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為受刑人講授皈依

尊貴的噶千仁波切講授
英譯中:Damtsik
 
日期:2021年3月15日
地點:美國亞利桑那州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

目              錄

 
  • 外皈依:佛、法、僧三寶
  • 內皈依:智慧、慈悲與善知識
  • 究竟皈依:與佛無別的本淨自心
  • 消除憤怒,正面看待
  • 我執製造業因,智慧帶來悲心
  • 開演於佛,解脫在己
  • 連結聖度母心性,直抵法身大樂
  • 廣發〈佛子行〉,盼悟勝義空性
  • 絕佳時機!獄中修持六度波羅蜜
  • 正念持戒,遮止惡業

 

===========

世間的皈依,注定與業相隨

今天我們心中憶念那些受到最大痛苦的眾生,如此以特別的觀點來領受皈依戒。

佛陀教導真實的庇護處(皈依處)是我們自身的智慧與悲心。你也許會想:「喔,這意味著它是宗教或佛法。」但皈依未必只是一種宗教活動。在凡俗或世間的意義上,我們總是在所有活動中尋求保護,其實一直在保護我們的是自身的智慧與悲心:有智慧才能了知需要做什麼,有悲心才會想要保護與幫助親友。

在今生的凡俗意義上,透過慈愛我們可以得到保護與安樂,即使以娑婆世界的觀點,真正給予人們庇護(皈依)的是智慧與悲心。但由於凡夫俗子以凡俗的方式來感知事物,因此這種庇護(皈依)僅限於今生;他們感知自他二元對立,抱著世俗的想法,所以他們受到的庇護(皈依)也只侷限在今生。

即使是在今生,他們也因業力而無法避免所有痛苦。事物總是跟隨業力,而人們往往毫無選擇或沒有自主權地經歷許多痛苦,不論是誰,高高在上的國王或低賤的乞丐都一樣,面對業力,沒有人能逃離痛苦。無人能避免痛苦,我們必須遵循自己的業;眾生注定會隨著各自的業,這個狀態即是所謂的輪迴。

因此針對皈依,首先我們必須明白,即使是在世俗的意義上,皈依或保護的根源是什麼?在世俗的意義上,真正賜予庇護或皈依的是自己的智慧與悲心。在世俗與證悟的意義上皆有皈依,唯一的差別在於它的廣闊度;清淨的佛陀在覺悟境界中所授予的皈依(庇護),遠勝於在不淨的輪迴中得到的皈依(庇護)。

 

佛法的皈依,仰賴福德與業因果

佛說:「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同樣的,在受皈依前也有一個因。如此一來,我們為正確的因所保護,將佛法的皈依與世間的皈依區分開來。在世俗的意義上,人們試圖彼此保護,或保護自己不去承受已經成熟的業果,而不是從因下手。譬如當某人已經病倒了,他會吃藥,或者在天氣炎熱時開空調,或者在天氣冷時開暖器,這是人們在有資源的情況下會做的事。不幸的是,有些人並沒有資源來開暖器或空調,他們什麼也不能做,他們的處境往往與動物的情況很相似。

是否擁有資源也是仰賴於福德。福德是什麼?福德是慈愛,是我們生生世世帶來的一切安樂的種子。當佛教導皈依時,他是根據因來講授,因此,佛的皈依是以自己的智慧與悲心為基礎,以及對業因果的了解。若明白這點,那從現在開始,在所有的來世,你將生生世世都能保護自己。

你可以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受到保護?等一下你們會拿到的皈依證裡有解釋,一開始是:「皈依佛之精髓智慧。」智慧是什麼?它主要是你自身的智慧,你對業的了解可以保護你自己。為了讓我們明白這點,佛陀教導了修道的各個階段,我們從中學習如何受到保護,但基本上保護你的是自身的智慧。

智慧的自性是什麼?智慧的自性是佛的心。當佛還在世時,佛的相並不能真正保護你。佛以他的智慧開演了你能保護自己的方法,因此,由內而生的智慧是佛的精髓,那就是佛。法的精髓是什麼?所有佛法的精髓是慈愛與悲心。佛說,任何能為他人帶來安樂、消除痛苦的即是法。在這世界上有兩種體系:世俗體系及佛法或靈修體系,在兩者之中,我們透過智慧與悲心得到保護,只不過保護的程度不同。比方說即使是在世俗的意義上,雖然身為人類,但缺乏智慧與悲心的人,其行為如動物一般,例如他們會吸毒等等,由於欠缺智慧與悲心,他們無法體驗身為人的安樂。佛說,你應將自己的智慧視為首要,〈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三十六偈提到:「隨於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藉由觀察自心,可以保護自己。在念頭生起的每一刻,你必須把握安樂的因及捨除痛苦的因,痛苦的因如同心中一朵花的種子,而花的所有特質都已存在於種子裡。無論善惡,業會隨著種下的種子而成熟。

那麼「善」是什麼?任何能為有情眾生帶來利益與安樂的是善。任何為眾生帶來痛苦與傷害的是惡,即苦因。無論造下什麼業,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為什麼?佛陀教授到,我們因感知自他二元對立而造業,可是雖然我們認為有你和我,但我們的心其實是一、是相同的。我們實際上與他人無別,若傷害他人,那就等同於傷害自己,這是沒有分別的。當業成熟,它會投射在你身上,如此你會體驗到安樂或痛苦,這就像看電視節目,你看到影片投射在面前的螢幕上。如此一來,無論你做什麼,都將會體驗到它的後果,它會投射到你身上,這意味著沒有人能保護你免於承受自己成熟的業。沒人能強迫你,你必須保護自己,這是因為所有痛苦的因皆在自心中,就像花的特質存在於種子裡,但由於它只是一顆種子,沒人能看到花的特質。

佛陀教導了心如虛空,它是無二元對立的,而虛空是空性。二元對立的感知就像是憑空創造出各種容器,譬如當你有兩個瓶子,你會認為:「哦,有兩個。」但每一個瓶子裡的空性是完全一樣的,當瓶子破裂時,也就只有空性,因此相信我們都是獨立分離的人,是錯誤的感知;感知「有我,還有他人。」是妄想、迷惑的念頭,我們在虛構自我存在的想法,一旦出現這種想法,自然也會感知他人的存在——從這種自他二元對立的感知,我們進而產生貪與瞋的念頭,接著這些念頭會驅使我們累積業。

有時我們也以慈心累積業,並因此體驗一些安樂。所有痛苦的因都會成熟為痛苦的果,再度重申,傷害他人導致痛苦成熟在我們身上的原因是:我們的心在本基上是一、是相同的。我們怎麼對待他人,就是同樣地在對待自己。假設你慷慨布施,那將來你會富裕,實際情況是當你對別人慷慨,你是在對自己慷慨。許多其他宗教的不同導師也是如此教導的,他們全都會以布施為例,提到善的利益。

我們有許多不同宗教,有時當我們皈依佛法或另一個宗教,人們說只有當你皈依他們的信仰,才能去到他們的天堂或淨土,否則你會下地獄。這種想法是人們虛構的,事實上,是我們自己創造了「淨土」與「地獄」。淨土和地獄都是你的心,它們的種子在你心中,沒有任何人能帶你去地獄或淨土,任何創造樂因的人將體驗安樂。常言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這是佛陀為我們開演的修道。

 

外皈依:佛、法、僧三寶

領受皈依戒的人們往往較關注外皈依,比如說他們會想著已經過世的親人等等。當某人皈依一個特定的傳承,人們說:「哦,他是這個傳承的弟子。」由於從外在的角度來看皈依,可能就會出現玩弄權勢或操縱的情況,導致人們產生疑慮。因此我們不僅要了解外皈依,還要了解內皈依。

外皈依的對象是三世諸佛。諸佛數量等同恆河沙數,雖有無數諸佛,他們的教法皆是一且相同的。諸佛說了什麼?他們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真的是一切諸佛的教法精髓。「諸惡莫作」是什麼意思?所有惡行來自我執及內心的業習氣。「眾善奉行」是什麼意思?善意味著以無私的心來做利益他人的事。佛陀藉由「諸惡莫作」這句話來表示:「盡己所能,以身語意完全捨棄傷害他人。」「眾善奉行」則是盡力以身語意來利益有情眾生,設法幫助他們。「自淨其意」表示身和語的外在活動並非最重要的,因此別只關注這些,最重要的是調伏自心,培養利他心是首要之務,這是究竟的皈依。利他心如同暖熱,而我執如同冰塊。若執取自我,你將失去智慧;若培養利他心,心將放鬆平靜。當你開展四無量心,特別是慈與悲,你將自然投入利他的行動,佛所說的「自淨其意」就是這個意思。

再度重申,外皈依的對象是佛、法、僧三寶。在這世界上的外在層面,有無數的佛經,例如佛陀教言的《甘珠爾》以及釋論《丹珠爾》等等。接著還有僧:我們有無數的僧伽導師,例如遵循個人解脫修道,也就是持守別解脫戒的老師,這是大部分人辨識僧伽的方式,然而,這些全是外在的。我們必須了解內皈依,領會三寶如何存在於我們的內心。

在你的心中,你所皈依的佛是什麼?佛果是你已獲得自由的狀態,你已消除所有二元對立的感知、自他的執取。佛果是智慧圓滿的境界。雖然佛會以人身示現,他的心其實是覺醒的。佛法則是為了消除我執,而唯一的方法是生起慈心與悲心,透過慈心與悲心,你將遠離我執,當你遠離我執,你將見到自心本性。

至於僧,他遵循並了解業力法則,以四無量心為基礎,僧進行利他事業,不傷害他人。即使是在世間的意義上,僧會被稱為是個好人,一個好人具備善妙行持,不墮入區分不同傳統或見解的偏見,他們視所有人和所有事為平等。我們應如此辨別具有善妙行持的人或好人:他對一切皆抱著慈愛心,沒有任何分歧或分離。這是了解外皈依與內皈依的方式。

 

內皈依:智慧、慈悲與善知識

內皈依極為重要,若不了解這點,我們將彼此製造出許多隔閡,譬如說:「這屬於佛教的修道」以及「這種皈依不是佛教的皈依」等等。因此,了解內在的佛極為重要。內在的佛是自身的智慧,究竟而言,它是圓滿的智慧;內在的法是自心的善因,一切皆在自心。一個真正的僧會嚴謹地遵循業力法則,如此一來,從相對的角度來說,他們會無誤地做該做的,並捨棄該捨棄的。

從究竟的角度來說,他們了知自他無別,也就是智慧圓滿;之所以會感知二元對立是因為有不同的身軀,但實際上,我們的心是一且相同的,是連結的。心如虛空,而在虛空中並沒有分歧。這分了悟是佛的法身。總之,當你皈依時,認識到自心的內皈依極為重要。佛的精髓是你自身的智慧。智慧圓滿是什麼?佛所圓滿的是什麼?佛了悟到自他皆無自性。雖然就身體而言,似乎是二元對立的,但心的本基是一且相同的。簡言之,當你領會到內在佛、法、僧的內皈依,你將遠離一切偏見。

佛說當我們最初皈依三寶時,皈依的是外三寶。從這個觀點來看,究竟的皈依處就只是佛;但暫時而言,在修道上的法以及作為我們同伴的僧,同樣是我們的皈依處。大體上皈依是如此引介的。然而我們真正需要了解的是,其實僧代表佛的心。由於輪迴與涅槃皆具有單一的基,因此佛的心與僧的心並沒有分別。所有僧在修道上具有四無量心,因此他們是無私的,佛也是無私並具足四無量心的,僧的心與佛的心沒有分離,因此僧是真實的佛。法則是對治我執的方法。

佛說:「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客塵是我執,把不實際存在的我信以為真。當你了悟心性,你會知道心如虛空,而在虛空中並沒有分離。如前所述:兩個瓶子內的空間是完全一樣的,當瓶子破碎時,就只有空間,在空間之中並沒有二元對立——這是僧,在究竟的層面上,僧具足三寶。

在三寶當中,最珍貴的是僧寶,由於僧具備慈與悲的四無量心,僧的心即是佛心。僧教導我們修道,主要是業因果的運作;僧已自我解脫,因此能向他人開演解脫之道。僧是我們在輪迴與涅槃的賢善同伴,所以僧可以是任何人,也許是一位具有大智慧的弟子,或睿智、能利益他人的靈修導師。透過智慧,我們能尋獲安樂,譬如動物也因具有佛性而擁有智慧。牠們因智慧知道在冬天寒冷時要躲在地底,或知道如何尋找食物,由於有心,牠們具有智慧,而所有眾生皆擁有相同的心。

 

究竟皈依:與佛無別的本淨自心

關於究竟的皈依,怙主吉天頌恭在《正法一意》裡說:「佛事業遍於一切存在的事物(所知法)當中。」這意味著任何人所做的一切,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有心,由於在究竟意義上,他們的心是佛,因此所做的一切皆是佛事業。因此任何有心的眾生至少都擁有佛的某個功德——某個程度的智慧與悲心——根據這些功德的多寡,能體驗不同程度的安樂,所有帶來安樂的活動皆是佛事業,屬於哪個宗教、哪個種族等等並不重要。

每個人擁有相同的心,因此每個人皆具有覺悟的因;每個人自然具有佛果位的功德,而心如同虛空或海洋。若如同海洋,因我執而形成的客塵會使心凍結成冰塊,冰塊與水基本上沒有差別,但前者是凍結的,而後者不是。所以當你領受皈依戒,思惟傳授戒律者代表了僧,他的確是最珍貴的;實際上,你的心與僧無別,領受皈依者的心與傳授皈依者的心是無分別的,而你的心在自然的狀態中已是圓滿的。

實際上,心並沒有需要去除的過失或染污,也沒有需要獲得的功德。在其自然的狀態中,沒有遮障,心本來如是圓滿。我們可以從導師的講授來如此了知。主要是必須了解業,若了解業,你將能接受現在經歷的任何痛苦;你也會認清安樂的因,也就是慈心與悲心。你將無誤地了知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如此了知,你將為所有來世創造安樂的因。

投生人天善趣的因是諸如布施、持戒與安忍的修持,在相對的意義上,這些修持是僧傳授給你的;在究竟的觀點,也是僧為你揭示心的自性,以及「我」並不存在。因此你應認識到僧就是真實的佛。教法是法,廣泛的三藏教法全包含在僧的指導中,基本上即是業因果的指導。

 

了解業因果,監獄如淨土

萬法皆從因而生,我們常祈願:「願諸有情具足樂及樂因。」樂的因是慈愛;我們說:「願諸有情遠離苦及苦因。」僧教導了我們所有痛苦的因來自我執,當你認識到這點,你將發現僧是最珍貴的,他們給了我受到保護的方法。因此,究竟而言,你將了知為你傳授皈依的僧、領受皈依的你,以及一切眾生皆具有單一本基的心,只不過眾生暫時因自他二元對立的感知而累積不同的業,所以經歷許多痛苦。

我們經歷什麼樣的痛苦?我本身曾入獄(勞改營)二十年。在那之前,我是個高高在上的喇嘛。有些人會想:「喔,他在牢裡肯定吃了很多苦。他坐在高高的法座上時,肯定很快樂。」但其實坐在高高的法座上會帶來許多痛苦,而監獄生活也可以很愉快。我在牢裡時認識到這是我過去世累積的業,有道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所以雖然我在牢裡,心想:「現在我在淨化惡業與業障,我在償還業債。將來我要謹慎跟隨業力法則,做個好人。」身處獄中是個讓我學習業力的大好機會,並認識到我能創造自己的安樂,也能創造自己的痛苦,一切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我的自由,由我掌控,因此服刑期間也可以是愉快的時光——我是如此體驗監獄生活的。雖然許多在監獄裡的人經歷難以抵擋的痛苦,許多人甚至自殺,了解業的人知道那是他們自己的業。對了解業的人來說,在獄中幾乎像是在淨土ㄧ般,在獄中,你不需處理日常生活的所有困擾,不需為了填飽肚子而去打工,反而還會有飯吃,你可以晝夜打坐,唸誦瑪尼等等。如此思惟,我在獄中並沒有受苦。

有時候人們沒犯錯卻入獄,他們被誣告,往往感到很氣憤,並覺得:「我為什麼坐牢?我又沒做錯事。」這也是業果成熟。其他人則是因犯法而入獄,他們真的傷害到他人,也許他們殺了人、偷了東西或性侵犯他人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被監禁是這種業的直接結果。並非每一個人的情況都是相同的,因此你應自我檢視,在內心認清自己入獄的原因。請思惟:「我之所以在這裡,是因為今生或過去世曾犯下錯誤。」如果造下了偷盜或殺人等等的業,當這個業將來成熟時,將會增加百倍。現在的任何經歷是過去你曾對他人做過的事,因此,輪迴是個不斷轉動的輪子,我們送出去的將會回到自己身上。

 

消除憤怒,正面看待

一個國家必須有法律。法律能保護國民,確保他們的福祉與安全,這是國家的責任。若人民不遵守國家法律,做出傷害他人的事,他們會受到政府的懲罰,以阻止將來再次發生。試想:沒有法律的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好好想想:是件好事還是壞事?若沒有法律,人們會為所欲為,許多愚蠢的人會到處殺人、偷盜、性侵他人等等。的確,沒有法律意味著缺乏治安,沒有人能體驗到安樂。人們常投訴警察,但若沒有警察,那會是什麼樣的局面?你連踏出家門都不行。沒有警察則沒有治安,所以我們真的必須明智地想想:「我們到底需不需要警察或國家法律?」當然是需要的。現在我說的是在監獄裡的親身經驗,但不僅僅是我,這是對事物的普遍思惟。對任何有類似經歷的人來說,這真的是個教導。從我的觀點來說,「監獄其實是個很正面的地方」,若如此看待,那首先消失的是你對它的憤怒。

雖然監獄裡有許多痛苦,但是有許多不在監獄裡的人們也在承受極大的痛苦。痛苦是相同的。一些沒坐牢的人也會自殺,我在獄中時,有許多受刑人自殺,但也有一些受刑人時時刻刻都很開心。為什麼?我們住在同樣的地方、吃同樣的食物、遵守同樣的規範,但為什麼會有此差別?差別在於我們對事物的看法。如果以智慧去思惟,我能了解到自己之所以處在這種情況是因為曾犯下過錯。

佛陀教導了四條根本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或毀謗他人。也許你是犯法或是其他情況,但坐牢是業果成熟。佛陀提出的一些規範也出現在國家法律中,例如不允許殺人、偷盜或性侵他人等等。果報會從所有行為成熟,即使是過去世犯的罪行,也會在今生成熟。關鍵在於了解前後世。有些人相信前後世,有些則不信。

相不相信前後世並沒多大的差別,不管我們相信什麼,業還是會展開。若造了一個因,百分百肯定會經歷與其相對應的果,這是相對的,究竟而言,我們經歷業果是因為我們心的本基是一,心就只有一個。因此你必須明白你對他人做的任何事,其實是在對自己做,比方說如果偷盜,那就像是在偷自己的東西。

有些人很慷慨,我們說他們累積了許多福德;有些人經商成功,他們做許多能為眾生帶來利益與安樂的事;能做任何為眾生帶來利益的事,我們稱之為福德。即使不相信業,業與福德並不會消失。我們可以看到四處都有福德在發生,譬如在世間的意義上,科學家創造了飛機與汽車。這些東西為人們帶來了多少快樂與舒適?他們已把這個世界變成了淨土,若真的領會這點,你將發現創造福德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可以時時刻刻累積福德。若創造許多福德,那麼成果將回到你身上。

了解業的人知道我經歷的磨難是我的業,它就像動手術,而監獄就像醫院。認識到業,將來你會更謹慎並思惟:「將來我要捨除痛苦的因,若不阻止惡行,我將再度吃苦。」了解業的第一個利益是你將能接受現在經歷的痛苦。你將了知這是你的業,並思惟:「我藉由受苦來淨化惡業。」當然通常這是極為困難的,例如你與家人分離,但沒有一件事不具有前世的因。若與親人分離,這是沒有互相遵守誓言的業果,也許你沒有遵守婚姻的誓言,對彼此不忠,諸如此類,這導致分離與寂寞。隨時都得知道,任何你經歷的事,其因在自心中。

佛說:「自淨其意。」因此,請看看自心,往內觀照,想想內心有哪些因導致這種痛苦,要認識到你經歷的任何痛苦能淨化你的惡業。了知這點,你將能接受任何狀況。也許你甚至不會再經歷什麼痛苦。有時雖然我們經歷身體的痛苦,若把它視為正面的事,心裡則不會感到痛苦。

 

我執製造業因,智慧帶來悲心

對一些人來說,由於強烈的我執而難以對他人培養慈心與悲心,這也關乎自己無法對自己感到慈愛。有時人們甚至會說:「我不愛自己。」由於缺乏愛,他們吃盡苦頭,但你受苦時,應認識到內心的苦因。所有業果源自因,例如瞋心或嫉妒等等,缺乏這分理解則稱為癡。當你具備智慧,你將認識到即使在今生,你所體驗到的所有福祉皆來自福德之因,也就是以慈心和悲心為出發的行為;你也發現自己經歷的所有痛苦來自瞋恨、嫉妒、貪欲、慳吝等煩惱。如果你有某個程度的慧觀,你將認識到內心煩惱的過失,那麼你可能連監獄也能看成是正面的,因為你發現「這一切皆是我的煩惱造成的」。

譬如在佛教中,我們提到遮止十種惡業,每一個惡業皆受到煩惱的驅使,例如瞋恨、嫉妒、傲慢、慳吝、貪欲等等,因此佛陀教導了四根本戒。重點是所有的這些行為源自執取自我,你認為有「我」,而「我」累積業,業也對「我」成熟,是「我」經歷痛苦,如果了解這點,你將明白心的運作,你將領會到那不是任何人對你做的事。比方說並不是國家造成你受苦,而是你自己的瞋心,瞋心使心固化成為冰塊。若以智慧去分析,你會發現國家其實並沒有對你做了什麼,而是你自己的業,它的製造者是你的心,你的煩惱。

如果了知這點,你將能接受困苦,把它視為惡業的淨化,你將發現造成這種局面的煩惱,而它們仍然在你心中,因此,你會修心以淨化這些煩惱。首先透過了知所有痛苦是自我與煩惱造成的,如此來消除我執。以瞋心為例,你生氣了,但若沒發現到,若責怪他人,你會愈來愈氣,並心想:「哦,他們這麼對我,太不應該了。」若愈來愈氣,只會製造更多的痛苦,最終,你可能甚至會自殺。我在獄中時,有許多人自殺,主要是因為他們並不了解業,要認識到這點,要看到實際的皈依處是你的智慧,而智慧帶來悲心。

 

認出煩惱,轉化感知

你的痛苦是你過去世所做的結果,現在若繼續以煩惱累積惡業,將來你會再次經歷相似的痛苦。即使過了今生,心還是會持續下去。心是無法打斷的續流,心永遠存在,它就像電或光能,一直存在;心如同能量般轉化,它轉化成另一個輪迴的投生或轉化成佛,如同能量,心不會就這麼消失。

心不會消散,它一直存在,如同光能,它純粹化現成不同的相。它會轉化,但它一直存在,周遍五大種,這是佛性。它是如虛空般的心性或法身,它會靠各種緣以不同的方式化現。比方說若以我執作為緣,這種受影響的心將製造輪迴的業;若心遇上慈心與悲心的緣,它將製造投生善趣以及究竟證悟的業,這一切皆由智慧之心所了悟,它了知因。

〈佛子行三十七頌〉提到:「諸苦由貪自樂起,佛從利他心所生。」利他心是所謂的珍寶菩提心、覺醒之心。覺醒意味著消除一切我執。我執的心像冰塊般融化,菩提心的藏音是「蔣秋森」(jang chub sem),「蔣」意指淨化我執之心,「秋」意指培養利他心。最終你將了悟心如虛空,自他無別,譬如我們有一百個不同的手機,但它們全由同樣的電啟動。這是以究竟的觀點來看待的方式。

其實你也可以透過痛苦的體驗來認識到究竟、真實的皈依處是自己的智慧,而智慧圓滿是了悟心無二元對立;只不過我們在輪迴與涅槃中遭遇的各種緣,讓它看似二元對立。吉天頌恭在《正法一意》裡說:「因果乃是剎那心思的體現。」我們看起來有不同的形狀和形體,例如人與動物,但我們的心是一且相同的。然而由於業,我們經歷各種程度的安樂與痛苦。像蠍子或毒蛇之類的動物是瞋心的自然顯現,牠們是瞋心的化現;其他小動物則日夜奔波,總是餓著肚子找食物,這是來自貪或慳吝的業。在獄中的時間,給了我們一個大好機會來認識這些細微的遮障與煩惱,造成這種悲哀的處境,現在就在自心把它們認出來。身在獄中,也可以好好學習、閱讀及研究相關的內容。

 

開演於佛,解脫在己

如前所述,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皆是佛的智慧心之所行。智慧能見到一切自他的感知、所有煩惱、相信真實執著和執著念頭為實,這些皆無自性。智慧了知我們的心性是一且相同的,此心超越生死,它如同虛空,一直會像虛空般存在。在〈佛子行三十七頌〉裡,第二十二偈解釋了勝義諦:「諸所顯現為自心。」顯相、你的感知,皆是自心。佛是你的皈依處,其意義在於你現在知道如何修持了;由於有心,因此任何人都可以修持。

當你內在具備皈依,有道是:「所到之處皆淨土,所見眾生皆本尊。」你會有這種覺知,這是究竟的佛教皈依。其實不僅僅是佛教的皈依,每個人都有心,所以每個人的內在其實都有這份皈依,只不過一些人知道,一些人不知道,這要看他是否有被引介。

我們都具有能成為自己皈依處的潛能,我們必須成為自己的皈依處,佛說:「我只能為你開演解脫之道,但解脫與否仰賴於你。」三寶或佛不會來牽著你的手,把你帶向解脫;他們只能告訴你方法,至於是否修持及無誤地遵循業,取決於你。這是在內在層面具備皈依的究竟結果。

 

連結聖度母心性,直抵法身大樂

另外,在你的皈依證上有度母的法照。度母與心性相關聯,我到處分發的〈度母七救怙文〉小冊裡也有解釋到。度母有內、外與密的面向:度母的外面向是她的身相,當我們看著某人的外貌,其身軀,我們稱之為 外在層面;內在面向是當你往內觀照內在的心性;密的面向是見到心的究竟自性,即心是輪迴與涅槃的本基,在心中,輪迴與涅槃無別。

祈請文提到:「母在那無生法界中,尊天女度母所安住,賜有情眾生安樂母,祈於諸恐怖救怙我。」這揭示了度母的究竟與祕密自性——她的法身自性。度母的法身是般若佛母(智慧圓滿),報身是金剛亥母,而化身是度母。度母也在人間和所有世界中以各種方式示現。度母被稱為是一切有情眾生之母,任何了悟心性者將在心性中尋獲這位母親,度母就在那兒,這是你能從〈度母七救怙文〉裡學習到的。

當你了悟心性,你見到如虛空般的自性、無二元對立的自性,那就是法身。密勒日巴尊者說這是究竟的佛教見地:「了悟心如虛空,即了悟法身。」雖然我們說這是佛教的見地,它其實超越佛教與非佛教。任何了悟心性者是真實的佛,所以我們從來也沒有離開過佛。

了悟心性的方法是佛法。暫時來說,心在如同冰塊般的我執中固化。我們像在海洋上漂浮的冰塊,而佛法是融化冰塊的方法,協助我們如此成辦的是僧。僧示現為為導師,例如以人身示現,或在六道中的任何一處以各種身相示現,利益該處的眾生,他們是慈心與悲心的化現,無論做什麼事都能自然利益他人,透過他們的教導,我們學習到心無自他之分。

這是僧所了悟的,僧對那些不了解這點、執取自我的眾生說:「培養慈心與悲心,培養菩提心,好好了解業。」等等,僧已了悟二諦,已見到如虛空般的心,此心自他無別,因此他們來利益那些未了悟者。僧向他們解說自他如何不存在,也教導他們業。僧對眾生解釋他們以我執之心製造了輪迴,而唯一能擺脫輪迴的方法是培養慈心與悲心,然後再修持大手印等等,因此僧的心真的就是佛。

佛的心已消除所有我執,當我執消失了,心能安住如虛空,那就是法身。法身超越所有單一與多樣性的概念,這是我們從僧領受到的究竟教導。總之,我們了悟心性無二,以及心是輪迴與涅槃的基,當你如此了悟,即所謂的了悟見地,我們說這是已了悟大手印或見到勝義諦的人。我們取了大手印、大圓滿、中觀等等的名字,但它們全都沒有分別。那它們的精髓是什麼?也就是了悟輪迴與涅槃具有單一的基。我們從〈度母七救怙文〉的這一偈學習到:「自即是法身卻不知,心被煩惱力所驅使,於漂泊輪迴如母眾,祈佛母天女您救怙。」這是究竟的自性,而在還未了悟自心本性為法身之前,我們將繼續遵循業因果法則。

我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的小冊裡加了觀音的法照,因為觀音是大悲心的體現,他的心已了悟空性,即心如虛空的自性。虛空周遍之處,即空性周遍;空性周遍之處,即大悲周遍,因此觀音是偉大周遍悲心的體現。空性與悲心的結合是觀音與度母,因此這些小冊裡印有觀音與度母的法照。

任何了悟心性為空者,即了悟自他不存在,而痛苦的所有種子皆在自心,只要還沒了悟這點,將會一直經歷痛苦。那些已了悟心性者對於還未了悟無有自他的眾生,感到極大的悲憫心,總之,所有本尊從空性與大悲之中現起,以利益有情眾生。法身是周遍的空性;為了調伏那些具有清淨業的眾生,報身顯現為如彩虹般的相,這些相不帶有任何實質,他們是光體,以無數的方式化現,以此方式創造許多淨土以饒益眾生;化身則出現在有情眾生的不淨界,例如人道,他們在這裡示現為靈修導師,但其實任何利益眾生的人,男性都是觀音化身,女性則是度母化身。度母與觀音是周遍的,他們來調伏眾生,協助他們了悟真實本性——需要調伏的有情眾生全都具有同樣的本性。

由於他們的自性是空性,他們全都至少有一些對空性的理解,但在大部分時候,眾生被我執所遮蔽。你認出真實本性的那一刻,即見到了自身的佛性。融化冰塊的方法是各種佛法修持,以及我們從僧伽處領受的教法。冰塊融解時,它與海洋的水合而為一,皈依戒是融解冰塊的方法,並了悟自他無別,但真正融化冰塊的是慈心與悲心。

由於受了皈依戒及應用這些方法,你將能見到輪迴痛苦的幻化本性,你將能看到如同〈佛子行三十七頌〉裡提到的勝義諦:「諸所顯現為自心。」當你了悟這點,你將抵達遠離痛苦的大樂,那是正覺菩提的樂。為了達到此境界,我們皈依,這是皈依的究竟、真實意義。

此外,你為了得到人天善趣的暫時安樂而皈依。你逐漸淨化我執、執自他為實有的感知,並認識到我們全都擁有同樣的心,此心如同虛空,而虛空恆時存在,本性亦明亦空。其實心是光芒四射的,清淨的覺性一直存在,當你證悟及見到心性時,仍然會感知到輪迴與涅槃的各種顯相,不過是以清明及遍知的心去了知的。它(證悟之心)是一種空朗、生動的存在,了知自他無有自性。你應如此領會心性,它是明與空。任何如此了知者即稱為佛,這分了悟稱為佛果,以此方式,內在的心是你皈依的究竟源頭。

在皈依證上,以究竟皈依而言提到:「若生情器淨觀,密咒戒圓滿。」當你把一切視為清淨時,當你真的領會金剛乘的見地,所有顯相與所有眾生皆被視為本然清淨,只不過暫時如同冰塊。究竟而言,並沒有真正存在的輪迴。皈依證的內容極為深奧。

 

廣發〈佛子行〉,盼悟勝義空性

我的任務是把〈佛子行三十七頌〉分發給世界上所有國家的每一個人。無論去到哪兒,我一定把〈佛子行三十七頌〉分給每個人。我已去過三十多個國家,在我到訪任何一個國家之前,我總會堅持當地的人們將〈佛子行三十七頌〉翻譯成他們自己的語言,若他們這麼做,我就會去。這本小冊對我格外重要,它曾保護我,為我的性命帶來了最大的利益。它怎麼幫到我?雖然佛陀的教法博大精深,但佛陀真正教了些什麼?佛在《月燈三昧經〉裡說:「三千世界中,我時說諸經,義一種種味,彼悉不可說;所有十方佛,顯說無量法,諦思一句,便則一切解;一切法無我,若人學此義,彼時習一句,悟佛法不難。」因此雖然有許多字句,但涵義只有一個,也就是勝義諦。

任何了悟勝義諦者即證菩提,教法是培養二重菩提心的方法,這是為了要了悟勝義諦。所有你需要知道的都在〈佛子行三十七頌〉裡,這也是為什麼我堅持無論到哪兒都要分發。我要把它送給每一個人,送給所有朋友,因為〈佛子行三十七頌〉就像我的心;其實它更勝於我的心,因此我要把它獻給世界各地親愛的朋友,佛所說的無不包含在〈佛子行三十七頌〉裡,皈依戒的意義也在〈佛子行三十七頌〉裡,同時也包括了勝義諦。

但就勝義諦而言,還有〈度母七救怙文〉綠色小冊,它與心的究竟本性有更大的關連,以及度母如何是你的自心,她如何是你自身的智慧。當智慧生起,那是度母的智慧;當悲心生起,那是度母的悲心;當你的行持善妙,那是度母的行持善妙。這本小冊解釋了度母如何一直也必須時時刻刻與你的身語意同在。

 

絕佳時機!獄中修持六度波羅蜜

你在獄中的時間能成為如布施、持戒與安忍等六波羅蜜多的圓滿修持。以持戒為例,你在獄中遵守所有條規:你克制負面、具傷害性的行為,並進行正面的行為;你設法利益他人,不傷害他人,所有這類活動是持戒波羅蜜多。

若抱著良好動機,心想:「為了有情眾生,我要迴向這一切福德。」這分福德即成為布施,例如法布施。

由於你耐心地忍受獄中的各種困難,因此也修了安忍,你思惟:「我在牢裡淨化惡業,這是為了有情眾生。」這種忍耐是安忍的修持。

至於精進,當你在做這些善的活動時,無論做什麼你都保持正念,讓心遠離散亂,你將不受煩惱的控制。〈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三十六偈提到:「隨於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所以要隨時保持正念!保持正念是精進圓滿。這是如何在獄中修布施、持戒、安忍與精進的方法。

關於禪定,其實在獄中是禪修的絕佳機會。首先,你在所有活動中都保持正念,同時也有時間學習佛法、閱讀、禪坐等等。若如此看待,你將發現:「其實這是個大好機會,以前我總是被各種活動分散心思。我從來都沒有時間去修,但現在我被關在這裡,還有這麼多時間來修。其實監獄是不錯的,它是有益的。我也要用我的時間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我付出的任何勞力都是為了利益國家。」如果你認為監獄是件好事,那痛苦的經驗將會消失。

最後,第六個波羅蜜多是智慧,即了知的覺性。其實智慧完整包含了所有六波羅蜜多,例如你以智慧了知監獄是正面的。我入獄二十年就是以這種方式去看待,這也是為什麼我完全不覺得它是一個痛苦的經歷。其實我一直都很開心,正面的心消除了獄中的所有痛苦,監獄生涯讓我在這方面有許多個人經驗,因此我真的想為其他受刑人傳授皈依戒。

 

領受皈依戒

現在請跟隨唸誦皈依戒:

祈請上師垂念我,從今乃至證菩提,我(自己的名字),

皈依佛之精髓智慧,皈依法之精髓慈悲,皈依友之精髓善知識。

從今乃至證菩提,祈請上師攝受我,

成為持守三寶皈依戒,及守護諸戒之居士。

 

接著仁波切說:「塔銀諾」,意即「此乃方便」。

作為回應,我們說:「雷梭」,意即「善妙」。

 

皈依是對業的引介。現在你有能力保護自己了,而方法就是皈依。

結行願文

願於此生一切未來生,殊勝三寶恆常不分離。

為法之故捨命亦不惜,勇猛恆心廣作利他行。

殊勝菩提心妙寶,未生起者願生起,已生起者亦不退,祈願輾轉更增上。

生生世世一切時,無比直貢仁欽之,殊勝法教不分離,吉祥上師祈攝受。

祈願生生不離善知識,恆常受用殊勝之妙法,

圓滿一切地道之功德,祈願速證金剛持果位。

祈願今生以及所有生,種姓尊貴聰慧無傲心,

悲心廣大謙卑敬上師,誠守上師三昧之誓言。

始自普賢如來金剛持,乃至具恩根本上師尊,

為利眾生所發一切願,迅速無礙圓滿皆成就。

 

正念持戒,遮止惡業

你可以在領受皈依戒的時候,同時領受其他戒。有些人也許想額外受戒,所以你可以憶念任何你想受的戒,比方說四根本戒的其中一條、兩條或更多的戒,或者是遮止十惡業的戒等等。你可以領受任何你想領受的戒,理想上,若能守戒直到壽終,那就盡餘生來守戒;否則可以守戒一年、一個月或甚至是一天二十四小時,譬如我們在受近住戒或八關齋戒時就是這麼做。

受戒極為有利,因為當你將來繼續持守最初受的戒,並領受其他戒律時,其利益將會增長。最重要的是不傷害他人,保持正念並思惟:「我絕對不以身語意去做任何傷害他人的事。甚至不對他人惡語。」若如此承諾,你的正念將有所改善,而守戒也成為持戒波羅蜜多,即遮止惡業的紀律,以這種遮止性的正念思惟:「這不行,那不行,我應這麼做,不該那麼做。」例如我不應對他人生氣。

摧毀菩提心的魔是瞋心,它是一切過失的根源。瞋心源自我執,慈愛則是一切善妙功德的來源,要了知:「我一定要守住慈愛,它是一切善妙功德的來源。」先開始對親近的人、父母、孩子、伴侶等等培養慈心,再逐漸擴展直到它涵蓋一切有情眾生,直到你以四無量心周遍他們。這是關鍵。

當你對他人培養慈心,要記住他們的恩惠,並生起要報答那分恩惠的心願,即使是最小的恩惠也要記住,例如某人送你一份小禮物,一再地記住這件事。在那一刻,慈愛的感受生起,如果加以串習,你的慈愛將成為廣大的慈愛,你自然會成為一個仁慈的人,甚至會對東西感到慈愛,你將愛一切事物,一直到這分慈愛生起時,最重要的修持是培養慈愛。

當瞋心生起,要沉得住氣,若做得到,每天唸誦一遍〈佛子行三十七頌〉與〈度母七救怙文〉會很好。這篇願文非常重要,它能協助你認識到度母就在自心——度母是你已皈依的佛之精髓,度母是內在的佛,是你的自心。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藏譯英:Ina Bieler

英文編輯:Ilana Cohen

【台灣噶千佛學會編輯部】

英譯中:Damtsik

中譯審校:Claudia Huang

總編輯:Karma Sherab

編輯:Saga Dai

定稿日期:202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