴的痛苦來自於過去吝嗇的業,想要避免未來再次發生,就需要修布施;身體病痛來自於過去沒有守戒的業,遭受他人毆打等傷害皆源自於業,如此思考業因果。理解業的成因來自於我執,便能夠領悟,原來菩提心的慈愛是和平與安樂,專注於慈愛,能夠避免自己造業,遭受到痛苦的策勵,能夠讓我們徹悟並思考業因果。

將快樂視為快樂,是自然的認知,但是將痛苦視為快樂,就需要仰賴這樣的理解。透過這樣的思想,反覆精進地實修,有些人便能夠以此達到快樂,縱使在短時間內沒有獲得快樂,也應該要了解,心是不會死亡的,思考世間和出世間的兩種概念或法則,將有助於減少今生的痛苦。

 

結合心與風,二諦雙運

同樣地,我們在練習幻輪拳法、觀本尊、持咒語等過程,都是要清淨身和語的習氣,實際練習這些功夫,讓身體達到健康,了解脈的狀態和風的運行之後,所要達到的關鍵要點就是要讓風安住於臍間。臍間是風的交會處,是風的王位,如果風和根界能夠安住於這上面,百分之百能夠帶來幫助和好處。

對於夢境或白天經歷的一切事物,以及由煩惱促進業風所導致的疾病,透過學習瑜伽了解脈和風的運行。一切苦難源自於煩惱所造之業,以各種緣念觀想而帶來助益,如果單純以觀想進行淨化修持也是可以的;純粹以觀想和中脈進行修持鍛鍊的話,可以觀「吽」字,若能以觀「吽」字令念頭不擴散,便會有幫助,譬如當風的力量聚集於臍間,不論身體遭受何種極端狀況都不會傷害到身體。

還有另外一個譬喻,有些宗教有他們的神,從前在我們的家鄉有信奉阿拉真主的穆斯林打過仗,有些軍人是穆斯林,他們時常會向真主祈禱說:「如果能不忘真主的話,子彈是無法穿透的。」這是真的,過去藏人在和他們戰鬥的時候,朝他們開槍都沒有辦法射穿。所以,如果能夠讓風聚集於臍間,能帶來這樣的好處。

為了結合風和心,讓它們不間斷地安住,因此我們禪修。結合風與心安住臍間,當我們達到勝義諦的境界,心就不會散亂,如同外在虛空不渙散;否則即使只是世俗諦的層面,讓心、風專一安住於臍間,也能夠有前面所說的功德、好處。

我們在睡夢中和白天所經歷的這些辛苦,能夠讓煩惱的果得以成熟,例如我們種下一顆種子,它最終會開花結果,隨著我們種下的善業或惡業,會相對應地開出屬於該種子的花和果實。正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過去所造下的業遇到今生的暫時緣將促使果報成熟。稍微理解這些,就會知道應該要自我警惕,要自我約束。

從約束或法律的層面來講:就國家律法而言(講求證據),我們認為沒有人知道犯錯事實就沒事,就不會受懲處;而就業因果,則不是如此,律法存在於我們的自心,如果自己不謹守分際,煩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因此,我們說內道佛教徒的法律是很根本的,它是與我們的生命相伴隨的,因此我們將其命名為「誓言」,當我們理解了心的自性、風的運行、外在身和脈的狀態,所有具智慧的人就能從中學習到一些知識,雙目便會開啟,能夠結合世間通俗的道理和出世間宗教的法則,取其優點與精華,如此必定能從中受益。

 

問答

【問】請問仁波切,使用轉經輪有哪些功德?

【答】有關轉經輪的功德,過去龍樹菩薩已經廣為宣說。簡單來講,我們手上拿著轉經輪,但凡看到轉經輪的眾生,未來不會墮入三惡道,接著便會隨之通往善趣,正所謂「未得救怙得救怙,未得解脫得解脫,未得安適得安適。」如果你對轉經輪有信心的話,轉經輪聚集了三世一切諸佛的教言,他們的教言就是佛法,佛法要講的就是空性。

如果在臨終的時候,將轉經輪放在枕邊的話,是不需要特別修破瓦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我們會珍視轉經輪,所以即將往生時,將轉經輪置於頭頂或是枕頭邊,我們的心識會遷往頭頂,從頂輪出去,簡單講就是這樣子;另外,還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功德,這些在網路上都得到相關的開示。使用轉經輪能夠涵蓋身語意的善業,身的善業是我們用手轉動轉經輪;語的善業是轉經輪中有許多咒語;意的善業是我們的心不會散亂。

我自己也是將此看作能夠策勵我們在死之前,都能讓身語意趨於善法的方便。當我們在利益其他法友的時候,是沒有自他的,在利益一切有情的時候,最終也會利益到自己。

不只是手轉經輪,見解脫手環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堪布慈誠羅珠曾如是讚許。在手環內部有佩解脫咒,倘若死亡時,手上戴著手環,是無法墮入三惡道的,只能投生於三善道。

手環是十分珍貴的,其外端有見解脫咒作為今世的救怙,佛陀曾經在《瀑淼經》中宣講見解脫咒的功德,凡見此咒者能清淨三劫的罪障;手環裡面有度母心咒,度母是三世一切諸佛之事業母,所以它可以是護輪。佛也說過,一切守護當中最勝者為菩提心。

由於手環內裡有佩解脫咒,所以如果不小心殺害了生命,也能夠為其種下解脫的種子。有關如何種下解脫的種子,留待日後再細細地為各位道來。這樣的手環是極為珍貴殊勝的,具有見、聞、意、觸的四種方便,所以從方方面面來看,手環都是極珍貴的。

很多人都在做手環,不論誰做,在手環的內部都要放上佩解脫咒,也就是「啊、阿、夏、薩、嘛、哈」咒語,而外層需要有見解脫咒和度母心咒,具有這三句咒語是關鍵。誰都可以做手環,也不需要特別為其加持,它本身就是一種加持,也是一種救怙的護輪,是十分殊勝珍貴的。一切心火來自於我執和煩惱,透過菩提心能夠償還這些冤債,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要佩戴。

此咒的利益緣自於釋迦牟尼佛的願力,由於珍貴重要,所以我們也印在衣服上面,沒有穿這件衣服的話,我自己也不太想要外出,也不太想拍照,因為沒有這個的我就像是空的,像是乞丐一樣,穿了這件衣服就彷彿變得富有,感覺像是我可以給予遇到的每個人幾萬塊的資產,所以讓我感到十分的歡喜,也因此我時常穿這件衣服。

不論誰穿這件衣服所得到的利益都是一樣的,並非我穿才有這功德力,任何人都可以穿,任何人接觸到這句咒語都會受益,不僅如此,哪怕是給旁生道、小狗小貓佩戴,掛在牠們的脖子上,也有同等的利益。

 

【問】您在堪布門色身邊有什麼樣的心得,可以分享嗎?

【答】和堪布門色仁波切相處的那段時光我都很快樂,原因如同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具足教證竅訣者,豈非具足傳承師。」所有具足教法門、證法門等的竅訣都是具足傳承的殊勝上師,然而「契合大悲實乃大莊嚴」,堪布門色仁波切是具有大悲心的,雖然其他的上師也是很殊勝,不過他對我有大悲心,時常教導我,斥責並糾正我的過錯,同樣因具有大悲心,所以有時候也很疼愛我,所以即便他已不在世間,我仍然對他的駐錫地寺院有很大的信心。

因為來自於他的慈愛,我特別對他具有信心;也有其他的上師像他一樣具有功德,我對他們也有信心,但是沒有辦法像對堪布門色仁波切一樣生起這樣的愛。

由於對他有這樣的愛,所以我知道自己對上師是需要具有這種愛的,不僅如此,在竹旺仁波切蒞臨此處的時候,我請竹旺仁波切發一個願,仁波切說:「願你利益有情!」此外並未發其他的願,當時我正納悶,他怎麼沒有發願呢?後來細想便理解了,只要我能夠利益有情,其他什麼的也就不重要了,便再無所求,他的一句話就具有這樣的力量。當時他蒞臨此處時,坐在這個法座上,他也是第一位坐上這個法座的人,第二位是直貢法王。總而言之,具有悲心的上師是殊勝珍貴的。

當自己具有信心的這位上師圓寂後,譬如像前些日子菩薩摩訶薩梭巴仁波切示現圓寂,然而他的意是沒有圓寂的。不論上師生前的駐錫地在何處,我們供養資財給他的寺院,跟我們實際供養上師無別。任何一位我們具有信心的上師,不論他的中心或寺院在何方,我們都可以援助與供養,這十分重要,這麼做比直接供養上師還要殊勝。

 

【問】法身、法界和本然的智慧這三者是同一個嗎?

【答】法身、心和虛空三者是一樣的。我們常說法身如虛空,而心的體性和虛空是一樣的。當我們見到了無有念頭的心,彼時上師、自心與佛三者就融合為一了。

這張火焰圖能夠輔助我們觀想,當閉上眼睛,火焰的輪廓依然能夠映現在腦海裡。這裡有幾張,任何有需要的人都可以拿去。

 

四、迴向與福德

三殊勝

今天我們來到活動的最後一天。

在舊譯寧瑪派裡很注重三殊勝,分別是前行發心殊勝、正行無緣殊勝與結行迴向殊勝,這三個也可以理解為三種心要,或三種法要。前行發心殊勝指的是不論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秉持佛陀所說的道理。佛說的道理是什麼呢?佛陀強調的是利他心,正所謂「圓滿諸佛誕於利他心」,要懷著想要利益眾生的念頭,利益眾生就會利益到自己,因為我們現在也是眾生。

如果想要利益自己,就務必要留心於我執,否則我執會愈來愈龐大,哪怕是做善事也會以自己為優先,凡事都只想到自己,即便是迴向也會優先迴向給自己的親友眷屬。而佛說,不是這樣的,這個所謂的「我」就是痛苦的根源,要拋下這一點。

當我們一開始想要利益有情的時候,要先清淨我們內心當中這個「我」的概念,當我執完全消除之後,本身就是佛,不需要再去其他地方尋找佛果,因此可以見到發心的重要性。

所以當我們生起想要利益他人的心的時候,就像在海面上的冰塊融化後融入於海水一樣。水可以成為山河大地滋養的來源,同時也可以轉變為天空的雲朵或雨水,遍布於一切處。因此慈愛是珍貴、是重要的,這樣的慈愛能夠對治我執,所以我們一開始就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今天我們來到最後的階段,也就是迴向殊勝,在了解迴向殊勝之前,首先要理解福德之因。所以在一開始先向各位介紹迴向,接著再繼續其他課題。

 

福德即慈愛,利樂即正法

什麼是福德呢?薩迦班智達於《薩迦格言》這樣說:「愚者得財心安樂,正士施財心安樂。」對於智者而言,他們將布施視作安樂,極為珍視布施行;反觀愚者則是會去追求自己擁有這些物質,例如擁有房地產、金錢、土地等等,極為追求珍視,認為自己已經獲得了,所有一切都圍繞在這個自我中心。

以譬喻而言,如果真正想要有所獲得的話,就需將手中的水發散出去,當土地得到滋潤,長出花和草木,我們自然能夠受用它所生長出來的果實;如果因為吝嗇,什麼都想要握在手上,不肯釋放,土地會因為沒有水而乾涸,樹木因而枯萎。在此,水就是心的譬喻。

我們需要具有慈愛,慈愛即是福德。以布施為例,因為隨處可見無家可歸的窮人,有些人會說:他們好吃懶做而且會去騙人,實在不應該給他們錢。佛所說的則非如此,不論是對他有幫助,或是他會做何種運用都好,倘若你今天一點毛病都沒有,然後有人說要給你每小時一百美元,讓你坐在他們當中乞食,你也不會做。由此可見,一個人是要遇到多大的艱難,才會坐在那邊乞食,例如給予一個無憂無慮的人一百塊,跟給這些遊民五塊、哪怕是一塊,他們也會因而歡喜。

總而言之,能讓所有眾生歡喜的,這就是法。佛陀如何會歡喜呢?諸佛歡喜於法,什麼法?法就是希望饒益一切有情的利益和慈愛,佛會以這樣的慈愛感到歡喜。

我們去探究佛與慈愛之間的關聯,從字面的意思來看,佛稱之為「開覺」,「覺」是指完全的去除我執,而「開」是指來到心自性的層面,如同虛空一樣廣闊。所以說佛是遍一切處的,他不是一個實物的個體,他是遍於五大種的,如同此例,真正的福德所指的就是內心的慈愛,這就是因,而非外在的財富珍寶。

心要達到安樂,從規律上來講,有分佛法的規律、世間的規律。以世間的規律或價值觀來說,普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追求自我的利益,單就我們現在的主題——身體的運動來講,佛教徒會認為這是修習氣脈的功夫,而世間人會認為這就只是普通的一項運動,跟法毫無關係。不是這樣的。

事實上,帶來利樂的就是法,透過瑜伽讓我們全身的脈可以暢通,結合詞句上的意義,若慈愛可以遍及於心的話,就可以透過風息而遍於身體的各處,這是很不可思議的。這樣的幫助,或利益的根源來自於哪裡呢?是來自於教導我們的老師。一位老師是很珍貴的,當我們處於低潮沮喪而憂鬱的時候,透過他們指導我們的瑜伽運動,就可以讓自己的身體舒展開來。

實際上,煩惱就是念頭,安樂也是念頭,在這裡要特別留意煩惱的念頭,當煩惱的念頭可以消散的話,就如同佛所說的:「心如虛空,念頭如雲朵。」不要嘗試去掌握念頭,心是常法,念頭是無常法,所以對於世間人來說,他們往往追求快樂,但是死守的卻是痛苦。安樂會造就痛苦,他們所認為的快樂是什麼呢?他們認為我要讓意識清醒,所以我抽菸,當從抽菸換得了一絲快感,他們認為:哦,我抽菸所以我感到很快樂。反覆吸食這些黑煙或是大麻,最終就導致自己的身體不堪負荷而死亡,因為這樣的行為會讓身體顯得枯槁。

對於無明者而言,他們會從樂造就痛苦,而佛陀恰好相反,他可以透過痛苦提取出快樂。我們世間人會將快樂轉為痛苦,這是為什麼呢?這完全是內心的狀態。怎麼說呢?因為佛知道慈愛、利他心跟愛自己之間的差別。心是智慧,佛陀以此般若而渡達彼岸,簡單講就是不要讓心變成冰塊。大小乘兩者之間的差別,在《大解脫經》當中這樣說:「大乘如大海,小乘牛跡水。」世間人也有慈愛,但是他們的慈愛就像是牛車經過之後牛的腳印,牛的腳印是一個手掌大小,下雨之後就會積水,這樣的水只要太陽一出來,片刻之間就會乾掉,這就是世間有限的慈愛。

沒有慈愛就沒有福德,有了福報之後,也會因福報的大小而取受投生於不同的身形大小,正所謂此刻身體源於福德力,同時也說「因果剎那思想之自相」,什麼是思想?在《功德藏》就說到:「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相大小。」人道和天道的身體屬於清淨的幻身,本尊們的身體則是光明身,是不會死亡的身體,當心清淨了,心所顯現出來的自相也就會如同此相貌;不清淨的話就會投生到三惡道,其中的旁生道動物是我們時時可見的案例,心的差別就會造成不同的結果,所以說「因果剎那思想之自相」。

所有結合慈愛的事情都屬於善業,所謂的善惡在於心當下的狀態,如果打從一開始就想要自己變得富有而建造工廠生產汽車,我們所求的就是如何能夠擴展事業,雖然所生產出來的汽車對於眾生是有幫助的,但是另一半我們依然追求自我,這樣的追求自我就會讓心慢慢地僵化為冰塊,所想到的一直都只有我,當一遇到世間的困難,慈愛也就蕩然無存。

有些人會認為自己不得利的話有什麼意義呢?實際不是如此的。如果我們一心要造福社會,哪怕只做生產汽車的工作,這也是法。對人們、眾生、社會帶來的幫助或利益,都是我們的福德,相對的,我們也並沒有因為追求福德而讓自心變成冰塊。

如果想要累積福報,就要先累積慈愛,慈愛又是從哪裡來呢?從無始輪迴以來,我們但凡有心,就有了慈愛。冰塊從始至終就存在於水當中。所以不論從事佛法或世間的事務,只要能讓眾生得到利益,讓眾生安樂,讓佛歡喜,這就是法,只是我們不知道怎麼樣去守護,但是佛知道怎麼樣守護,佛認為福報是最好守護的。

要談福報,我們要先知道過去的一句諺語:「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所有一切六道有情的安樂,包括人、天人、龍王、旁生等等,都無一例外來自於福德,例如我曾經讀過基督教的《聖經》一段內容:你儲存在地上,也就是世間寶庫當中的財產是空的,你是無法獲得的,而我們布施給他人的,才是我們真正能獲得的。它說累積福報就像是將錢存在天上的銀行一樣,什麼是天上的銀行?我們給予別人,布施就是累積天上銀行的資產,給予所帶來的福報,能夠對我們及眾生生生世世帶來利益。

 

安忍以守護,迴向以增長

我們與其他眾生外在身的樣貌是不同的,但心是一樣的,就像我們愛護自己的身體,如果照顧自己的手腕,手腕就能保養得好,就像這樣,當我們幫助他人的時候自己也能夠受到利益,這就代表著自他是無二的,因此瑜伽是很好的運動。

從佛法的角度來講,任何能帶來安樂之因的就是法,這是極為強大的福德。從可視角度來講,前幾天我們所做的這些運動,讓心感到輕安,透過氣和脈能夠遍及一切,滋養這輩子我們賴以生存的身體,如此一來我們彼此之間就會有慈愛,而這個慈愛就是福德之因。我們要曉得它是福德之因,之後我們就應該要迴向,這是為了不空耗、不浪費這些善業。透過迴向,我們可以使福報增長,這個道理就像是倘若我們有一筆錢,吝嗇而省下來不用,就會隨著通貨膨脹而衰減。假設我過去將一千萬放到今天,它能夠有相同的價值嗎?不會的,它的價值是在遞減的,不論我們去任何國家,經濟體的運行規律就是如此。

如果我們知道怎麼累積福德的話,就能夠令我們不間斷地投生於三善道,最後乃至證得佛果,在這之間福德都不會損壞。所以,我們要曉得如何守護並持有福德,守護的方法就是安忍。既然談到要累積,那福德從何而來呢?它存在於何處?它存在於小孩和父母之間的感情,也存在於友伴和友伴之間的感情,總而言之就是慈愛。所謂的福德指的就是慈愛,如果你有廣大的愛,你的福德就是廣大的;如果是少量的愛,福德就是少量的。

對於大乘佛教徒來講,我們遵循佛陀所指導的,心懷等虛空一般的如母有情,這樣的佛思想就如同大海一樣廣闊。我們不是從表象來指正說我是大乘、他是小乘,大小乘的分別是以發心而決斷的,不是以外在實質的數量可以衡量。希望全世界都和平協調,希望六道有情都和平協調、都能夠很好的發心,就是大乘。反之,如果侷限在自己周遭的人,只希望他們能夠安樂,這樣的心態是小乘,這樣的慈愛對他人沒有太大的幫助,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幫助。

就如同前幾天所說,發心是很重要的,因此不論做任何事情,心中維持這樣的思想,了解福德是重要的,這會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所謂的福德就是慈愛,而不是外在的金錢。

 

安住當下,自心即佛

佛陀過去宣講了六度,密勒日巴尊者將六度的力量細分整理成為十度,在原有的六度上面加上方便度、力度、願度和智度,總結成了十度。什麼是方便度呢?不論是從事佛法或是世間的何種行儀,只要懷著利他心,想著我想要幫助他人,所做任何事情都將轉為善業。所謂的力量,就是當我們有利他的心,就能夠轉煩惱為慈愛;將煩惱轉為慈愛又分為不同的層次,聲聞乘的行者是遠離煩惱,菩薩乘的行者是轉換煩惱,密咒乘的行者是利用煩惱。

經過前幾日的瑜伽修練,我們感受到了身心輕安,透過智慧與慈愛讓我們的心感到和諧安樂。這些身體的姿勢動作,使我們當下感受到的安樂是什麼呢?它就是心本質的安樂。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說,安樂不需要從外在尋找,而是存在於心的自性,只要沒有了念頭,心就會感到舒適舒坦;心的不舒坦來自於煩惱的造作,因為我們總對於安樂生貪心,對於痛苦生瞋心。當我們認識或是看到心的自性時,這就是勝義諦了,這與寂止和勝觀有很大的關係,所以我們在運動的同時,能夠保持禪修的話,是對自己有幫助的。如果能在運動的期間維持禪修,當心無有念頭雜染,當下的狀態即是佛。

密勒日巴尊者在《十萬道歌》當中曾如此說到:「所為皆到之彼岸,何用其他之方便。」倘若我們心懷慈愛,所做即便是惡行也會轉為善業,相反的,倘若參雜我執,所做的一切中有一半會伴隨著我執的習氣,成為不是那麼穩定的福報。因此如果想要維持或守護慈愛,我們所談到的力量即是如此;與其相反的,我執就是一種過患。

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清楚分辨並了解:心懷慈愛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轉為善業,而參雜我執所做的哪怕是善業,也有一半是伴隨我執的。當我們曉得這個原則,不論從事的是佛法或世間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轉變為法,因此迴向這些福報是十分重要的。

 

消融我執,本智現顯

什麼是迴向?打個比方,今天我們送了一個禮物給他人,當對方感到很開心的時候,我們曉得今天做了很大的善業,有了很大的福報。這些福報將如何運用呢?仔細思想之後就能知道,希望透過這樣的福報迴向出去後,融化一切眾生的我執;相反的,如果我們若自私想要保有這份福報,就會形成損壞福報的四種成因而被摧毀,這四因分別是:不迴向、顛倒迴向、產生後悔以及瞋心這四種。

特別是瞋心,我們需要留意。由於瞋心會導致我們的福報消亡,所以當我們累積了十分龐大、難以計數的福報時,就要曉得應該如何迴向,要思考:我今天累積了廣大的福報,那我應該要將其迴向。

迴向的方法就可以遵循佛所說的偈頌經句,如果會背的話,當然能夠從頭到尾唸完是最好的,如果不會唸的話,至少要這樣想:「如今我將這一切福報,為了利益有情而迴向,我要將所有的福報迴向給一切眾生。」由於已經做了迴向,這時候就像錢財已存入銀行,哪怕遇上盜匪也不會損失財富,所迴向的福報反而會不斷增長,所以應該要曉得迴向的重要。迴向的儀軌或方法千變萬化,不同的宗教有各自的方式,如果這一切你都不會的話,只要掌握一個要領,就是希望能夠將我所培植的這些福報,為了利益有情而迴向。

當我們進行迴向之後,這些福報就不會遭到耗損,迴向之後會有什麼樣的果實呢?它能夠帶來本然的智慧,如果我們不斷地維繫這份慈愛,令它不損壞,並且與其不分離,就會顯現出本然的智慧。由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已經將我執完全消除,這時候我們的狀態就像是融於水一樣無可分別,這就是本然智慧。

所謂「本然」,就是本來就存在,也就是看到了勝義諦,所謂的佛,指的就是這個。倘若能夠完全了解心的自性,了解自他是無二的話,從這裡面就可以生出定見,所以說所生的果即是如此,也因此祖師大德們才會說:「悟實相乃無上之聞法」,這就是果實,因此哪怕是造了小小的善業,所成的福報就是利他心。

將這些福報都迴向給一切有情,就像是將善財儲值在諸佛的銀行裡面,三世諸佛所做的迴向都是完全一致的,這些功德成就之後,成熟的諸佛也是一樣的。結合三力來討論的話,自心思惟力就是執行迴向,如來力是我們已經將其儲值到諸佛的銀行,而法界力是指從究竟來說我們都是佛,成佛並不是遙不可及的,所以迴向是很重要的。有關於三力的問題,前幾日有人提問,如果曉得的話,只要是具有心的人就具備了這些,我們都在這個狀態或處境之上,因此迴向是十分重要的。在所有迴向當中,針對心的自性,我們可以使用〈普賢王如來祈願文〉,它的詞句精簡,內容易懂,任何人閱讀應該都能夠領悟。迴向願文是十分重要的。

眾生和佛的差別在哪裡?密勒日巴尊者曾經這樣說,差別在於心識和本然的智慧兩者,從實修體驗上面也是可以領悟的。佛跟眾生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心識」和「本智」之間的差別,凡夫所具有的心識有所謂的「我」這個概念,如果從見地上了悟的話,可以知道心的本質裡面不存在「我」的這個概念,也不存在自他二元,所以稱之為本然智慧。本然,就像是虛空本來就存在,知道心跟虛空一樣,本來就存在,當知道這一點就已經認識了。所以當我們在念頭生起的時候,不受其紛擾而能安住的話,念頭會自然消融,這樣一來煩惱便沒有辦法支配或驅使我們。

隨著不斷以慈愛發願,長此以往就能夠見到本智,對此,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煩惱自相即明體,何用其他之智慧。」當煩惱生起時,直視煩惱,如果看到「沒有一個所謂的我」真實存在的話,煩惱會就地消融。我們自己過去也曾經有這樣的經驗,當煩惱生起的時候,如果能夠安住於當下修持的話,煩惱就沒有辦法對我們造成任何的傷害,即便在盛怒之下,也是笑得出來的。如果沒有辦法安住於不放逸,而隨其擺動,就會生起瞋心,隨後便會忍不住地口出惡言,如同這樣的譬喻,我們修持的話就會有這樣的體驗。

總而言之,在瞋心生起的時候,選擇安住於禪修,讓心很清明地知道這是煩惱,瞋心便會自然消失。若從簡單方便的角度來講的話,勝義諦就是如此,大手印也是如此。在此要向所有的瑜伽老師的廣大慈愛表達感謝,感恩!最後再次祝各位吉祥如意!

 

問答

接下來要進入十五分鐘的問答時間。

【問】有一次我在為僧眾前往寺廟的途中發生了車禍,這位僧人基於貪心向我提告,因此沒辦法再看待他為僧人。我應該要如何修持,才不會導致輸掉這一場訴訟,又可以以慈愛對待他?

【答】會遇到這些法律上的問題來自於過去的業,由過去造下的業而顯現現在的驟然緣。最主要的是,不應該生起瞋心,倘若我們生起瞋心,累世所積累的慈愛就會消失。

由於當下的各種緣會產生各式各樣的事件,作為一位僧人也有智慧大小的差別,我們應該向對方懷悲心,要這樣想:「我們是僧伽,所以不應該生瞋心。」這樣想的話,過患就會轉為功德,總而言之,不論發生任何事情,都不要生瞋心。

密勒日巴尊者曾經說過,瞋心是惡道的根源,即便失去生命也要修安忍。同樣在〈佛子行〉當中也說到,即便遇到任何困難,都不要生氣,應該要這樣做。遇到這些困難實際上能夠清淨業障,當我們生病的時候,可能需要支出費用,要雇用看護或者幫傭,這些支出都可以是布施;做生意遇到虧損則可以償還累世的怨債,所有的虧損皆來自於過去的業債,現在只是以各種緣的形式展現,所以不論如何都不要生瞋心。如果損失錢財,要這樣想:「如今我過去的業債這些都已償還了。」這樣去生歡喜。

在〈佛子行〉當中有這段偈頌:「我以如此愛護人,彼若視我如寇仇。」對我自己而言,當我的親人帶來一些困難或麻煩的時候,這句偈頌有助於我修安忍。

 

【問】吽與愛之間有什麼關聯?以及愛與空性之間有什麼關聯?

【答】正所謂悲心本質為空性,當我們在觀吽的時候,瞋心的感覺就會消失;空性的功德是無所不能,也可以讓冰塊融解。當我們在觀吽的時候,任何念頭都沒有,當下就是如同空性一樣,當身體有各種感受的時候,如果我們觀吽,這些感受會瞬間消失,是能夠做到這樣子的。

 

【問】請講一些有關於上師的加持。

【答】即便對方是一位好上師,我們沒有生起信心和虔敬心的話,也是無用的。

正所謂「信心能夠總集三世諸佛」,如何總集呢?是總集在上師的心、上師的意,不只如此,自己的心和上師的心也是一如的,只因為我們現在暫時無法了解,「自己的心是佛,上師的心也是佛」,這點上師是曉得的。

上師的心是佛,上師的身是僧伽,所以即便有一百位上師,其心意是一同的。當我們生起信心的時候,由於心是連結的,就能夠曉得這個道理,當我們對上師生起虔敬心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流淚,即便是一位好的上師,我們沒有生起信心的話,加持也不會融入自己。

所謂獲得加持,所融入的就是慈愛,所以密勒日巴尊者說:「契合大悲實乃大莊嚴」。因此,不論是怎麼樣的上師都需要具有愛,上師需要契合悲心,弟子需要契合虔敬。虔敬心指的就是認為一切僧眾都是珍貴的,就像我對所有人說的:「所有的弟子都是僧伽,因為每一個人的心都具有如來藏;當我們在唸皈依僧的時候,所有一切有情都是僧。」在我所授的皈依當中,也是這樣跟大家講的:「向如佛一般的有情求授皈依,一切有情皆是僧,因為都具有如來藏。」要這樣想,這麼思惟的話,心就會變得寬坦。

過去吉天頌恭曾經說過:「我乃證悟上師、自心、佛三者為一體之瑜伽。」而事實上也確實是一體,倘若不瞭解自心有如來藏的話,就會感覺是相異,彼此之間是有距離的,應該要能夠決斷「自心就是佛」,因為佛說過:「眾生本為佛,然因客塵遮。」從基上面我們是一樣的,打個比方的話,就像是兩杯水,其中一杯放入茶跟牛奶就會變成奶茶,但是應該要了解這兩杯的本質其實是水。

上師的心不會消亡,自心也是不會消亡,心無有死亡這一點是重點。上師的心是不會死亡的,他會住於虛空當中,就像密勒日巴尊者過去曾經說過的。無論我們何時打開電視,在螢幕上看到上師,這代表上師一直都是在的;不論我們在何處、何時祈請,上師一直都在,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我們都可以這樣看待任何一位具有信心的上師,就像過去祖師曾經說過的:「應知上師為法身,無二虔敬則圓滿」。

內在的上師就是慈愛。大家都有發菩提心,但是當了知菩提心就是我們的上師時,它就是我們要祈請的對象。三世一切諸佛都依存於菩提心,將慈愛看待為上師,這就是最好的。

如果一個人契合了慈愛,在他死後為他修破瓦,也會比較簡單,能不費力地修成;反之,如果沒有慈愛的話,這難度就會有一點高。當破瓦輕易地與慈愛結合之後,原本僵化成冰塊的狀態就會很容易融解,所以一個人具有慈愛的話,為他修破瓦也是比較能容易幫助到他的。

當我們具有慈愛之後,不論何時都在一起,不相分離的。最上的供養是慈愛,如果你能心懷慈愛的話,既能利益到我,也能利益到所有人。

 

【台灣噶千佛學會編輯部】

藏譯中:久美多傑

中文聽打:蔡慧君

總編輯:Karma Sherab

編輯:Saga Dai

定稿日期:202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