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台灣噶千佛學會Garchen Dharma Institute

中文 | English | བོད་ཡིག | 網站地圖


2023 普巴金剛竹千法會開示

尊貴的噶千仁波切 講授
藏譯中:久美多傑
 
日期:2023年9月23-28日
地點:美國亞利桑那州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24年2月5日定稿
 
===========

目錄

===========
 

前言

首先向蒞臨此處的金剛師兄弟、法友以及全世界透過線上參與的法友們問候吉祥如意!

我們一直都是在一起的,從未分離。在物理上,我們認為彼此相隔遙遠,但在心的層面上,我們是聚在一起的。那麼是如何聚在一起的呢?作為佛教徒,我們都有一個共通的發心,這個發心就是「願一切如母有情都能夠具足安樂、遠離痛苦」,因為這樣的發心使我們的心在一起,所以實際上我們是在一起的,因為我們的心在一起。

「密咒」這個詞的「密」字,可以理解為「極隱密的自心」,也就是覺性智慧的普巴。我們並不曉得自心就是佛,對於不了解自心即是佛而身處於世界各地的大家,當您在觀想「吽」的時候,內心當中就沒有了我執,所以當大家都在觀想「吽」的同時,就彷彿我們都身處在同一個壇城。今天將開始普巴金剛的竹千法會。吉祥如意!


所有成就法,皆含納於一尊一咒

有關於普巴講解的書已經出版,有許多人購買,裡面有詳細的介紹、導引法門的實修,我過去也講過很多了,[1]所以這邊就不講太多,而是針對關鍵的部分回顧、提醒。複習之前已經講述,但是有時可能會忘記,讓我們再回想起這些內容,相當重要的部分就需要重複報告。其中一個就是「繫命四釘」。

密咒乘當中有許多的本尊,不論是新密或舊密,都有許多本尊的成就法,我們要掌握的是這些要點,應該要融會貫通。不論在世間上有多少本尊的成就法、有多少句咒語,都應該要懂得將這些都容納於一尊本尊、包含在一句咒語當中修持。

 

一切痛苦的根源:執為實有

我們應該留意的重點是什麼呢?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清淨自心」,佛陀說:「眾生本為佛,然為客塵遮。」凡夫眾生皆因為剎那片刻的客塵所遮蓋,否則一切眾生的心即是佛。

那麼什麼是暫時的?當我們一有意識的時候,所浮現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我」,假如我們從睡夢當中醒過來的時候,所想起來的第一個念頭就是這個所謂的「我」,當我們反覆地去累積「我」的這個執著,就形成了世間輪迴,心變得像是冰塊一樣。不論是哪一個補特伽羅(編註:眾生),在六道眾生當中,但凡是具有心,就會具有「我」的這個概念,會認為外在器世間跟內在情世間是真實存在的,由這些種種念頭形成了情器世間。而這有什麼壞處?有什麼過患呢?假設我們真實地創造了一個身體,從這個身體就會感受到生病、痛苦、冷熱,或是飢渴、貧窮,倘若過去累積了一些福報,就能夠投生在人道或天道,不然的話就會投生到餓鬼道或是旁生道,當這樣的身體形成之後,就會感受到痛苦。

痛苦的感受來自於身體,當我們認為這個身體是實存的、真實的,有其真實性,如此就會帶來痛苦。對其「執著實有」是痛苦的根源,了解這一點之後,我們就去觀察它是實存還是非實存的。佛陀就說了,這些都是非實存的,是有為法、是無常的。比方這個星球,我們認為它很巨大,它是實存的,類似這樣的星球還有許多顆,但是這些星球都是和合的,是由多個物件所組合的,終有一天是要瓦解的。在不知不覺中,瞬息萬變地就會瓦解,是和合的有為法,是短暫的,就像是水的泡沫一樣,最終都會崩解、不復存在。外器世間跟內情世間最終都會這樣崩解的,都是有為法,非常態的,所以佛說了「諸行無常」這一句話。

生圓次第,觀修空性

雖然外器世間跟內情世間是和合的有為法,是非常態、無常的,但是我們難以測知,因為我們的專注力集中在死亡之後又復生的生死的循環當中,所以我們看待事物為實存、實有的,這個念頭想法沒有辦法被瓦解、被消除,無法認出這是有為法,而佛陀為了將這些是有為法、是和合法這樣的觀念深植我們的內心,而指引開顯了密咒乘當中的本尊觀想、持咒、生起本尊的無量宮等等成就法的修持。

比方說我們從早上一開始修的法門是生起次第,最終在收攝次第的時候要將一切看待為本不存在。不論我們修多少的生起次第,主要的重點就是消除我們對世間實有的這種執著,其所要達到的結果或目的則是圓滿次第。

總而言之,要消除的是內心對於一切實有的執著,對於相的執著,這是需要排除的對象,如果沒有辦法消除這個執著,便永遠也無法消除痛苦;為了消除這樣的習氣,佛陀對我們講解、教授生起次第。

發心利他,對治我執

外在器世間的一切皆來自於心,心認為這些都是實有的。一開始先有「我」的概念,從「我」的概念再延伸出對立的「他」,而我執的對治就是「願一切眾生都具足安樂」的發心,這是我們要尋求救怙的。

這些道理又是誰得知的呢?答案是佛所得知的。因為佛是了知這些道理的人,所以佛是我們皈依的對象,佛所宣說的法也是我們皈依的對象,法說明了一切都是空性的,學習這些道理而領悟的就是僧伽。透過佛的語了解到一切眾生都能夠從痛苦當中解脫,由此而宣講了生起次第。

首先,我們需要尋求救怙,也就是皈依,皈依的對象就是佛法僧三寶,而皈依的究竟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我執,消除「我」的概念,因此學習並串習發菩提心。發心是主要的重點。

串習淨觀,五大種即五方佛

灌頂當中有個環節是以水晶當作灌頂物,之所以用水晶,是因為我們的心就像水晶一樣,將水晶暴露在陽光底下,會投射出五種顏色的光芒,而我們的心有五毒,心還未成熟時就變成了六種煩惱,[2]就像是暫時性的冰塊。

心若是成熟的話,則會轉為五種本智,這是心的自然展現,就像是花朵綻放開來一樣;如果還未成熟,呈現的就是六種煩惱,就像是壞掉的種子。五毒未成熟前是六種煩惱,而成熟之後就是五種本智,成熟與否的差別就在我執的有無,為了了解這一點,所以我們培養串習淨觀。首先外在的五大種所對應的是我們內心所產生的五毒,由五毒本身的光產生了五大種,形成了世間。了解這點的話就會曉得,我們執著為實有的世間其實是空性的,就像是雲朵一樣。

在修生起次第時,密咒乘當中認為五大種是五空行母,如果了解的話,在看待世間的土石大種的時候,就不會將其看待成非生物、是固體,而是會將其看待為本尊;這樣看待時,我們的心會變得輕盈,不會那麼沉重,最後這五位本尊都會轉變為空性。先將不清淨的看待為清淨,最後將清淨的轉化為空性,這就是密咒乘生起次第的效果。

當我們談到內心五毒本身的光產生了五大種,我們自己的身體本身就具足了這五大種:骨頭和肉是地大種,血是水大種,體溫是火大種,氣息是風大種,心是空大種。身體完全包含了五大種,當我們能夠成功地將這一切身體的元素看待為本尊之後,就不會執著外在的本尊有或無,將會曉得這一切都是非實存、不究竟的。這就像祖師所說:「應知顯有為天身,密咒生次則圓滿」,從「基」看外器世間跟內情世間,它本來就是本尊,當我們能夠這樣思惟,如此一來會看待自己色身為是五大種的聚集,而五大種是本尊,所以我們的身體也是本尊,應該要了解這些。

結合慈愛,自觀為本尊

本尊是好的,而魔鬼是不好的,造成生病、痛苦、辛苦的是魔鬼。那麼本尊和魔鬼之間的差別在哪裡?我們有必要了解,本尊具有的是菩提心,沒有我執,由慈愛而形成了本尊;相反地,我執形成了魔鬼,生成了貪、瞋、嫉妒等煩惱。

倘若證悟自心的本性大手印,則一切都會變成本尊,所有冰塊都會融化;若不了解心的自性大手印的話,就會有自我的概念,我是我、他是他,執著為我衍生了魔鬼。因為不成熟就像是冰塊,冰塊就是魔鬼,而水就是本尊,要這樣理解;大海是本尊,冰塊是魔鬼,兩者的基礎本質是一樣的。了解兩者本質上是一樣的話,那我們應該要如何成為本尊呢?成為本尊的方法就是慈愛,我們需要慈愛。

明白這一點之後我們會知道,所謂的「我」並非這個軀殼,而是由五大種所組成,倘若我們有想要利他的菩提心,我執會消失,這就是我執的對治。當我們內心有利他心的時候就沒有我執,有我執的時候就沒有利他心。當我們觀想自己是金剛童子的時候,我執就不存在了,這時心已經轉變為「吽」字,我執就不存在。

要如何容易地修生起次第呢?如果我們時常生起吽字的話,也就沒有我執。以往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以「我」為出發點,都是有著我、我、我的概念,而現在我們取而代之的是吽字,這就是生起次第的心要。如果要依止這些的話,要怎麼做呢?我們應當了解「本尊」就是與慈愛相結合的心,當我們的心與慈愛結合,我們自己就是本尊,如此不間斷地保任慈愛,並且觀修咒輪。

 

觀修咒輪,清淨自心

觀修咒輪是洗滌心的方法,關於此,最主要的原則在於如果我們能夠理解無量宮等生起次第,也就可以了。但是真正修生起次第的話,如同儀軌所說的「勇識一吋捻普巴」,觀想一尊小小的,大概一個指節大小,接著觀想在他的心間有一支如青稞般大小的金色金剛杵,中央有如芥子般大小,在這裡有班雜 給哩 給拉雅 九個咒字圍繞著一個「吽」字,這些字極為細小,至少要達到這樣的程度,要努力地生起這樣的觀想,心會隨之越來越清淨,我們的心越清淨,就能夠觀想得越清晰,這是蓮花生大士說的。

這是有一些難度的,去觀想一個如青稞般大小的黃金金剛杵,其中央如芥子般大小,在中央再觀「吽」字,這樣努力地去修持生起次第,就能夠使心清淨。

心的本質是佛,但是暫時受到遮障染汙,而什麼是遮蔽它的蓋障呢?就是我們懷疑:是這樣嗎?或者不是這樣?是如此還是非如此?為了清淨這樣的蓋障,所以我們修發菩提心,請大家觀修慈無量心,觀修「吽」字,以這樣的觀想來清除相的習氣。當我執可以清除的話,自他的二元對立、對於外在的器世間和內情世間為實有的這些執著都能夠消除。所以在觀想咒輪的時候,努力盡量地生起一吋大小的智慧勇識,在其心間有青稞般大小的黃金金剛杵,其中央如芥子般大小,試試看能否觀想得起來。

在修持的過程當中是能夠慢慢逐漸生起的,當然是可以生起的,因能夠觀想得起來,所以蓮花生大士才會對我們這樣講。過去密勒日巴尊者也有過類似的案例,尊者透過一些觀想,後來他就鑽進了牛角裡面——牛角本身並沒有變大,尊者也並沒有變小,尊者的弟子惹瓊巴就沒有鑽得進去,這就是觀想的功德和作用。

當我們內心這樣觀想,反覆串習的話,是真的能夠成辦這些的,就像「成就」(藏音:恩住)字義上就是「真實達到」或是「真實成就」,所以要這樣觀想咒輪。今天就講這些,請各位將重心放在咒輪上面做觀想,如果沒有辦法觀想得很細緻的話,那麼也可以觀想慈無量心,了解我執是過患。生起次第也就是如此,它只是進而讓我們了解到真實的樣貌是如何,理解真實的狀態,就只是這樣而已。

行住坐臥,不忘「吽」字

了解外在的器世間是本尊,五大種皆是本尊,我們的身體由五大種所組成,所以是五種本尊的總集,一切具足於自身。本尊與魔鬼兩者之間的差別在哪?當我們生起我執的時候就成為了魔鬼,當我們生起慈愛的時候就是本尊,是剎那變化的,如同〈文殊真實名經〉所說的「一念能分別,剎那證菩提」。應當了解一切眾生本基為佛,沒有一個究竟真實的眾生,因為佛陀就已經講明「眾生本為佛」,我們在這片刻之間不是佛,全是因為我執作祟,所以為了清除「我」的概念、我執,要反覆禪修四無量心,反覆觀想咒輪,將重心放在觀想慈無量心,在任何行為之中都觀「吽」字。

今天講的重點是三昧釘,明觀本尊,一切情器皆是本尊,理解後反覆思考。明天我們依然可以繼續討論咒語,請各位持續念咒、修習,針對今天所討論的議題去研究思考,請各位互相討論,如果有疑問的話可以請教堪布,大家可以將疑問寫下來彙集在一起,不過應該不太會有什麼疑問,因為導引都已經寫在書本裡面了。

請大家稍事休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新舊法友彼此之間要研討,可以在用餐期間或是在佛堂裡面,彼此之間討論或提問、問答。請大家閱讀書本,可以對我們有所幫助。討論是很重要的。

休息期間不需要去洗手間的可以持續持咒,要去洗手間的可以起身休息,回來之後繼續禪修。但是開始禪修就千萬不要起身,哪怕是有一隻老虎闖進來也不應該起來,要利用吽破除這樣的恐懼,當念頭生起的時候要立即地觀想吽,吃飯的時候不要想著我吃這個、我吃那個,要觀想吽。

任何的行儀之間都觀想吽,以吽字取代念頭和感受;一旦我執不這麼頻繁地生起,我們的心就會變得沒那麼沉重。

所有宗教,總結於慈與悲

有幾句重要的話要向各位法友報告。如今佛陀的教法已遍布各地,如果要衡量教法三藏的數量,是不可思議、極為廣大的,這些都應該要結合在一個內涵去理解,可以包含在「內道佛教徒」這個名詞;不僅如此,所有世界上的宗教都應該要結合起來理解,總結在一起去理解。如果沒有辦法總括來看的話,便無法理解,這樣的不理解就是無明。

如果要將世間的所有宗教都包含在一個要點,要如何總結呢?要總結在慈與悲。不論我們嘴巴上怎麼講,至少要能夠這樣總結。

為何要將一切宗教都總結來看?若能夠總結歸納世間一切宗教,會有很大的功德利益;如果不知道要如何歸納,則會產生很多過患。那麼會有什麼過患呢?當我們想著要保護自己的宗教的時候,自己、自我的概念就生起了。當「我的宗教」這樣的動機生起時,一切都將變成過患,一旦有了「我」就會生起對立的「他」,進而詆毀他人的宗教,便由此產生紛爭,世間很多戰爭皆是由宗教所引起的。

唯物主義或共產主義認為宗教就像是毒藥一樣,有一些現況確實是如此這般地真實發生,有一些宗教會去破壞他人的宗教,在本來無事的情況下引起了爭端,這就是宗教成為過患的例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呢?過患並不在宗教本身,而是在於不了解宗教。

一些不了解實情的人就會說:「基督教主張只要信奉佛教就會墮入地獄。」一個不懂得修行的人只會認為:「佛教是好的,基督教是不好的。」帶著詆毀基督教的心念當然會墮入地獄。毀謗其他宗教、認為其他宗教不好的動機是瞋念。所有宗教都是利大於弊的,單一個宗教的功德很多、也會有一些過患,如果我們懂得排除過患,而吸收、看待功德的部分,就會了解到基督教也強調慈悲,他們也講布施、持戒等六度當中所提到的內容。

當我們舉出這些相契合的部分之後,便會了解一切宗教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的。那麼要怎樣利益?怎樣幫助他人呢?答案是用慈愛、悲心才能夠幫助到對方;進行分析之後就能夠理解,宗教實際上就是慈悲,慈愛與悲心。眾生痛苦的根源是我執,作為我執的對治就是法,輪迴是由我執所造成的,如同〈佛子行〉所說的:「諸苦由貪自樂起」,所以任何跟法相關的都應該要總結歸納於慈心與悲心。

 

修一本尊,等於修一切本尊

普巴的修法當中談到四種普巴橛,跟著〈傳承祈請文〉往下唸誦就會讀到與之相對應的意義,隨著唸誦就會顯露出它的義理。如果我們針對字句思考的話,但凡是有智慧的人就能夠領會其中道理,在閱讀過程中,思考是很重要的。

在〈傳承祈請文〉中提到無量悲心的普巴與菩提心的普巴。除非是已經證悟了大手印,否則就沒有辦法理解本覺智慧普巴。除此之外,無量悲心的普巴跟菩提心普巴這兩者分別代表著慈心與悲心,如果我們分化歸納普巴的話也就這四種普巴。[3]

同樣地,當我們在修持普巴的時候,或許內心會想到:「我之前曾經得過某某本尊的灌頂」、「我領受過很多本尊的灌頂」等等念頭,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不論我們修哪一尊本尊,所有本尊都包含在該本尊之中,我們應該要了解這個道理。為什麼一尊本尊能夠包含所有本尊呢?這一點在普巴儀軌當中就有說明,我們時常都會讀到。

儀軌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但由於我們不曉得這個道理,所以接著又說到「本來與己無分義雖同」,迷亂讓我們不曉得原來是一體的,而將這一切看待為二元。這些內容都在普巴儀軌當中,我們有必要去了解,這是很重要的,到時候我們會整理成英文,然後貼在食堂的大門,如果我們反覆地思惟憶念,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心是什麼?是慈心與悲心。所以當我們在修一尊本尊的時候,由於本尊們的心都是相同的,所以修一尊本尊也等同於修一切本尊。

如果了解這個道理,一切都會變得方便,由於本尊們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是慈心與悲心,當我們修一尊本尊的時候,也就同時修持了所有本尊。就像是所有人都將錢財投入到同一間銀行,累積的財富就會很廣大,所修的這一切都能夠成為福德,這一切都能夠總集在慈心與悲心,而慈心悲心融入於自心就能夠使我執崩解。

我們所要解決排除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執,為了生起這樣的理解,這些詞句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我將剛剛所提到詞句從普巴儀軌當中節錄出來,在修儀軌的同時也應該要好好的思考詞句的意思。請大家好好地思考。

 

持咒降魔,瓦解念頭

吽,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之,事業總集掀起忿怒身,

不變堅固無衰損之身,伏魔普巴尊前讚頂禮。

本來與己無分義雖同,無明迷亂輪迴流轉際,

所積任何不善違犯過,極羞懊悔之心發露懺。

什麼是所謂的降魔?當我們持誦普巴心咒「班雜 給哩 給拉雅 薩瓦 」的時候,它代表的是什麼?「班雜 給哩 給拉雅」是指本覺智慧、心的本覺,當我們領悟了無二,大手印的見地,一切念頭都將瓦解。

雖然無有二元,但是我們迷亂於其中,執著有二元,就像普巴儀軌當中說的「無明迷亂輪迴流轉際」,看待有自他二元而流轉於輪迴,成就了輪迴。當有了自他二元,也就有了貪、瞋、希求與擔憂,產生六種煩惱,在輪迴中就變成如同冰塊一樣。如今我已經了解這些道理,並且要加以破除,那麼要怎麼做呢?要破除什麼呢?要破除的只有一個,就在普巴心咒「薩瓦 畢噶南 榜 吽 呸」,破除所有念頭,降伏念頭。

降伏念頭的誅法忿怒事業是什麼?對一個認識心的人來說,當念頭生起時,只要不追隨、不思索,念頭自然會消融,就像水中的泡泡那樣。要能了知自他無二,如此一來,不論是樂受或是痛苦的念頭都會消除,我們要了知、專注的是「無有苦」的大樂,如果我們追求的是小樂,那就是「有樂」,也就是世間的樂。

〈佛子行〉說:「三有樂如草頭露」,當下的快樂下一秒就不見了,上一秒吃一個甜點有一點快樂,下一刻這個快樂又消失了。而掌握、認識心本性的快樂是:本性它自己就是大樂。心如同虛空一般,根本沒有痛苦,所以會自然具有無苦的大樂,此時心如同虛空一般,這就叫作「本覺智慧普巴」。如果我們領會了「班雜 給哩 給拉雅」,金剛童子也就是本覺智慧普巴的話,它會遣除一切念頭魔障,這就是其中的意義,這一句就是普巴心咒。

然而,我們對此並不瞭解,所以普巴儀軌當中提到「本來與己無分」,也就是打從一開始,我的心即是佛,因為佛陀說「眾生本為佛」,所以我從一開始就是佛,而在過程中遇到無明——就是「我」的概念,並且由此延伸出「他」,因為自他二元而變成冰塊,這樣一來就有了痛苦,冰塊在海上漂泊,總是會和其他物體碰撞,只要懂得這兩個意思,便能夠了解所有佛教、密咒乘當中的實修。密咒乘的實修是十分深奧的,若是認真思考的話,單獨修普巴金剛也能夠領會所有的道理,十分的重要。

在這裡需要針對中間的咒鬘進行說明。佛父心間的智慧勇識心間有著「吽」字,吽字頂端的小圈圈、如黃金細繩般的咒鬘從父口入母口,到佛母的四輪響徹咒的自然音,然後再從佛母密處進入到佛父之處。這是什麼意思呢?從外在來看有佛父母,然而在究竟上,兩者的心並無二元,雖然現象上是有兩個個體,但我們最終要了知無有二元,為了瞭解究竟上無自他二元,而要反覆觀想咒鬘。

 

堅固佛慢,自心即佛

請各位法友繼續輕柔地持咒,我將繼續向各位做一些報告。昨天已經大致講解了咒輪的觀修,一般在明觀本尊時有三個要點,分別為:明晰,也就是尊身明晰;清淨,也就是憶念清淨;堅固,也就是佛慢堅固。

尊身明晰是在自己的內心當中生起本尊相,如同映現在鏡子那般清楚;而憶念清淨在過去的導引當中已經有多次介紹,也有記錄在書本當中;接著是佛慢堅固,在這三者當中,佛慢堅固是極為重要、珍貴的。

「堅固」指的是要使佛慢能夠堅固,我們可以觀察自己是能否能夠看待自己為金剛童子,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我無法這樣生起」、「我覺得金剛童子很珍貴殊勝,而我自己只是一介凡夫。」但其實沒有一個眾生是平庸的,沒有一個眾生是凡夫。

佛曾經說過如來藏遍及有情,同時也說過眾生本為佛,我們應該要思考這些詞句的道理。這些詞句簡單易懂,意思是你們這些所謂的眾生都是佛,佛與眾生之間只存在著水與冰塊之間的差別而已。我們在之前也有說過,了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此刻很難立即生起「自己就是金剛童子」的這種堅固佛慢也在所難免,畢竟是有一些難度,這是為什麼呢?如果我們以冰塊和海水作譬喻的話,智慧薩埵、智慧本尊們像大海一樣,而我們則如同冰塊一般,作為冰塊的我們倘若去觀察心的自性、了解心的自性,就能夠知道本尊與我們從本質上並無分別,這一點在過去也已經多次向各位多次說明過。

 

本基為佛,生起誓言尊

在這裡我們要區分兩個,一個是智慧尊、智慧本尊,一個是誓言尊,也就是誓言本尊。我們自己是誓言本尊,是如同冰塊一般的,智慧本尊們就像是熱水,那麼是什麼讓他們成為熱水呢?答案是慈愛,是慈愛讓他們成為熱水的。而令我們成為冰塊的主因是什麼?是我執。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皈依發心時要修四無量心的原因,當我們開始進入四無量心的修持,就開啟了冰塊融化的開端。

綜上所述,我們就能夠理解到,當我們不具有我執的時候,我們就是真實的本尊,冰塊終究也是水體,了解後就會明白,現在身為誓言尊的我們在本基的層面與智慧尊是一樣的,這也是為什麼昨天要向各位提到「本來與己無分義雖同」這句儀軌當中的詞句,並且節錄出來放在公告欄上面的原因。

從無始以來,諸佛與一切有情都是一樣的,當我們去除了我執,不再具有我執的時候,我們就是本尊。當有一天我們能夠有這樣的確信、能夠有這樣的決斷,不論我們觀想哪一位本尊,就真實成了那一位本尊。當我們沒了我執,心識也就遷轉為本智,在智慧尊的狀態,縱使有一百尊本尊,其智慧尊也只有一個,同樣的譬喻,即使有許多位上師道理也都是一樣的。

 

真實體驗,領受加持

一開始進入修行時,如果想要在生起次第上面下功夫,很難有著手的點,所以我們應該在什麼地方精進呢?答案是我們應該先由慈愛下功夫。要先了解、體驗慈愛的感覺,如果有慈愛就會產生快樂。以一個男生作為譬喻,當他的太太和孩子陪伴在身邊,他會感受到快樂。在物理上如果我們越靠近一個我們懷有慈愛的對象,內心會越因此感到歡喜,會有這樣感覺,是因為我們長年累月僵化的冰塊此時已經接觸到了暖熱,這樣的感受就是慈愛,重點在於慈愛。

過去耶喜措嘉佛母曾請問蓮師:「所謂的本尊從何而來?」蓮師回答:「所謂本尊即是菩提心。」因此我們要在慈愛下功夫,倘若有一天我們能夠生起慈無量心,本尊的加持便會融入我們的內心,這時候內心會感到歡喜,當我們生起慈愛的時候內心會自然有一種歡喜的感受,這就是本尊的功德。

所謂的「加持」是要在我們的內心真實具有體驗,天上下雨的時候地上的種子便會發芽成長,就像是這樣的譬喻。修持最需要精進下功夫的就是慈愛,在這當中尤其要在慈無量心下功夫,當我們產生並認識這樣的感受,就是真正的加持。所以我們觀修本尊的身相,領受身的加持,持咒以領受語的加持,這些都是為了清淨對於身跟語的習氣,隨著我們反覆觀想本尊身相並且持咒,就能夠使身跟語都轉為空性。

這些道理在過去都已經報告很多次了,在一開始我們需要理解、掌握的是當冰塊融化之後我自己就是本尊,因為在基礎上,自己其實就是本尊,本尊與自己其實是一樣的,應該要了解這點。我們就這樣去想,金剛童子是熱水,我是冰塊,冰塊要如何融化?答案是藉由暖熱才能夠使冰塊融化,而暖熱即是慈愛。了解這些道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平時我們持咒的時候一定要有慈無量心的觀修。

禪修生起次第的話,修持普巴金剛儀軌當中的普巴加持很重要。普巴加持是很殊勝的。當我們為了六道有情修持普巴金剛法門的時候,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對六道有情又有什麼幫助?六道有情形成的起因是六種煩惱,而六種煩惱的來源是我執,倘若不具有我執,六種煩惱就會像是枯萎的花朵一樣,是沒有辦法獨自存活的。請大家了解這個道理並且反覆觀修普巴加持。

如果要修生起次第,可以反覆修持普巴加持。平時我們為亡者修超度淨障儀軌,在儀軌當中我們會對亡者進行灌頂,這些意義道理都一樣。透過修持普巴加持,就能夠領會到單獨修普巴金剛的法門也能夠成辦自他二利,所以請各位善加思惟觀想的意義。

 

修持四無量心,迎請智慧尊

當我們在迎請智慧本尊的時候,他們在哪裡?我們要從哪裡迎請智慧本尊?本尊的報身如彩虹,法身如虛空,了解這個見地能夠使我們明白本尊的法身是如同虛空,而報身則是如同彩虹,由虛空中顯現雲朵,再從雲朵產生雨和彩虹,在這裡彩虹就是如同報身一般。

這一切又從何而來呢?本尊從廣大的慈心而來,本尊的慈心是無量的,所以當我們修四無量心,掌握並且了解四無量心之後,就能夠通曉本尊的功德。在利益眾生的這件事情,我們能夠知道眾生們痛苦的根源在哪裡,根源是我執,一切有情痛苦的根源是我執。〈佛子行〉說「諸苦由貪自樂起」,沒有一種痛苦不是由我執所產生的,我們應該要在這上面好好思考。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原來乃至極細微的痛苦都是源於我執,同時乃至極細微的快樂都是由利他心而起,這樣思考並且了解利他心的功德之後,自然會有想要修利他心的動機,不斷對比利他心的功德以及我執的過患,在內心有所領會的時候,自然會心生「看待我執如仇敵」般的看法,接著觀修吽字來對治「我」的概念,逐漸便會使我執崩解。

身體雖然無相,但是「我」的概念以及我執的感受反覆地在內心植入習氣,不只是這一世,從無始以來,都像雪花不斷地累積覆蓋至今,形成如今我們對於這所謂的「我」的執著。由於這種暫時性的蓋障,我們在看待任何事物都會先有一個「我」生起,譬如說我們在看待眼前的杯子或碗的時候,會認為這是「我」的碗,這個「我」會先構成,有必要了解這一點。

請大家好好思考自己到底是不是本尊,不要去想我現在不是本尊,我們只是暫時變成冰塊而已,而要做的就是讓冰塊融化,所以我要明觀本尊,要持咒,內心要保任慈愛,這便能夠使得冰塊融化。請大家在這上面進行思惟,並且休息片刻。

 

究竟灌頂,獲得自在

由於我的眼睛老化,沒有辦法閱讀法本為各位傳授灌頂,所以讓大家在線上領受灌頂,有些人或許會認為:我沒有真正領受到灌頂,只能透過線上領受。不是這樣的,兩者之間的加持是一樣的。

最近桑傑年巴仁波切在講授當中也有詳細的說明,如果大家可以去聆聽的話,便能加深我們的理解,大家要去了解思惟其中的內涵。究竟的灌頂就是證悟自心,密勒日巴尊者曾說:「直指心性的本貌就是意義上的灌頂。」即使我們領受了一百多種不同的灌頂,唯有自身本性才是究竟的灌頂。

「證悟自心本性等於獲得了一切的灌頂」,這是過去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前幾天桑傑年巴仁波切在開示當中也有提及。請大家這樣思惟,多方面領受善知識們的開示,也能夠加深我們的信心,因此,不論佛法有多麼深奧也能夠實修得越來越容易,只要自己有想要實修的動機,就能夠越來越容易,不會有太多困難,不會費太大的力,要這樣理解。

在修持普巴法門的時候,我們會領受許多灌頂,乃至上百次的灌頂,每天早上修普巴加持的時候,只要我們在唸誦儀軌的過程稍加留意就不難從中理解:這就是究竟的灌頂。只要我們去領受這個灌頂,當我們獲得了自在、自主,便能夠向眾生們傳授灌頂。當我們的本明獲得自在,便能夠向眾生們傳授灌頂,而這也是需要了知實相,從理解的層面去領會。

了解所有眾生都是如同冰塊一般的存在,此刻我已經成為了熱水,我是熱水並且真實具有慈無量心、具有慈愛,我應該有辦法利益、幫助對方,當我們對自己有這樣的信心便能夠利益六道有情。這段內容在普巴加持當中,請大家好好閱讀,將來會使我們的理解堅固,加深我們的理解。

 

心識轉本然智慧,自他本無二

領受灌頂是怎麼樣的?「灌頂」代表我們凡夫現有的識遷轉為本然的智慧,如普巴儀軌第59頁「一切有情之命悉得智慧灌頂矣」,那麼什麼是本然的智慧?我們的心識就像是冰塊,而本然智慧就像是大海,要生起這樣的理解。

為什麼我們現在如同冰塊一般呢?那是因為從無始以來都被我執層層不斷包裹,即便修行正法,也只有「我」在修行正法的概念,完全是個人,而有了「我的」宗教就衍生出了「他的」宗教,帶著我是基督徒、他是穆斯林的念頭,在宗教當中參雜我執,如此種下了輪迴的種子,創造了輪迴。

最主要要遠離的就是這個「我」,一旦消除,心就會寬廣得如同大海。而「命悉得智慧灌頂矣」的本然智慧是什麼?如同有一部儀軌說道:「一切聖者本智界同一」,在本智界當中不論三世諸佛是一尊、又或是一億尊,彼此之間都是一樣的,沒有差別。這一點在過去堪布仁波切講解〈普賢行願品〉的時候也已經講過了,這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大家能夠理解的話,就能夠知道不論這個世界上有多少的眾生,不論數量多麼龐大,心只有一個。我們什麼時候可以了悟這個道理呢?當我們了解心的本性。這時候就已然生起本智,沒有二元,一旦心沒有二元,就如同虛空一般,大手印也是以此而命名的。

那麼此刻你的內心是如何的?我們向內觀察就會發現有一個「我」,從這個「我」就延伸出了「我是男生,對方是女生」、「我是美國人,對方是外來人、什麼國家的人」等等,有著許多外衣包覆著,標記著種種的標籤,實際上並不是這樣的。真正的心是怎麼樣子?它是如同電力一樣的,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不論是有一千萬台手機或是一億台手機,所驅動的電力都只有一種;由此若能夠領會六道有情縱使數量龐大,但是心只有一個,而這個心就是與我一樣的,因此當我們將內心的我執消除,自然也能夠幫助到有情。

所謂的「佛陀」在藏文當中分成「桑傑」兩個字,「桑」就是覺或是消除的意思,當我們消除了我執,自然也就沒有了自他二元,從理解的層面知道「自他本無二」這一點,持續地維持無自他二元的狀態,讓慈無量心能夠遍及,自然地成為熱水,就會讓冰塊融化,這麼一來,冰塊便會融入海水,兩者就成為一體,沒有分別了。這一點十分重要,請大家去閱讀「一切有情命悉得智慧灌頂矣」,理解這點很重要,大家需要了知心識和本智的差別。

 

繫命四釘

新密派以四喜、[4]四瑜伽闡述其意義,而舊密派所講的是繫命四釘,兩者之間的意思是一樣的,都是要修無二的本智,本智能夠修成的話,就能夠達到「一切聖者本智界同一」的境界,就會對所有道理脈絡掌握得很清楚,並且心會極為輕安。而這繫命的四種釘子依序從本尊觀想、持咒、緣觀、最後是密意釘。[5]四釘最後面究竟的就是密意釘,密意釘跟我們稍早講到的有關係,當心識遷轉為本智就是密意釘。

要這樣了解,依序地清淨,先由生起次第清淨身和情器世間的執著、習氣;然後再以咒語清淨執著聲音的習氣;最後來到心,在心上要對治的是「我」的執著。為了對治「我」的執著,所以觀想自己是金剛童子,此刻如果依舊想著「我」,就會延續從無始以來累積的習氣;相反地,如果這個時候我們生起本尊的樣貌,並且觀想自己即是本尊,就能夠藉由佛慢提起自己就是本尊的正念。

原先我們所執著的「我」並不是這個身體,觀想自己即是金剛童子或是度母、觀世音的話,就不會留下習氣,習氣就會逐漸消除,了解這點之後,我們什麼時候能夠領會自己就是本尊?當我們沒有二元對立、沒有自他二元的時候,就能夠了解自己就是本尊。

我們可以引用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話語,這個很簡單,密勒日巴尊者在初證見地的時候,他說:「不見法相見法性。」他看到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實存的法,一切都是有為法、無常、是空性的,那時他說出:「不見法相見法性。」

 

三昧釘:禪修無可執著的實相

首先第一個是三昧釘,也稱「三摩地釘」。了悟我們執著的「我」並非我,而是本尊,外內的情器世間就是一個補特伽羅身體的譬喻。外在器世間是身體的譬喻,而內在情世間是心的譬喻,若能夠了解我自己的身心兩者同時也代表著這個世界,這個世界的塵埃數量是極其龐大的,但總結起來也能夠歸結於一,因此我們執著的這個身體無論是實存或非實存,終究是沒有可執性的,我們只是將本來不存在的東西執著為存在,執著無我為有我,透過這樣的思惟,在剎那間憶念金剛童子。

過去曾有位弟子問我:「在法本當中有提到『本尊無整圓滿身』,那是誰?」我便回答他:「『本尊無整圓滿身』指的是我們的心清澈的狀態就是金剛童子。」什麼是清澈的心?清澈的心就是心沒有任何念頭,如同虛空般的狀態,這就是清澈的心,我們又稱這樣的心為「本智」。

我們有時候會提到眾生的意命本智,也就是所有的眾生都具有本智,本智和心識之間的差別是:心識將所有外在的器世間等等看待為實有,看待有自他,所以會在輪迴當中流轉起作用;當心識的本質不復存在就是本智。本智時常用虛空來作譬喻——本智無始以來便像虛空一樣存在,本來存在故稱「本」,了知一切故稱「智」。「了知一切」是指了知「心的自性」,就像〈佛子行〉所說:「諸所顯現為自心」,輪涅兩者皆由心所造,不論是多麼的廣大皆由心而生。

了解一切的歸結點就在心的本性之後,我們只要掌握了本性,就等於看通了其他一切法,只要觀察本性,則所有的煩惱、感受等都會崩解,因為對於相和實物的執著已經不存在。因為當我們知道無二元對立就能夠讓心識遷轉為本智,所以密勒日巴尊者說「不見法相見法性」,所有世間的法相都是假的、虛幻的,就像是灶孔[6]一般。

接著,密勒日巴尊者說:「不見心識見本智」,當我們尋找「我」在哪裡的時候,這個「我」其實並不存在,所以我們找不到那個所謂的「我」。心識的本質其實就像是虛空,所以尊者說「不見心識見本智」。

最後是「不見眾生見佛陀」,觀察後會發現沒有一個真實的眾生,雖然暫時凝結成冰塊,但從究竟上來看,沒有一個實質或是究竟的眾生,所以說「不見眾生見佛陀」,這跟佛說的「眾生本為佛」的意思是一樣的,可以從意義上來理解。如此一來,「一切有情之命悉得智慧灌頂矣」,當我們了解我們自己的本智、了解見地,知道一切有情都具足如來藏,只是暫時的迷亂使他們成為眾生,具有這樣了解的人來禪修的話,自然能夠利益很多有情。

請大家在本智和心識之間好好地思考。如果要令一切有情之命悉得智慧灌頂,需要先了解自己的本智。心識和本智之間的差別是麼?假設你生起了強烈的瞋心,這時候不要觀察外在的境,而是專注於內在的瞋心本身,瞋心便會消失,心會變得極為清明,此刻就生起了本智,瞋心會變成大圓鏡智,六種煩惱會消融於本智。

反之,當一個人專注於外在的境,他的瞋心會越發強烈,這時候就會爆粗口,乃至過了幾天之後都還會忿忿不平。因此,我們今天跟人發生衝突,不去尋思而讓瞋心自然消失的話,明天我們再度看到對方的時候,便不會有任何想法或情緒,不會有任何影響,不論見幾次面都不會生起瞋心,這時候就是瞋心如同鏡子般解脫了,[7]瞋心消融於本智,六種煩惱皆是如此的。

我們首先了解自他是無二的,在內心生起念頭產生感受的時候,不斷提醒自己「這個是心識,我們落入心識的範疇了」,若能提起正知念不放逸,就能消融煩惱,冰塊就會融化,這時候我們的心識就真的是本智,就能夠利益他人,只要觀察這一點,不需要講太多,大家好好思考本智跟心識的差別。今天的講解就到此,如果要讓一切有情之命悉得智慧灌頂的話,我們要先掌握「我具有本智」,若能夠證悟本智,就能夠了解大手印也是本智。

 

心咒釘:心安住於咒鬘轉動

三昧釘是觀想本尊,「心咒釘」是觀想咒輪。讓心不向外發散,能夠讓心專注於一,這是「釘」的意思。所有本尊的咒鬘觀想、旋轉大致都是一樣的。

在觀想第二咒鬘從第一咒鬘生出的時候,要觀想從「吽」字頂端的小圈圈生出細小的第二咒鬘,咒字串連著咒字。以「嗡阿吽」為例的話,它的排列方式是類似中文的直書,而不是橫書,上一個咒字連著下一個咒字,內心觀想「嗡 班雜 給哩 給拉雅 薩瓦 畢噶南 榜 吽 呸」這些字緩慢地生起,倘若沒有辦法觀想得很明晰,那麼至少生起這樣的理解也是可以的。

從吽字頂端的圈圈出現,接著再經由父口入母口,最後轉繞一圈後又回到吽字,回到吽字之後要融入於吽字的母音,也就是底下的小勾勾裡面,融入空性之後再由空性而生,像是念珠的母珠或上師珠,但是並不是完全一樣。這點極為重要,在書本當中有提及,但是各位可能沒有發現或是沒看到。

在轉動咒鬘的時候,咒鬘本身也是空性,所以是空性融入空性之後,復又從空性生出空性,這是十分重要的。在勝樂金剛當中也有咒鬘的旋轉,不論是什麼本尊的咒鬘觀想,都要如同這樣的方式來進行。

在修心咒釘的時候,咒鬘旋轉有何益處?這樣修持可以讓我們的心隨著轉繞,就比如我們在轉動手轉經輪的時候,我們的心會跟著手轉經輪旋轉而安住,這時候心就不會向外發散。心伴隨著輪而轉動時,若生起了明晰的觀想,便不需要再繼續觀而直接安住於其境中;然後我們加快咒輪、咒鬘的速度,咒輪迅速轉動就像是直升機的引擎,在引擎一開始發動的時候速度是緩慢的,隨後會加快速度,接著會轟隆隆作響,這樣的聲音就像是咒本身的聲音,以及空性本身自然的聲音。

當我們有了直升機引擎這個譬喻後,就能夠立即了解咒語本身的聲音,當高速轉動直到眼睛無法捕捉的程度的時候,就會產生這樣的聲音;如果只是緩慢的轉動就不會有這樣的聲音。咒鬘高速轉動的時候,心就會安住在這個狀態,不會向外發散,這點十分重要。

 

收放釘:如來藏功德現前

我們修持念修,再來修「近修」。我們與本尊之間的距離遠近跟自己冰塊融化的程度有關係,冰塊融化為水的程度越高,水就能夠越自如地運用。類似這樣的道理,隨著咒輪的旋轉,心越來越清淨,就會生起廣大的慈心,這樣一來就會接著「收放釘」。

有廣大慈愛的感覺是什麼?透過感覺到眾生的痛苦便能夠生起慈無量心,而慈愛的光是有溫度的,六道眾生的心都是具有光的。透過了解六道有情的痛苦能夠明白什麼呢?能夠知道痛苦的根源來自於我執,而我執是能夠運用慈愛加以消除的,就像母親對於子女有愛的話,子女會感到幸福歡喜。要利用慈愛才能夠融化我執,慈愛就像是熱水、暖熱,而我執就像是冰塊,了解眾生具有的強烈痛苦之後,伴隨的慈愛就會生起。從慈心就會生出悲心,經由悲心就會向外射出光芒,這些射出的光芒都會觸及六道有情。

我們在修普巴加持的時候,要反覆地思惟、禪修。實際上六道有情是佛,他們並非泥土石頭這樣的物質,他們是佛,只是暫時變成冰塊,當他們接觸到慈愛的暖熱之後,就如同冰塊融化;當光芒射入六道有情便能夠清淨對方內心的蓋障,它們會融化而流入水中與水融合,隨著心越來越清淨,成就的加持便會融入。

本尊的加持就是慈愛,獲得加持的徵兆就是慈愛會不斷地增上,心就會越來越清明。慈心與悲心的增長就是獲得加持的證明,證悟空性就是生起悲心的證明。堪布門色仁波切的根本上師們都說:「禪修的好壞要看你有沒有生起悲心而論。」怙主吉天頌恭說:「若悟空性展現為因果。」證悟空性的話悲心自然會強烈,我執增上就代表還未證悟空性。我執就像是固著的冰塊,如果很堅實就是沒有悲心的證明,他們所有的悲心只是對自己的家人、對自己的妻兒,這就是還未證悟空性的表徵;證悟空性曉得自他無二,就會生起悲心。

所謂的「收放釘」,我們可以看法本第18頁當中的小字:「敦請三根本尊眾之心誓要訣,身語意之加持全部……」,如果獲得身語意加持會如何?它會讓我們消除我執,當我執消除之後,心本來具有如來藏的全部功德都會展現。本尊的身具有顯空的功德,本尊的語具有聲空的功德,而我們自己本具的功德也會在我執消除的那一刻現前。這一段小字大家可以去閱讀、思惟。

若不尋求本尊的加持,不尋求本尊慈心與悲心的協助,若無法生起四無量心的話,我執的冰塊就沒有辦法融化,倘若兩者能結合,那麼從外內密三種層面,外在觀想,內在在勝義諦上面心會感受到什麼?內心要感受到的是慈心與悲心增上,若慈心與悲心有增上、變廣的話,那這就是修持本尊的證明。

本尊的功德實際上就存在於我們內心,如同水的本質與效用本來就存在於冰塊,冰塊融化後這些作用或特質就會展露出來,明白這一點之後就是收放釘,依此清淨有情的蓋障。當我們了解心的本性、了解見地,也就能夠了解一切有情的實相,知道這一點,一切有情就能夠立刻轉變為佛,所有冰塊皆會融化而融入於海水。收放釘的時候所有慈心與悲心的光芒會向外射去,在向內收攝的時候成就就會融於自心,此時本具的佛功德就會現前。

當我們了解收放釘,在觀想本尊的時候就能夠向外射出光芒,對本尊作供養,然後再往內收攝融入身語意的成就。這些內容都是必定會有的,同時也會有淨障的效果,向外放射光芒清淨六道有情的蓋障,然後再往內收攝令自己的菩提心增長,此刻對諸佛獻供以及清淨有情的蓋障是同一件事情,怎麼說呢?這是由於菩提心的功德,我們要在理解的層面去領會,並且在感受體驗到的時候就能夠證悟見地,能夠有所決斷,能夠打從心裡面知道是自他無二的,就是這麼一回事。

 

密意釘:一切眾生本基為佛

了解收放釘之後,就是「密意釘」。具有密意釘就是一切眾生本基就是佛陀,所以他們現在只是變回原樣成為佛,看待一切顯相為本尊,看待一切聲音為咒語。瓦解對於相和物質「執為實有」的念頭後,看到色或境時自然會觀待為顯空,自然會對身沒有執著,如此便獲得了佛的功德。獲得此功德的徵兆或證明是什麼?其根本在於三昧釘。

大家應該每天不間斷地唸誦〈普賢王如來祈願文〉,當中說:「非念蔽闇得消散,二執之心亦釋然」,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執著這個心為「我」,不斷帶著「我」的概念,只要我們不去想我,自然可以消除我的概念,心就是如同虛空一般。這就像是大手印口訣當中所說,在虛空當中沒有「二」這個單位——沒有二的對立、分化,譬如說有兩個個體,那這就是二的單位,除非我們在天空當中圈起兩塊空間,然後把它指認為二,否則虛空當中是無二的。了解這一點的話就能夠比較清淨地了解自他亦無二元。

如果蔽闇不得消散、二執無法消除,我們就會認為諸佛的剎土無數無量,光芒難以觸及,眾生太過廣大了,乃至有虛空的地方都遍及眾生。為什麼要遍及呢?根本就無法遍及。

當我們了解「非念蔽闇得消散」,我們要先了解這個「我」是非實存的,由此而了證空性。所謂的空性是什麼?「我」的這個執著就是空的,只要我們去觀察所謂的「我」,而可以認為或指認的那個「我」並不存在,根本就找不到,在心上面獲得自在自主的時候,也就如同大手印口訣當中所說的了。

接著,能夠執為自他的觀點也是不存在的,了解心的本質就像是虛空一樣,密勒日巴了悟了這一點而說:「心與虛空若無別,則已臻至法身界。」密勒日巴尊者說倘若心和虛空一樣的時候,就能夠了解法身。虛空的功德是什麼?它的特質是什麼?它的特質就是無有二元,了解這一點之後,不論光芒要如何發射、要射至何處都會變得簡單;如果證得見地的話,能夠立即頓悟「佛無一亦無異」,無有一體及多體的分別,便能夠在瞬間遍及六道有情,如果還未證得見地,就無法遍及。

舉個例子,在光裡面最為強烈的光芒來自於太陽,如果太陽在地球的某一邊,它的另外一邊就會是黑暗的,如果它在東邊,那麼西邊就會是黑夜,當它在西邊的時候,東邊就會是黑夜,就像是這樣的道理。我們所認為最強烈的光芒尚且如此,在物理上仍然存在侷限;而勝義的光芒則不是這樣,它是能夠瞬間就遍及一切,這是什麼道理?這個原因就是由於空性無所不在,空性所在之處皆能夠以悲心遍及。了解這點就能夠明白放射與收攝是極容易的,了解見地就會知道放和收是如此,內心就會產生感受,否則的話就會覺得這樣的觀想很困難,頂多就是嘴巴說說但實際上卻沒有辦法執行。

佛陀薄伽梵也曾親口說,在多達一千個世界當中,佛陀的化身講述了數以千計的教法,雖然這些教法的詞句各自不同,意義卻是一樣的。了解這唯一的涵意,就等於掌握了一切的法教,這唯一的道理就是般若波羅蜜多。

佛陀成就了般若波羅蜜多,他證悟了究竟的實相,這個實相唯有佛證悟,除此之外無一人證悟,就像世界上有很多的科學家懂得很多,但卻無一人證悟,證悟心的本性唯有佛,所以我們稱他為佛。因為佛已經了解自他無二,所以他的心如同虛空一般,而虛空遍及一切輪涅,輪迴也只是暫時的迷亂——究竟來說,輪迴是不存在的,佛陀已經給我們答案了。佛陀說「眾生本為佛」,哪怕只是從理解的層面領會這一點,我們的心也會對上福田(編註:三寶諸佛等)生起虔敬心,生起信心的同時遍及一切剎土,因為所有的剎土都是菩提心的自相。

而下福田(編註:有情眾生)則遍布著我執、煩惱和業,當我們利用慈愛遍及一切有情取代我執,煩惱就會在那剎那間消失,就像是這個道理。所以當我們跟著指引提到要「遍及三界」的時候,就真的能夠做到遍及三界,只要我們從理解的層面去領會這一點,並且加以實修,如果能夠在內心產生感受的話,就能夠有所體驗,這樣一來就能夠幫助利益到他人。隨著我們的蓋障逐漸清淨,對於實相或本性的領悟就會越來越高,這會增強增大我們對上福田的信心、虔敬心,以及對下福田的悲心。

在輪迴本不存在的道理之下,我們成為了冰塊並且感受痛苦,同時會理解三惡道並不是壞處——因為三惡道雖然不是清淨剎土,但是它能夠清淨我們業和煩惱的習氣、蓋障,就像衣服髒了需要洗滌一樣,三惡道就像是清洗的場所,就像診治醫療的醫院。知道了這一點,就能夠看待每一處都是清淨的。了解這一切的關聯和道理之後,我們現在現況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所需要的就是悲無量心,因為我們存在著暫時的、我執的蓋障,隨著每一次的發心,我們執行一次收放的觀想,就能夠利益到無明的有情。

這樣的作法能夠令諸佛歡喜,因為諸佛對眾生是有悲心的,這能夠令諸佛歡喜,同時能夠利益有情,同時我們也不是有別於這些對象的另一個存在。隨著這樣的修行,對眾生觀悲心,當證悟如來藏之後,就能夠了解這一點。如果能夠領會這些道理的話,那麼在光芒的收放就會變得比較容易,如果沒有辦法領悟這一點,光芒的收放仍然會有些許的困難。

密意釘是繫命四釘當中最殊勝、最珍貴的,它的意思是什麼?我們一般人會認為有許多本尊,本尊之間是相異的,今天修這個本尊、明天修那個本尊,完全是分開來看。事實上並不是這樣的,不論有一百尊本尊或一百種生起次第,這些都是外在如同衣服一般,內在的核心或意命只有一個。掌握這一點就能夠了解見地只有一個,如果掌握了大手印的見地,那麼不論修任何本尊、任何生起次第,都會知道內在的意命只有一個,沒有任何轉變,心是不會變動的,就像是同一個人,能夠了解這個道理。

在密咒續部當中有一個譬喻,蓮師說了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當月亮高掛天空的時候,對於不了解的、愚昧的人來說,就會認為水中月亮的倒影是月亮,因而追逐水中月亮的倒影,他們認為千條河流就會有千顆月亮,而會說這邊有月亮、那邊有月亮,然後一邊計算著月亮的數量。同樣的道理,當我們把月亮換成本尊,就會覺得有這個本尊、那個本尊,我修的本尊是這位、他修的本尊是那位,在這當中迷亂了。

如果我們能夠了解這個道理的話,在月蝕出現的時候河中的月亮也就不復存在,因而能夠曉得究竟上的月亮只有一個,即天空上的月亮才是真的,其他都是水中倒影,而倒影就像是身體、衣服一樣,是外在可替換的,能夠明白這其中的關聯。

蓮師說的譬喻內容就像是羅睺遮蔽了天空中的太陽或月亮之後,即便它不一一地遮蔽每一條河流的倒影,但是也已經等同全數遮蔽了。如同譬喻般,與其對應的就是我們心的自性,當證悟了這個自性之後,無二本智就會生起。何謂本智?無有二元的心就是本智,了解自他無二,看到心如同虛空一般的自性也就證悟了本智。

本智的詞意是什麼?它是本來存在,就像虛空,它本來就是這樣子、沒有變動,從無始以來便存在,如同天空般的自性。如果我們能夠了悟,也就能夠證悟一切道理,了解這個見地就能夠明白輪涅的一切作用都源自於我們的心,由我執形成了輪迴,由利他生成了佛陀,所以〈佛子行三十七頌〉就說「佛從利他心所生,諸苦由貪自樂起」,只要掌握了這一句的道理也就掌握了輪涅,如此一來我們便能夠清楚知道實修的道路。這就是譬喻,這就是密意釘的道理。

什麼是般若般羅蜜多?密勒日巴尊者說,般若般羅蜜多就是如實地了知自心的本性,了知無二、如虛空般的本智。尊者說:「證悟實相之彼岸,何用其他之般若?」何為般若波羅蜜多呢?證悟自心實相即是。意思是我們要知道自心的本性、自心的實相,這樣一來便能夠證悟一切輪涅。

在〈心經〉當中也有這麼一句內容:「各別自證智慧所行境」(編註:藏文版〈心經〉的偈文),若證悟自己的本性,則一切輪涅皆是智慧的所行境,是智慧的友伴。當我們掌握了這一點,就像掌握了太陽,陽光就能夠照耀一切輪涅,就像這個道理。

「各別自證智慧所行境」的下一句是「三世聖者之母我頂禮」。三世聖者之母就是空性,這樣的空性並不是虛無,而是在空性之中有明分,明分當中有空性,在教理當中稱之為中觀的見地,在口訣傳承當中稱之為大手印、大圓滿。這三者就像是一個人同時具有三個名字,意義完全是一體的,這唯一的意義道理就是心的本性。

當了解這個道理後,我們在閱讀〈佛子行三十七頌〉所講的「諸所顯現為自心」的時候,內心會產生這樣的理解,兩者之間就能夠扣聯,就不會有任何懷疑。要了解這一點,這就是密意釘,或稱為「不變密意釘」的功德。

不論是新密或舊密,所取用的「密」字的秘密是何在?它稱為密的意思是什麼?「密」所指的意思就是一切眾生本即是佛,但是自己卻不了解,太過於隱密,無法測知,這就是密究竟的意思。自心即是佛陀卻不識,如果了解這個道理,當繫命四釘顯現的時候,便能夠加以認識。那麼今天就講到這裡,請大家接著繼續持咒。

 

破除四魔

請各位在禪修的法友們,繼續你們的禪修,今天我要報告的內容是〈傳承祈請文〉所說的「破除四魔」。四魔分別是蘊魔、死主魔、煩惱魔和天子魔,我們將其稱之為「魔」的原因是什麼?魔是導致我們沒有快樂的主因,即便有些許的快樂,也會由此而延伸為痛苦,由樂招致痛苦,而讓我們痛苦、沒有快樂,奪走快樂、製造痛苦的,我們稱之為魔。

在內道佛教徒當中有觀本尊的修法、持咒的修法,以及菩提心的修法,這三個分別對應的是身、語、意。修身而觀本尊、修語而持咒、修心而禪修菩提心,這三者是所有宗趣的共同目標,所要做的就是清淨不乾淨的身口意,就像我們衣服髒了之後會清洗,而清淨身的方法就是生起次第,清淨口業的方式就是持咒,而清淨心或意的方式就是觀修菩提心。

修了這三點之後,所要達成的結果是什麼呢?這一點蔣貢康楚仁波切在〈傳承祈請文〉當中就有說明,了解這一點,就能夠知道我們觀修一千尊本尊的意義是什麼。觀本尊相是為了清淨身的習氣,持咒是為了清淨語的習氣,修菩提心是為了清淨心的習氣,也就是我執。了解這些道理的話,不論什麼樣的修持都會有意義,連帶著對所有人都帶來利益。當我們一個人了解虛空的見地,由於心是相連的,也就能夠為他人帶來幫助,要這樣理解。

 

信解業因果,破除天子魔

了解四魔有什麼好處?不了解四魔有什麼壞處?應當知道其中的利益和過患。若有人問:不了解四魔會有什麼壞處?我們可以觀察到,在這個世間上有多數的人是不了解的,由於不了解所帶來的結果就是痛苦。世界上擁有富有的人,在一生當中沒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也都具足一切資具財富,他們會主張不需要宗教。雖說如此,但他們不明白的是,自己現在所擁有、所享受的,都是過去世修行的結果。

過去世修布施,所以今生財富受用圓滿;過去世修持戒,所以得到人的身體;過去世修安忍,所以這一世得到姣好的面容以及善友。任何一絲今生的安樂皆來自於過去修行的果報,倘若過去世沒有種下這樣的因,好比我們看到今生投生旁生道的狗和豬多麼的痛苦。講狗可能不太適用,因為在美國連狗的生活都過得很好,我們不談小狗,以毒蛇取而代之,這些沒有福報的生物牠們的處境如何?想想就能夠知道。

今天我們先開始講了天子魔,但實際的順序是應該要先說蘊魔,再到煩惱魔,接著是死主魔,然後天子魔,然而這些都可以同樣包含在天子魔。首先我們生起了耽著心,由耽著心再延伸出六種煩惱,例如生起貪瞋,由貪而生瞋,由貪而生吝嗇,這六種煩惱的每一個又可以延伸出六種煩惱。由於不了解這些道理,所以在這個世界上才有這麼多人只追求今生,任何的規畫都只限於今生,並且主張不需要佛法,不需要宗教。真的有些人是說我不需要宗教、我不需要佛法、不認可佛法,這樣主張的人真的是愚者中的愚者。

這種思想的根據在於哪裡?它根源自未經開發的野蠻者思想,根源自無法開化的野蠻者。野蠻者的思想不認可前世與來生,他們不認為有業力因果這回事;他們的思想中心是為了今生而追求開發、追求發展。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段內容:他們追求國家的發展,那麼國家要如何發展呢?就是彼此對立、衝突,他們說沒有對立就沒有衝突鬥爭,沒有鬥爭就沒有發展,這就是他們的思想,所以為了國家發展而製造對立紛爭,因此他們就說宗教就像是毒藥一樣,因此極力打擊宗教。

這些主張不需要宗教的想法就屬於天子魔,他們已經沉浸迷失在無憂無慮的生活當中,而不曉得這些是由於過去修善業而得到人的身體,這都是不了解業力因果的後果。一個懂得業力因果的人會曉得,今生的財富來自於過去布施的結果,如果未來還想要享受這些的話,就要持續布施;相反地,如果沒有開啟業力因果的雙目,就會有這些過患,那些主張不需要宗教的人,就是受到天子魔的支配。

講解四魔偈頌的最後一句是「破天子魔任運願登地」。天子魔和任運持明有什麼樣的關係?在這三有世界當中的快樂就如同〈佛子行〉所說「三有樂如草頭露」,世間的所有快樂就像是草尖上的露水一般,在太陽照射下瞬間就會蒸發乾掉。同樣的道理,在這一生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人窮盡過去所累積的福德,例如:有一些財團財閥,他們在上一刻生意做得很好、很興隆,下一刻就瞬間破產,流落街頭;上一刻有許多的朋友,下一刻就變成孤家寡人,朋友都去世,就像一場疫情到來,身邊有多少人殞命。

業的來臨是無法測知的,不了知業力因果的後果,就是我們不瞭解這些快樂都是短暫無常的,如果我們曉得這些道理,努力修行證得佛果的話,便能夠知道萬法皆是三身的自性,任何一處皆是清淨剎土,皆是諸佛剎土,所謂「受用圓滿身的剎土」應該是要這樣理解。如此一來,這些報身剎土的功德就能夠增廣,這就「任運願登地」的意思。當曉得見地就是任運持明,這是兩者間的差別。

 

思惟此生如夢,破除死主魔

接著我們來談「破除死魔成無死壽王」。如果我們了解心的本性,就能夠知道心是沒有死亡的;如果了解心無死亡,就能知道為什麼我們要謹慎於業,不要造業。由於心沒有死亡,如果我們造業,就會隨著業力的牽引而流轉於六道之間,例如:造下煩惱瞋心的業就會墮入地獄,吝嗇的業就墮入餓鬼,心會依照業而流轉於輪迴,因為心沒有死亡可言,也就只好不斷地感受這些業的結果。所以這邊就提到了煩惱魔,因為煩惱魔,就導致流轉於輪迴。

所以「破除死魔成無死壽王」就是說,我們先認識到心是無有死亡的,接著就會策動我們謹持業力因果的分際。因為心沒有死亡,所以倘若造下苦因,就要感受苦果,而痛苦是因何而造成的?痛苦是因煩惱而造成的,所以我要遠離煩惱。如此通達了解這些道理之後,就能知道謹守業因果的重要性。

倘若我們迷失在天子魔,也就無法知道死主魔、無法憶念死主魔;即便無法憶念死主魔或是不認識死主魔,但對於死亡仍會具有恐懼。只要有色身,就會有死亡的痛苦,就連旁生道的生物也是如此,就像小鳥也會很警惕風吹草動,這是來自於對死亡的恐懼,害怕被殺死,所有恐懼當中最劇烈、最強大的就是對死亡的恐懼。

在我們還未證得見地之前,死亡依然存在,只要我們還未認識死主魔,即便我們的心沒有死亡,但仍然會在中陰當中感受到業顯,每七天都會再重複一次死亡的景象。這段期間將會不斷地感受到死亡帶來的痛苦,我們的意生身會不斷地感受死亡的痛苦,這些死亡的痛苦跟臨終所面臨的是一模一樣的。

而當我們證悟實相,知道無有真正的死亡可言,也就從死亡的痛苦解脫了,會了解心是沒有死亡的。既然心沒有死亡,那我們所面臨的死亡是什麼?原來死亡如夢一般。譬如,現在我活在這個世界上,來日當我死亡的時候,心會流轉,那時此生就變成如同夢境一般,在生前所擁有的一切——房屋、朋友們也都如同夢境一般根本不存在,我們的心識會離開,因為心識不會跟著肉體消逝,所以我們會了解「耽著此世非行者」。

那麼要如何得知「此生如夢如幻」?現在我們普遍所認為的是白天所遭遇的這些是真實的,而晚上做的夢是假的、非真實的,其實是相反過來了,夢境才是真實的,而現在此刻才是假的、非真實的。當我們死了之後,生前的一切其實就如同夢境般,所以佛陀才跟我們講「觀其如夢」。了解這些道理就能夠明白此生是真的如同夢幻一般的。

佛陀以他的智慧告訴我們此生如夢,我們有些人會認為佛陀是痴人說夢話,佛陀是愚笨者,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的。就像現在世界上有許多人死亡,他們的心是不會死的,心會根據他們之前所造的業,在中陰經歷快樂和痛苦等不同的感受。了解心沒有死亡的話,就能夠知道這一生其實就如同佛所說的如夢一般,如此一來,業因果的觀念便會在我們的內心生起。因為煩惱會帶來痛苦,只要善加分析六道的痛苦,仔細思考就能知道它從何而來,因此我們會留意業因果,會知道不可以造業。

 

遠離、轉換、了知,破除煩惱魔

由於這些痛苦來自於煩惱,所以如果我們不清除煩惱的話,遭受痛苦是必然的,沒有其他出路,這些道理就讓我們明白原來「破煩惱魔臻至樂空印」是這個意思。

面對煩惱的時候該怎麼辦?當我們面對煩惱的時候,要將我執扭轉為慈愛,將煩惱扭轉為本智,這就是方法。就像菩薩道以轉換的方式,密乘道以實修的方式,將煩惱轉變為慈愛、將煩惱轉變為本智,就是兩種轉化煩惱的方式。若能將其轉變為慈愛,就能夠讓我們持續地投生於三善道;如果繼續維持煩惱的狀態,也就只能繼續留在三惡道了。

雖說留在三惡道也並非一直在三惡道,當有一天我們的業熟果報都清淨了以後就會脫離,三惡道就像是洗滌罪業的場所。真的來講的話,三惡道就像是醫院,是做手術醫療的場所,它不是一個壞的地方,當業清淨了以後自然會脫離該處。了解這一點就能夠明白「破煩惱魔臻至樂空印」的意思。

面對煩惱,我們有三條路,一個是遠離,第二個是轉化,第三個是了解。依照這三乘而有三種不同的道路:別解脫乘使用的方法是遠離、滅除煩惱;菩薩乘使用的方法是轉換,將我執去除,以慈愛的方式行持煩惱的話,也有將其轉為善業的公案,這是轉化;而密咒乘運用的是實修,了知煩惱即是本智,能夠了知煩惱為本智。

如果進一步歸納煩惱,它能夠歸結於四魔,依照律部以及〈心經〉當中所解釋的,四魔是痛苦的來源,其製造出痛苦。同時在「斷法」(或稱「施身法」)當中也有四魔的說法,兩者之間的內涵大致是一樣的。

魔可以分為外、內、密三種,這三種魔的根源又來自於秘密的層面,這個秘密的魔來自於心,是無法從外在測知發現的。內心當中一切魔的根本是我執,無明的我執受到煩惱的驅使而造業,業成熟之後就帶來果報。業是怎麼一回事呢?像是我們拍照的時候將影像印在底片上一樣,在觀看的時候再由光將影像投映出來,隨著我們遭到業的驅使而流轉於六道輪迴時,造了一點點的善業就感受到些許的快樂,造了惡業就感受到痛苦,如此感受著苦樂相雜的經歷。

而人道是屬於化身剎土的範疇,雖然人的身體相較於其他道是更加珍貴的,但是如今世界上正面臨著什麼樣的苦難,我們也是有目共睹的。認真細想痛苦的根源來自於何處?這個根源就來自於煩惱,因此在〈傳承祈請文〉當中要針對煩惱魔進行說明。

 

自觀本尊憶念吽,破除蘊魔

接下來我們要談的是破除蘊魔。為了破除蘊魔所以要觀修本尊,不觀修本尊會怎麼樣呢?一般觀修本尊有尊身明晰、憶念清淨和佛慢堅固三個要點,這在昨天向各位說明過了。當我們在觀想本尊時,自己是不是本尊?是本尊嗎?還是不是?認真思考的話,我們現在的心像冰塊一般,但是冰塊的本質也是水體,冰塊是可以融化的,當冰塊融化之後就與海水沒有分別;但冰塊是有痛苦的,海水則沒有痛苦。了解這點就能夠明白:自己的本基實際上就是本尊。

那麼冰塊要如何融化呢?冰塊要借助菩提心才能融化。菩提心就像是熱源、暖熱,就像曾經跟各位報告過的,所謂的本尊即是菩提心,一切本尊的生起次第都必須要立基在菩提心之上。接著後面不論任何的修持,生起本尊的莊嚴、裝束,去除相和物質的執著,配合憶念清淨、尊身明晰等等修持,就像在廣布的生起次第裡面所引導的一樣。不論如何反覆執行觀修,都是要將不清淨的轉變為清淨,將清淨的轉變為空性。清淨身體習氣的方式就是明現本尊或明觀本尊。

總結起來講的話,身體來自於何方?它從何而生呢?它來自於「我」的概念,就像佛所說的「然為客塵遮」,「客塵」就是暫時性,它不是過去就存在、與生俱來的,未來有或沒有也不好說,但它是現在暫時的存在。就像我們睜開眼睛看到前面的這些物品,也會聯想到這是我的碗、這是我的什麼、那是我的什麼,都會圍繞著「我」而打轉;「我」的概念轉移到宗教方面也是一樣的,會認為這是我的宗教,什麼東西跟我的宗教有關等等,這些念頭都會給自己帶來束縛,為自己製造麻煩,然後在宗教之間引起紛爭,所以外人會說宗教是有過患的,這是因為我們在宗教當中參雜了我執,撇除我執不談的話,宗教或是佛法的宗旨目的都是為了要饒益有情。

什麼可以利益有情?答案就是慈愛。如果都能夠平等看待一切眾生,就能夠以宗教幫助眾生;相反地,如果參雜我執的話,就連宗教也會成為毒藥,會成為魔的事業,一切的白淨善法都會變成魔的事業,這些就是參雜我執、我的概念的過患。

那麼如何能夠對治我執呢?觀想自己就是真實的本尊,這一點就能夠對治。這樣去想的時候,我的執著就消失、不存在,因此要與明觀本尊的修持不分離,如果能夠同時了解自己的如來藏也是本尊的話,就能夠在內心生起證悟其本性的念頭:我是真正的本尊。

冰塊融化之後就會變成水,了解之後應用於日常行為中,否則過去我們都是由「我」的概念扎根,反覆地累積習氣,為我們帶來很大的麻煩。就像是有一個譬喻,原子武器可以摧毀地球,但是無法摧毀我執,直到我執消除以前,六道有情都流轉於輪迴,因此我們要修菩提心,只有菩提心可以摧毀我執,我們稱菩提心為最強而有力的武器——當菩提心生起的那一剎那,我執就不復存在。

比方說在我們生起慈無量心的時候,我執在那個剎那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也是為什麼修大手印的行者們要不斷修持慈無量心,並且反覆串習,因為慈無量心逐漸生起的話,就能夠更容易見到大手印。如果這上面覆蓋著我執,是無法見到大手印的,想要見到心的本性大手印是非常困難的,這就是蘊魔。如果有辦法像密勒日巴尊者一樣修殊勝的證法,就能夠運用此蘊、也就是此身體證悟實相;如果是沒有辦法運用修持的話,就等於又造下輪迴之因,然後就墮入三惡道,墮入旁生、餓鬼、地獄。是如此的。

如果我們能夠將此生成熟並且轉變為本尊的話,就能夠運用六受,能夠決斷此身體為五蘊。就像佛陀在〈心經〉裡面開示的,這個身體、這個物體不是我,並且逐個開示身體是由色蘊、行蘊、想蘊等等所組合而成,身體就像是由沙子所堆砌而成的,它不是一個堅實不變的固體,在身體裡面也有很多難以計數的生物,所以身體不是單一個個體、不是一個生物,所以也沒有辦法將這個身體執著為我。

不論身體當中有多少個微生物,每一個微生物都代表著一條生命,既然是生物,那他們的心和我們的心是無有差別的;令他們成為生物的原因同樣也是我執,所以當我們生起菩提心的時候,這一切生物也都會變成本尊。當一個人證得見地的話,體內一百二十萬個微生物也會成佛,這是佛陀所開示的。。

為了對治蘊魔,需要生起清晰的本尊觀想,包含本尊的尊身顏色、莊嚴、裝束等等,需要先在生起次第上面獲得穩固,本尊的身跟意哪一個比較重要?意比較重要。既然是意比較重要,那麼縱有一百尊本尊,所有本尊的身語意都可以包含在「嗡阿吽」三個種子字裡面。「嗡阿吽」三個字母又可以包含在吽字,因此心是包含在吽字的。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專注於吽字的修持,在入睡之前觀想吽字,睡醒時也在第一時間憶念起吽,當然也有人可以觀想本尊或咒語。即使這些沒有辦法觀想得很到位,也可以專注於「吽」字。

在醒來的剎那,立即憶念起吽,不留給念頭任何間隙。我們從睡夢甦醒過來的間隙,與從此生要投生到下一世的間隙是完全一樣的,所以當我們在睡醒時第一個想到的是「我」的概念、「我醒了」這樣的念頭的話,我執就產生了,無始以來的習氣就進入了。為了不要讓這樣的狀況發生,我們要培養從睡夢當中甦醒的那個剎那、任何念頭未生起之前先憶念吽,由於吽是空性,在這個時候沒有我的概念,便能夠以此迅速地成就本尊。

要盡可能在任何時段都觀想吽、憶念吽,在日常的行為當中都可以做嗡阿吽的修持。外在色身的習氣越清淨,就越能夠領會「顯而無自性」的概念,就像天中的雲朵一樣顯空雙運。這些道理在過去都已經宣講多次了,最重要的是要打從心裡面確信即是如此,如果我們時常內心憶念的是吽,自然不會對色和身有執念。因為三世一切諸佛都總集在吽當中,在睡醒的那一剎那能夠憶念起吽的話,也就等同同時憶念三世諸佛了。

而我們在觀吽的時候,不是專注於吽的形象,而是吽的聲音,這樣的聲音就像是炸彈,能夠摧毀任何一個念頭。吽和呸能夠摧毀任何一個念頭和習氣,這就是「破除蘊魔異熟證本尊」,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夠在第一中陰的時候斷開念頭和習氣,能夠見到本尊身,所以請大家培養睡醒能夠立即憶念吽。

關於利用本尊的種子字,也就是觀吽字與切斷中有彼此之間的關聯,我請教過許多堪布,有些人說在灌頂的時候他無法觀想起本尊,我自己應該也很難觀想得起來,觀想本尊的命字相對容易,所以我就請教了一番。堪布謝拉偉瑟(Sherab Oezer)說可以,可能在續部當中也有這樣說,所以觀想吽字以此達到「破除蘊魔異熟證本尊」;同時在我們生起煩惱的時候,透過觀想吽字就能夠摧毀煩惱的感受,這就是「破煩惱魔臻至樂空印」;然後是「破除死魔成無死壽王」,吽字是沒有生死的,心是空性的,沒有生死,也能夠從觀吽字領悟這個義理。一切的分別妄念都能夠以吽字摧毀,這些是從體驗上面來宣講的。

我放了一個吽字在我的桌子上,這代表什麼?我的身體不在,但我的心是吽,一直都在這裡,不論心在何處都憶念著一切眾生,吽字在哪裡我的心就在哪裡。了解這個道理十分重要。

極為重要的是,在睡醒的那一個剎那觀想吽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們沉睡的時候會來到如來藏的狀態,睡得很舒服,這是由於心如來藏的法身大樂,在內心具有大樂,倘若我們能在睡醒的那一剎那憶念吽字,就能夠遷轉到法身;否則如果第一個生起的是我的概念,就會像燃料一樣汙染了整個水體,便會形成輪迴,極為重要的關鍵的就是這個。解脫與否完全在於我們睡醒的時候能否憶念吽,所以我們自己觀察是否能夠憶念吽,並且在日常的行為當中都維持吽的修持,這樣一來你就自然能夠體驗到這個感受。

有三個時機會在心的本性顯露的剎那生起吽字:第一個是沉睡,沉睡對應的是睡夢;第二個是交合,脈氣明點的修持是對應交合;第三個是臨終,此時也會融入心的狀態,如來藏的功德、特質也會顯露出來。這三個時機是同一個狀態,此時會安住在如來藏休息,然後會變得極為清明,當極為清明的狀態展現時,就能夠立即進入到法身,因此努力修持而認識、認出這三個時機十分重要。

 

普巴加持

在實修的時候,容易遇到龍欽巴大師在龍欽七藏的《竅訣寶藏論》裡面所說的:「幾近成就違緣多出現」。在修持普巴法門的時候,由於它是殊勝珍貴的法門,我們極力精進修持的話會值遇障礙,當障礙顯現的時候,就是獲得成就的徵兆。

這麼說的道理是什麼呢?過去成就者們在成佛的時候出現障礙,以怙主吉天頌恭為例,他在證得正覺的時候就生了一場大病。過去我們在實修的時候,會思考這些障礙是什麼?障礙的原因是由於過去的業急速地成熟,便會清淨,不論是善或惡業都會迅速地成熟並清淨,值遇障礙是蓋障清淨的徵兆。

當這樣的情形發生的時候,我們要承擔,遇到病痛要承受,當然在還沒生病前要避免,但是遇到後就去承受,因為業能夠以此成熟而清淨,任何發生的障礙都是蓋障清淨的展現和徵兆,要這樣思考和看待。

 

本覺智慧的普巴:了悟實相的見地

普巴加持與咒輪有很大的關聯,所有咒輪的意義都會在普巴加持裡說明。在普巴加持裡說了什麼?其中說金剛橛的錐狀體的三個面就像極為炙熱的鐵,高溫得像是火一般,而它所表示的是本智的力量,火焰在此是本智的譬喻。金剛橛椎狀體的三個面分別代表法身、報身和化身。法身和報身是清淨的層面,而輪迴其實也並不是輪迴,是包含清淨與不清淨,它是化身的層面。就像冰塊不是石頭,冰塊它是水體,只是暫時凝固起來;如果冰塊融化就像是我們剛才所說的,金剛橛椎狀體的三個面就像炙熱的鐵,而這個炙熱代表的是本智。

若心識轉變為本智,了解無二元的道理,你了解心的本貌、證得無二的見地,便能夠立即焚毀煩惱,煩惱會立即消失,是這個譬喻。就像是當我們禪修領悟了心的本性,了解了無二的實相,了解心是無二的,看到本智,就能夠立即地令煩惱自然瓦解,就像是這樣子。任何念頭生起就會在剎那間消失、被焚毀,這就是本覺智慧普巴。知道這些就能夠自然而然領會,確實如此。

椎狀體的三個面代表三身,而本智就具有三身,這些道理彼此之間都有很緊密的關聯,這應該有敘述在書本當中。了解這一點的話,就知道一切實修都可以總集歸納在普巴當中,而量是需要自己清楚知道的,當自己禪修實踐的時候,以覺性覺察到煩惱,煩惱便會立刻消失,這時候會知道普巴真的是本覺智慧的普巴。

而本覺智慧的普巴要拿來對治誰呢?要拿來對治煩惱,所要攻擊的對象就是煩惱,要攻擊瞋心,如果我們拿它來打擊瞋心,令瞋心消除,這時候你就獲得了本覺智慧的普巴。證得了這個普巴,自然會獲得後面的三個普巴,最主要的就是本覺智慧的普巴,它也被稱作空性本智的普巴。最一開始我們要先辨別本智與心識的差別,要從心識轉變為本智,請大家在這上面思惟,好好地生起理解。

以不造作悲心,禪修利他

如果我們現在沒有好好理解見地的話,一開始比較容易會生起造作的悲心,當我們看到一個在受苦的生物,會因無法解救對方而感到難過;但當我們了解見地之後,六道有情不論是誰,我們看到任何生物,都能夠領會到對方是具有心的,他們的心是如來藏,只是因為煩惱而造業,因此投生而感苦。就像蠍子與毒蛇皆是如此,牠們過去造下了惡業,極為強盛的瞋心導致他們變成今天這樣,關鍵的是要清淨這些業。

大部分的人都是畏懼果,但是佛告訴我們「諸法因緣生」。何為因?以我執為因而感苦,以我執為因而產生煩惱,由煩惱造業,所以導致了今天的局面;但是他們依然具有心如來藏,如果他們內心能夠生起慈愛的話,就有辦法立刻從中解脫,不會永遠留在旁生道。

造作的悲心階段,透過對他們布施,也能夠累積福報;不造作的悲心是透過禪修利益對方,若能夠對六道有情生起不造作的悲心,能夠生起慈無量心、悲無量心的話,他們就能夠從痛苦當中解脫。

不造作的悲心就是了解一切眾生都具有如來藏,了解眾生的現況並非真實的,即沒有一個究竟真實的眾生。惡道的眾生不是真實究竟的,他們的心現在只是暫時被習氣和蓋障所沾染,由瞋心的自相展現為地獄,吝嗇的自相展現為餓鬼,無明展現為旁生,只是暫時顯現如同天空雲朵般。那麼我們要怎麼做呢?倘若我們禪修就能夠幫助並利益到對方,了解這點我們就會有動機想要禪修。不造作的悲心是由禪修而來的。

向外放射慈悲,向內收攝融於自心

我們在持咒那段用了很大的篇幅在講解光芒的收放。任何的本尊成就法都有許多光芒收放的觀想,向外四射光芒,然後再向內收攝。在向外射出光芒的時候是利用慈心與悲心向外照射,令六道有情遠離輪迴,並且供養上福田的諸佛等,這些光芒都是慈愛的光芒。這個在過去已經講過一次了。

光芒的大小是從對諸佛的信心開始,並思惟諸佛不可思議的功德。而諸佛的數量是非常廣大的,在教言當中我們也曾看過如同塵埃般數量廣大的諸佛,我們曾在法本中看到「三世十方諸佛」,「十方」是指上、下、四方、四隅,「三世」是指過去、現在、未來。

實際上,諸佛不分三世,因為佛不受時間的限制,諸佛是恆常安住於法界中的,佛的意並無生滅可言;了解佛意是如此之後,而我等六道有情是在輪迴中不斷面臨生死流轉,在這樣的感知,時間會顯得很短。〈佛子行三十七頌〉說「雖見諸法無來去」,由此可以了解諸佛們是沒有來去的,「唯一勤行利眾生」,我們眾生是會流轉的,經由造作各種業,由此蓋障而輪迴。

瞭解這兩點之後會明白,介紹業因果是非常好的,由此可以讓我們更深入理解普巴加持,所以這是非常重要的。接下來我會盡自己所知,向各位報告。

以智慧焚燒煩惱,轉五毒為五智

在修普巴加持的時候,首先要將雙手觀想成五方佛父母共十尊。這五方佛父母十尊在哪裡呢?在不清淨的時候,我們外在的色身是五大種;而內在的心具有五毒;在祕密的層面是五本智。

五種本智從內在的五毒成熟的話,就會轉變為五方佛,所以我們一開始要將雙手觀想成五方佛父母,這表示五方佛父母本來就具足於我們自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心,當心識成熟,了解煩惱的本質為空性之後,就會轉化為五種本智;未成熟的時候就會暫時展現為五毒煩惱。煩惱像是柴薪,而本智如同火焰,當柴薪遇到火,就會瞬間化為火焰;在未成熟的時候是柴薪,成熟之後就轉為火焰,而未成熟轉變為成熟,就像是柴薪遇到火焰。

我們了解心識與本智的不同之處,先直指見地,然後再認識煩惱為本智,如此一來就能夠明白:當心識轉變為本智的時候,本智就能夠焚燒一切。而我們的念頭並非物質,它不是木柴,它是空性的、是心的所執;心執著為實有、執著為相的時候,就會變成柴薪,會造業並且流轉於六道輪迴,但如果加以認識的話,就是空性——實質上並無煩惱,煩惱的自性與本智的體性兩者是一樣的,就像是水跟牛奶兩者也是一樣的水體。

理解之後就能明白,我們的內心的五毒煩惱、外在的五大種就像是雜質,是提取精華之後的渣滓。身體的肉對應地大種,血對應水大種,溫度、體溫對應火大種,氣息或氧對應風大種,心對應空大種。身體完整具足並且對應了五大種,在不清淨的時候是這樣的血肉之軀;而當我們明白或證悟之後,其清淨的層面五大種是五方佛母,內在的五毒煩惱是五種本智。

當經過這樣的蛻變會領悟到成熟之後就是五種本智,能夠理解兩者之間的差別在於成熟與否,也就是清淨與不清淨的兩個面向,如同本基在柴薪階段,尚未接觸到火種,在不清淨的時候具有痛苦。[8]

 

嗡阿吽!身語意三金剛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六道有情,比方說以旁生道的眾生為例,在一窩蟻穴當中有多少的螞蟻?從數量上來看的話,是令人驚嘆的,然而總結起來可以歸結於無明,其主因根本在於不了悟的無明,因為不理解、無明,所以產生了我慢。

無明和我慢之間是相連的,在毫無優點、毫無功德的情況,執著有一個我,以自我為中心,形成了我慢,由此造下許多惡業,這一切的癥結點就在於我慢。無明和我慢這兩者是有關係的。

貪和吝嗇兩者之間是有關聯的,由此而生成了人道與餓鬼道,這兩個之間有緊密的關聯。將一個物品看待為珍貴,而且捨不得用,因為貪和吝嗇之間是關聯的,由此便會生出六種煩惱,由貪而生吝嗇,所以貪和吝嗇兩者是相關的。

接著,嫉妒和瞋心兩者是相關的。由嫉妒心而產生了六道當中的非天,也就是阿修羅,阿修羅道具有戰爭的痛苦。此時我們在世界上所面臨的戰爭的痛苦是什麼?這些痛苦是源自於瞋心和嫉妒,由這兩種煩惱而生形成了地獄道和阿修羅道。瞋心和嫉妒這兩者是相關的。

無明、我慢歸結於「嗡」,顯空身金剛

這些煩惱分別以二為單位,分化之後總結起來的話,無明和我慢可以歸結於「嗡」,可以歸結於身。那麼這兩個要如何歸結於身體呢?

首先我們先探究什麼是無明。無明會執著外在器世間和內有情是實有的,然而這些是非實有的,是和合法、是有為法、是無常的,就像這顆地球是懸浮在空中的,最終它會毀滅崩解,地球是和合的、無常的,了解的話,心對此的執著會消失,這時候便會來到「嗡」。

「嗡」代表本尊的身,能夠顯現、能夠清晰看得到,然而是沒有可執性的,所以我們稱之為「顯空身金剛」。本尊的身語意沒有可執性、無法執取,沒有辦法握在手中說:「這是本尊的身」,本尊的報身猶如彩虹一般。本尊的身體具有悲、智、力三種功德,然而是沒有辦法執取的,因此在普巴儀軌當中的收攝次第裡有說「情器法身性中也」,本尊的報身是如同彩虹一般的。

若對自己的身體也沒有我執的話,便能夠看待本尊的報身是顯空,如同虛幻一般,而六道有情在暫時的業還未清淨之前,仍會在六道中輪迴;當業都清淨之後,如來藏便會現前。由於具有如來藏,所以具有成佛的潛力,成佛之後便會證得如同本尊身體的功德,這即是顯空身金剛能夠變成報身的清淨剎土。

請大家去思考顯空身金剛的道理。我們現在都是人,這個房間裡面擠滿了人,當我們自認為是「人」的時候,那麼「人的身體是人」?還是「人的心是人」?答案是心。因為人死亡之後,身體是要被火化的,可見身體是和合法、是有為法、是空性的;而心無法死亡,只要我的執著還存在,心就不會死亡。

身體是有為法、是無常法,而外在的這顆地球就跟我們的身體一樣,總有一天是要崩解的。了解這個道理之後,我們對其實有的執著就會消失,就不會再執著其為實有、真實的。雖然可以見到,但是無相、無實質性,因此是顯而無自性的,為顯空,事實上是顯空身金剛。身體是非實有的、是虛幻的、不是真實的,了解這一點就是顯空身金剛。

貪耽、吝嗇歸結於「阿」,聲空語金剛

接下來是「阿」。當我們聽到聲音的時候,執著聲音是實有、真實的,聽到好聽的聲音就認為這是我的朋友,聽到不悅耳的聲音就立即生起瞋心,這是因為聲意混合的分別心在作祟。

我們應當了解,雖然有聲音,但沒有實質性。我們聽到搖鈴聲的時候,聲音在哪裡?認真來說,聲音並不存在。我們看待聲音為實有,執著聲音為真實的念頭是錯誤的。所以我們不論遇到好聽或不好聽的聲音都不要執著,聲音在被聽到之後就消失了,應將其看待為虛幻,不要執著於對方說了什麼,要讓任何會產生爭執的因流逝,心不執著,就沒有任何可以爭執的點。

可以有聲音,也可以聽聲音;但是對於聽到的聲音沒有分別,沒有期待跟憂慮。了解聲音是空性之後,就是聲空語金剛,對於聲不再有執著,就不會對聲音再植入習氣。貪和吝嗇歸結在語,歸結於語,歸結於阿。如果不了解其本質的話,看到一個好的東西會貪戀,也會貪戀自己的好朋友,接著延伸出吝嗇,由於貪戀而捨不得用好的東西,因而種下投生餓鬼道的因。

由貪延伸出吝嗇,所以從貪就能夠造下投生人道和餓鬼道的因。由於貪跟慈愛有關,所以會投生到人道;而吝嗇就會投生到餓鬼道,因為吝嗇所以只專注在自身利益,越來越狹隘、越來越細小,身體也跟著細小,最後變得沒有色身,而變成餓鬼。人跟餓鬼之間的關聯就像貪跟吝嗇這兩個煩惱的關聯,這一切的種子是貪。

貪戀的對象不論是人或物品都是沒有實質性的,就像是灶孔一樣,將非實有的東西看待為實有而產生執著,這樣的貪只有帶來害處。要了解,產生執著、產生貪戀的這個人是空性的,而產生執著的對境也是空性的,了解這些因果都是無常的,這樣一來就能夠明白我們因為執著、貪戀所以迷失了,當貪戀消除,就能夠對聲音沒有執著,能夠看待聲音為聲空語金剛。

瞋心、嫉妒歸結於「吽」,覺空意金剛

執著實有這一切的色跟身是誰?是我們自己的心,是「我」這個概念。「我」是分辨自他二元的主因,看待自他是分開來的。對自己所愛、所傾心的對境產生貪戀,對自己不喜歡的對境產生瞋,就像〈佛子行〉所說,對喜好和厭惡產生貪跟瞋,實際上都是心的作用,實際上,心本身是「覺空意金剛」。

如果我們觀察心這個個體是否有自他,仔細探究自他的心的本性,透過寂止的禪修見到勝觀的話,會見到心如同虛空,無法分成自他、無法分成二元,既然無有二元,那麼現在我們所執著的自他其實就是虛幻的,就像是清晨草尖上的露水是假的,只是我們對於這樣的假象執著為真實,所以迷失其中。

所謂迷亂在於:是「有」還是「沒有」?不論執著有或執著沒有,都是一種執著。這些執著會在心留下習氣,認為「這是不存在的」而留下一個習氣,或者認為「這是存在的」,又留下一個習氣。同樣地,認為那個是「好的」,會留下一個習氣,認為那「不好」,又會留下一個習氣。隨著習氣越來越厚實,就會形成身體,六道有情皆是如此形成的。若是了解心的本基沒有自他二元,便能夠藉此得知心的本質就像是虛空,由此所構成的一切都如同冰塊一般,了解這個道理就比較能夠掌握覺空意金剛。

如果我們禪修觀察心的本性就能夠明白,原來心的本質上是沒有自他二元的、是如同虛空一般的,原來「法身」指的就是這個,在這當中沒有生和滅。我們前幾天討論〈傳承祈請文〉的四魔有說「破除死魔成無死壽王」,在痛苦當中最劇烈、最強大的就是死亡,當我們了解無有死亡的這個道理之後,知道萬法的本質從一開始便無生,中間沒有住,最後也沒有滅,就像佛所說的沒有生住滅。心也是如此,心從無始以來就存在,若觀察心從哪裡來、由何而生,是沒有辦法知道的。

而「本智」字面的意思就是指本來存在,所以稱之為「本」,了知一切所以稱之為「智」。了知一切所以稱之為智,所有一切輪涅都能夠在一瞬間測知,這就是本智。了知所謂「我」的概念本來不存在,而心的狀態是猶如虛空般的,所以密勒日巴尊者才說「證悟實相也就抵達了般若的彼岸」,同時也說「心與虛空若無別,則已臻至法身界」,自此解脫一切痛苦,這便是覺空意金剛的意思。

當「一切萬法沒有生滅」的見地現前,我們就能夠達到如同密勒日巴尊者一樣的境界,這即是「吽」,即是覺空意金剛。阿修羅和地獄道的起因是嫉妒和瞋心,可以歸結於吽,心兩者是有相關的。了知見地,知道「一切有情之命悉皆能得智慧灌頂矣」,因為暫時的迷亂,一切眾生的如來藏暫時凝結成冰塊,如果冰塊能夠融化,一切都能夠成為嗡阿吽,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能夠成為諸佛的事業,包括光芒的收攝亦是如此。了解這一點很重要。

 

三輪壇城放光,焚盡六煩惱

了解普巴加持偈文裡「三輪壇城之三金剛種子字放光」,不僅對於修持普巴儀軌有幫助,也將有助於修持所有本尊法時觀想光芒的收放。一百尊本尊可以包含於一尊,所以一尊本尊裡面同樣展現了一百尊的方法,義理是完全一樣的,唯一的目標就是解脫眾生於輪迴。

三個壇城分別是:自生壇城、對生壇城、勝子(金剛橛物質)壇城。

現在我們眼前是對生壇城,有相物質的壇城,是智慧薩埵,代表智慧本尊的壇城。我們會認為前方設置的壇城,在修法的時候架設起來,修法完畢就會撤下,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個物質的對生壇城是範本,代表壇城恆常都是存在的,只要虛空存在,壇城便會存在,那是法身的剎土。真實的壇城在虛空中,所有法身的本尊皆在其中。

對生壇城同時也是法身、報身的壇城,[9]是無時無刻恆常都存在的。先要了解這個道理。對生壇城是虛空的範本、是譬喻。在迎尊降福的一開頭我們就會唸到「等同虛空邊際壇城中」,就是這個壇城,它是恆常存在的,而現在我們前方的是譬喻、是範本。

接下來是普巴金剛橛物質的壇城,一切壇城本尊的力量都包含在普巴金剛橛當中。當我們守著或持有一支金剛橛的時候,所有本尊是時時刻刻都與我們常伴的,沒有任何的差別,同時也可稱為「勝子壇城」。報身剎土自然存在,和報身如彩虹是一樣的道理,我們祈請本尊時,報身便會如實顯現,否則報身平時處於法身的狀態,是沒有辦法看到的。法身和報身是清淨的層面,是恆常都存在的,就像虛空一樣是常態的,不會消失,這即是勝子壇城。

接著是自生金剛童子的壇城,我們將自己觀想成金剛童子。

法身法界力,報身如來力,化身自心思惟力

與三壇城相對應的是迴向時我們時常唸的「三力」,三種力量。如果能夠了解這三力的話,對於我們所有佛教徒都會有所助益。三力當中第一個「法界力」是法身,「如來力」是報身,「自心思惟力」是化身。

如果能夠了解這一切見地的話,在世俗諦的層面上我們要修什麼?所要修的是慈無量心。了解一切眾生的痛苦,並且想要將一切眾生從這些痛苦中解救出來。想使他們解脫痛苦的話,要做的就是令他們清除我執,而我執就是要利用慈愛來銷毀,唯有慈愛才能夠將其銷毀。所以如果我們培養慈無量心,能夠生起慈無量心的話,心念自然能夠遍及一切有情,接著就能夠生起悲心,透過悲心的力量,就能夠使眾生的冰塊融化。

首先生起自心思惟力,也就是了解自己內心需要具有慈愛,證悟見地本身自然具有慈無量心;若無法證得見地,但具有世俗諦的慈無量心的話也是可以的。如果具有慈無量心,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心懷有情,唸一句瑪尼咒也是為了利益有情,達到這樣的程度,也就具有了慈無量心。教言當中教導:要了知苦而滅除集,我們將所有一切眾生都總結起來,就是歸結於我執,由我執而產生了五毒煩惱,而以菩提心加以對治;如果具有菩提心、無二元的心,那麼在自心思惟力上面我們就能夠有自信地表明自己具有慈無量心。

而法界力和如來力是恆常存在的,如果我們對這件事情有確信、有決斷的話,從這三力就能夠自然成辦三壇城。

證悟勝義諦,三金剛自然具足

我們在觀想普巴主尊的時候,在主尊的額頭、喉部、心間等等地方有十本尊,是諸佛十力的自相。諸佛十力本身具足於金剛童子的如來藏當中,因為具有這十力,所以在本尊相顯現的時候自然會在額頭、喉部、心間都顯現這十本尊。同時金剛橛也具有這些功德,一支金剛橛當中具有這一切的功德。一旦了解這一點,我們在看待三金剛的時候,能夠明白法身和報身本來就是金剛,而我們自己看待其是否為金剛,就在於我們是否證悟見地。

菩提心分為勝義菩提心與世俗菩提心,如果證悟勝義菩提心,三金剛會自然具足;否則的話就要好好培養世俗菩提心,生起慈無量心的話也是可以的。這樣一來,在法本唸到三金剛的光芒遍及三界,隨著行文的觀想,我們就真的能夠將光芒遍於三界。

如果能夠這樣遍及的話,這跟《大解脫經》當中所講的道理是一樣的。《大解脫經》當中提到,如果有一人修一座的禪定證悟見地的話,便具有拯救了三界一切有情性命的功德。《大解脫經》裡說:「一念在禪定,勝活三千界,滿中一切人。」因為眾生經歷了無數次的生與死,所以會顯現死亡的景象,如果能夠證得無有死亡的道理,那麼也就等同拯救他們的性命,能夠具有這樣的功德。

總而言之,就是禪修能夠利益有情,見到勝義諦就能夠產生如此的利益,這是最為殊勝的,在這樣的境界裡面沒有自他;即便在世俗諦層面生起慈無量心,對於一切有情也是有利益、有幫助的,如此一來,三金剛的光芒便能真實照遍三界。

不造作悲心、虔敬心,令有情得灌頂

接著是「一切有情之命悉得智慧灌頂矣」,一切有情的如來藏凝固成冰塊,而我們的悲心就像是太陽能夠照耀他們、給予暖熱,使凝固的冰塊能夠融化。這個的證明或徵兆是什麼?有些弟子在修持的時候會產生虔敬心,生起虔敬心就是冰塊融化的證明。當我們思念憶念上師善知識們的時候,會自然地落下眼淚,這就是具有虔敬心的證明。就像是密勒日巴尊者說的,具有信心還需要搭配虔敬心,一切實修加持的條件是虔敬心,當我們憶念諸佛上師的功德的時候,自然會生起虔敬心;就像我們在憶念尊者一切智聖者(尊者達賴喇嘛)的時候,會自然地落淚,這是我們具有虔敬心的象徵,這就是證明。

平常流淚的時機有三個。在感受到強烈痛苦時會流淚,這是一個;當我們聽到來自遠方親愛的友伴的聲音,彼此通電話、聽到聲音時會流淚,這是第二個;當我們憶念上師或佛的功德時會流淚,這是第三個。這三個是我們會流淚的時機,我執會些微地融化。如果對上師生起虔敬心,也能夠藉此根除我執,了解這一點很重要。

在這些時刻生起造作的悲心、生起虔敬心的證明就是流淚。比方說有一個友伴在西藏、一個在美國,彼此相隔遙遠,但在通電話、聽到聲音的剎那,會感受彼此是在一起的。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源自於慈愛的功德。當我們對於友伴具有慈愛,我們能明白慈愛具有強大的力量,很珍貴;如果我們能夠對一切有情都生起大慈愛,力量就會比這個更加強烈強大,是百倍千倍地倍增,這是慈愛的功德。

如果我們能夠藉此理解進而禪修四無量心,自心的力量就會不斷增長,如來藏的冰塊也會融化,並且獲得自在。想要了解慈愛的功德,就要先了解流淚的這三個時刻。

接著我們說過「一切有情之命悉得智慧灌頂矣」,什麼意思?這代表著一切有情的心續生起悲心之後,以自己眾生的身去利益其他有情。外在色身不是以佛陀的形象,例如旁生道的眾生以旁生道的身體饒益身邊的有情,這樣的行為來自於他們的內心具有大慈愛,這些我們在國家地理頻道都能夠看得到。

就像洪水到來的時候,有些小狗被沖走,狗媽媽會去救自己的小孩,逐個將牠們救到岸上,這些都是具有慈愛的展現。類似這樣旁生道的生物彼此之間守護的案例有很多,這一切皆是佛的化身,雖然外在的展現是旁生道的樣貌,但內在是佛。六道有情中的每一道都有救度眾生的佛,六能仁就是這個意思,當每一個眾生的心續都能夠生起慈愛,就能饒益對方。

 

心隨咒音,結合咒語與本尊

觀本尊跟持咒有什麼利益?如果我們沒有觀想本尊,那麼就會維持既有的習氣,一直有著「我」的概念。無始以來都是由於「我」的概念而植入了習氣,投生的無數世都是這樣。這個所謂的「我」,我們並沒有看見,也看不見,但是卻以此累積了深厚的習氣,就像是積雪積成了雪山一樣,這就是無法消除我執的過患,而為了修此對治,所以我們要觀想本尊並且持咒。

有些人在持咒的時候會強調咒數的累積,這也對、也是可以的;但主要需要著重的是心要跟著咒語走。當我們用悅耳的韻律持咒時,心會跟著咒音走,我們在持長咒並且唱韻調的時候能夠利益自他,利益會比累積咒數還要來得大,這也是之所以要唱咒語韻調的原因。

唱誦韻調而持咒,心的執著會放下,心會專注其中。就以世俗的音樂來講,許多人在聽音樂之後會流淚,這些情況都是因為音樂觸及了心;而咒語也是如此,在持咒的時候憶念起本尊的功德,伴隨著悅耳的韻律,能夠使咒語和本尊結合,便會清淨對於聲的執著,心便能夠安住在咒音中,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咒語的韻調有很大的利益。即便我們不知道怎麼樣唱誦,也可以在錄音機裡播放咒語的韻調,隨著我們聽咒語的韻調,心的習氣會逐漸清淨,具有十分大的功效利益,這是本尊與咒語的利益。

當我們一聽到咒語就會立即憶念起本尊,這時候以悲心憶念一切眾生的痛苦,然後在這個狀態修持普巴,觀想普巴本尊、持普巴咒,這些慈愛都能夠伴隨著儀軌而走。

勝義諦安住於見地,世俗諦以慈愛對治無明

在前面我們提到三金剛,如果我們證悟見地的話,自然就成為了金剛,見到勝義諦的時候,自然就是金剛,在未見到勝義諦之前,就需要依賴世俗菩提心。這部分在過去已經反覆向各位報告了。總而言之,見到勝義諦的時候是沒有自他二元的,在這樣的狀態下不需要任何禪修,不需要觀修慈心悲心,只要安住於見地,自然就會有幫助。

法界力是法身,如來力是報身,而我們一切有情則是化身。我們一切有情身為化身是暫時變成冰塊般,藉由思惟業力因果等道理使冰塊開始融化。所謂業因果即是不論六道有情的數量多麼的廣大,總結起來不過六煩惱,宏觀上來看是六道,微觀上來看是六種煩惱,而將六種煩惱都總結起來的話,能夠包含於一個,就是我執,就是無明。

什麼是無明?就是無法了知自心本性。這樣思考的話就會變得容易。只要證得自心本性的話,慈悲便會隨之增長。這些徵兆真實具有,這些實修的徵兆需要在心上面展現,請各位結合這個與普巴加持一起思考,這麼做能夠有助於一切實修。

 

生圓次第

生起次第,對治實有

所有內道佛教的一切實修當中,密咒乘的實修總結在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要實修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目的或原因是什麼?修生起次第是為了對治我們對一切事物實有的執著,對治「有自他二元,一切都是實有的。」

由於這一切都是非真實的,所以我們在修持的時候首先要觀想自身的蘊界處等轉變為本尊,觀想外在的五大種轉為五方佛母,內在的五毒轉成五種本智。在本智的境界中,沒有自他二元,觀待外在的一切顯相為顯而空性的——雖然能夠看得到,但是並非常態、無真實性,既非存在也不是不存在,安放在沒有執著的狀態。

若內心無二元、無執取,那麼對於外在所顯現的器世間與情世間也能夠領悟其實相,這一切就宛如虛空中暫時顯現的雲朵,而宇宙當中的這顆地球終有一天也將崩解分解。知道了這一個實相,領悟這一切都是和合的有為法,是無常的,而執著其為常法的我才是錯誤的,當我們對此的態度是既非執著它為常有,也不執著它為無常,了知其雖有顯現然而是空性,這就是生起次第的力量。所以生起次第是對治實有的執著,了知一切無常是虛幻的,為了了知一切都是虛幻,因而需要修圓滿次第。

 

圓滿次第,淨化習氣

外圓滿,一切有為法皆無常

圓滿次第分外圓滿次第、內圓滿次第和祕密圓滿次第三種。什麼是外圓滿次第?了知無數無量的器世間與情世間是有為法的自性,是無常的,是剎那變化的,上一刻存在、下一刻就會立即消失,沒有其實質性,這是外圓滿次第。

內圓滿,一切顯現皆為空性

了知這個道理就來到內圓滿次第。內圓滿次第是看待這一切為沒有實質、沒有相,所認為的「有」其實是清淨的幻身與不清淨的幻身。密咒乘的實修觀想本尊等,這些都是為了將不清淨的轉變為清淨的幻身。

接續剛剛馬爾巴大師對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那段內容的後面,就接著說了這句:「證悟尊身無別容」。本尊在何處?這就是內圓滿次第。證悟無自他二元的心,此心有如虛空,了知其無生滅也就看到了心的樣貌。

修持並且掌握生起次第有什麼幫助?它能夠清淨無始以來我們對於「我」的概念的執著以及習氣。因為我們在生起次第的時候會觀想自己為金剛童子,或是認知自己就是本尊,明白自己其實本來就是本尊,因為如來藏就是佛的精華,中途我們發菩提心,觀想本尊,這個時候不論所觀想的是哪一尊本尊,我們就真的成為了那一尊本尊。真實究竟的本尊就是書本裡面所說「一切聖者本智界同一」。當一個人不再有自他二元的時候,他觀想任何本尊就能夠成為該本尊,這就是究竟的生起次第。

而圓滿次第就是所有這一切沒有真實的物質性,沒有相,一切輪涅都可以總結在一點,如同〈佛子行〉所說:「諸所顯現為自心」,也如同密勒日巴尊者於見地上的決斷,顯相匯於心,心匯於空性,一切皆是顯空雙運。

以外圓滿次第了解有為法無常,以內圓滿次第了知無數無量的本尊身皆如彩虹,這些無數無量的本尊身如壇城主尊眷屬就像在陽光下的水晶,會反射許多不同色彩的光芒。諸佛本尊的法身如同虛空一般,而其報身則如彩虹一般,在虛空中由於五大種的作用,會自然地顯現出彩虹,而這一切都因為菩提心。菩提心的自相即是本尊,由此則會有寂靜尊與忿怒尊,針對執著二元者的心而有不同本尊的顯現,這些都是清淨的幻身。

有關清淨的幻身在之前已經向各位報告過了。在白天的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所認為的實有、這些顯現都屬於化身;而夢境當中的諸多展現則為報身,是屬於幻身的面向。我們普遍認為白天的這些展現是真實的,而夜夢當中的則不是真實,實際上夜夢當中的才是真實的,因為我們心的自相展現為幻身會四處流轉,當我們修持心的自相,會逐漸地了解到這些本尊的顯現。這些本尊的顯現縱有一百多尊、或不論有多少尊,在空性當中都是非真實的。

所謂「受用圓滿身」也就是報身的另外一個名字,縱有一百尊本尊都是自心的展現,自己在自己的展現當中受用。向清淨的本尊身獻供,並且從清淨的本尊身領受成就加持,同時向六道有情觀悲心等等這些如同光芒收放的修持,皆是在自身顯現中自然的受用,所以稱之為受用圓滿身。這樣的受用圓滿身在普巴的收攝當中就有開示,這個法門是極為深遂的。

秘密圓滿,一切本尊心皆自他無二

觀想收攝的方式有許多種,其中普巴的收攝是屬於較深奧的。有一個方式可以善加理解,普巴收攝次第的第一句是「悲心全遍諸尊眾」。報身來自何處?在三世一切諸佛的法身為虛空,在一片空朗朗的虛空當中有著大悲,具有無所緣的大慈愛,在空性的自性當中,流露無緣的大慈愛遍滿一切虛空。在此境界中,一切凡夫們祈請並且對諸佛本尊們生起信心、虔敬心,便能夠親自謁見本尊,能夠於此中受用,等等諸多展現。不僅如此,其所具有的悲智力三功德的智慧,能夠了知一切輪涅所具有的業顯,其所具有的大悲能夠普視一切眾生如母親對待孺子一般,隨著我們向諸佛本尊們祈請,能夠清淨我執習氣。

收攝次第當中的第三句「五光報身圓滿明」,受用圓滿身或是報身就像是我們瞇著眼睛看著太陽,太陽會自然地顯現彩虹;同樣地,陽光照射到水晶的時候,水晶也會自然地折射出五色光芒,這五色光在未清淨、未成熟的狀態之下是五毒煩惱,成熟之後就會轉為五種本智,五本智的自相會展現出五方佛,於此能夠延伸出百位或許多本尊,這就是「五光報身圓滿明」,彩虹即是報身。

「五光報身圓滿明」,這五光在什麼地方?它存在於虛空中,如同法身像是虛空般安住。了解法身如虛空一般的話會如何?如此一來自心的心識便能夠遷轉為本智,證悟本智即如「一切聖者本智界同一」,一切本尊的命脈或心要就是本智,當我們具有本智,就與智慧本尊取得了連結。

本尊所指的就是無二元的心,無有自他二元的心,這就是秘密的圓滿次第,安住在實相的本心上面。例如,在面對片刻之間顯現的一切念頭時,只要我們安住於實修,所有念頭就會不復存在,這就是秘密的圓滿次第。不論在任何時刻都應該要具有這個祕密的圓滿次第。總結來講,祕密的圓滿次第可以涵蓋在〈佛子行三十七頌〉第三十六偈:「隨於何時行何事,應觀自心何相狀」,都可以總結在正知念當中,而在〈度母七救怙文〉當中就是「祈善意之天女來救怙」這句。

大圓滿、大手印、中觀,異名同義

如果再進一步解釋秘密圓滿次第,在見地上以三個名相稱呼,分別為「大手印」、「大圓滿」和「中觀」,這三個名字就像是一個人同時有三個名字一樣。

「大圓滿」指的是如何?以宏觀看待輪涅的話,是極為廣大的;以數量安名的話是超越我們的感知,是不可思議的,任誰也無法了知這一切。然而佛告訴我們,如果了解心的自性的話,就能夠了解一切,因為這一切皆由心所造,所以〈佛子行〉說了「諸所顯現為自心」。當心產生了二元對立,之後便有了期待、憂慮,進而促成了輪迴,倘若讓心維持在本來清淨的狀態,則會如同〈普賢王如來祈願文〉所說「若明此理便成佛,無明有情轉輪迴。」

倘若了知心極為清淨的狀態,當下沒有二元對立,此刻不論顯現任何念頭都會自然地瓦解,既不會造業、也不會留下習氣。了解這一點而安住於禪修,便能夠如同法身一樣安住於虛空,此時便能夠於法身中成佛。法身如同虛空一般,這時候我們會有一個領悟:想要成佛是自由的,想要做人也是自由的,完全可以自主,如此自在。能夠如此自主的原因在於沒有二元執實,不執著二元為實有;若執著二元為真實,就形成了輪迴。

如果了解本質上沒有二元對立,生起信心,就能夠在見地上有所決斷。了解這一切之後,能夠知道無有二元是關鍵,倘若沒有二元,任何生起的念頭都會自然地瓦解。如果有二元對立,即便我們在看到清淨的本尊身,也會有一種「這個本尊很好」的感受,那麼就落入二元,就會產生執著。所以看待本尊的時候,要留意不落入執著或瞋念,對於善與不善都不要產生二元或貪戀,知其為空性,便能夠安住於實相。

正如《竅訣寶藏論》所說:「悟實相乃無上之聞法」。大手印、大圓滿、佛三者是什麼?密勒日巴尊者曾說:「佛位非由尋覓得,故應深觀自性體。」如果觀察自心,可以得知心如同虛空一般,沒有二元可言。總而言之,當瞭解心的本質上沒有自他可言,沒有二元,便能夠了解見地。只要我們去看自心、觀察自心便能夠領悟「自心雖為佛陀卻不識」這句話。

當我們思考「何為佛陀」的時候,會容易去觀察佛的功德,但我們不要去觀佛的功德,只要觀察心的本性,會發現我們一直不斷有著「我」的概念,一切都有著「我」,但「我」真實上並不存在,只要我們摒棄這個所謂的「我」,心就會變得如同虛空一樣,是沒有束縛的。

「佛陀」在藏語讀作「桑傑」,「桑」代表消除或覺醒,當我們消除二元或從二元中覺醒,心便能夠如同虛空般安住。以往我們在面對快樂和痛苦的時候都貼上了一個「我」的標籤,參雜著「我」的執著,不斷地覆蓋而使得習氣變得厚實,這些耽著貪戀就形成了輪迴。反之,只要不耽著、不貪戀,就能夠安住於寂靜涅槃。

清淨剎土的「清淨」是指二元清淨,而不淨則形成了輪迴,這一切皆是煩惱自相的展現,只要心還未成熟就需要處於輪迴,所以癥結點在於「我」,「解脫於本尊」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將此稱為大圓滿。

那什麼是「大手印」?去探究我們執著為「我」的這個心,能夠發現其中不具有「我」的概念,「我」的概念是不存在的。當發現這個「我」的概念不存在、找不到的時候,這時候心會如同虛空一般,此時我們會領悟到空性極寬廣,在明中有空,這就是大手印,無一不能容納於其中。同時參考〈佛子行〉所說的「諸所顯現為自心」,能夠發現心是極為廣闊的,不理解的話就會有一種束縛,感到很狹小,伴隨著非常小的念頭,也就是「我」的執著。當這個念頭消失崩解之後,就能知道以往我們執著為自己的這個框架是假的,當我們知道見地之後就能夠有所決斷、有有確信。

當「我」的這個概念崩解,再無二元對立的時候,看待外在的一切境都會如此,例如我們看待友伴會知道我們兩者的心是一體的,就像在這個世界上驅動一百台手機,驅動的電力都只有一種。透過知道這些道理,能夠使自己明白,中斷迷亂,這樣了解就是祕密的圓滿次第,這樣了解十分重要。

而「融入自性五光中」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切本尊都真實存在,他們恆常都在,當我們觀想的時候他們會顯現,因為他們具有大慈悲心;在我們沒有觀想的時候,他們便會消融,消融於法界中安住——因此不論我們何時實修,本尊都會在,就算我們沒有供品資具,就算是線上修法,都沒有任何的差別。這樣推理起來,線上修法是真實的、實存的。

當我們看到本尊身的時候,本尊身的性質是顯而空性的,而所聽到的咒語是聲空的,不需舟車勞頓付出任何辛勞;如果我們仍然執著相、仍然執著物質的話,那麼就會很辛苦,會有窒礙隔閡,會想要到現場修法才能感覺一切是真實的,接著就會面臨染疫、籌辦旅費,甚至旅途很辛勞等等;相較之下,透過實義的理解,能夠知道線上的一切修法才是究竟真實的,不需要絲毫的努力便能夠達成,這也是我時常鼓勵大家線上修法的原因。

 

迴向發願

自他身語意三門,三世所積二資糧,

迴向變圓大清淨, 願證無二體性果。

 

積累福德,匯入功德海

在修持圓滿次第之後是短短的四句迴向發願。迴向發願有很多種,有些很廣,有些很深奧,濃縮起來的話可以很簡短精要、很深奧,這一段迴向內容就是如此,十分的殊勝珍貴。

自他身語意三門」說明自他從無始以來就具備的如來藏,自然的形成善與不善,若能夠理解此中所生之善業並且加以迴向,就能夠融入諸佛的迴向,能夠成為福德之因;而不懂得迴向的話,這些因依然會成熟為果報,當這些善業帶來些許小小的果報,果報成熟之後業也就消失了。

六道有情具有心,所以不間斷地造作善與不善,兩者相雜,在造作善業的時候不懂得迴向,所以無法獲得佛果,因此迴向是十分重要的。由於迴向的重要性,所以在這裡講到自他,自他一切無量的有情眾生,從身語意三門所造作的善業,有時他們不知道自己所造的是善業,使得這些善根都浪費了。我們在做迴向的時候是將這一切都集結起來,就像我們在回收或垃圾堆裡拾起有用的東西,將這一切都投入諸佛的願力,以如來力做迴向。

三世所積二資糧」的三世是指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累積的資糧,乃至於我們對旁生道的一個小生物生起一丁點悲心,也都屬於福報的範疇。然而,當我們對這些生物生起悲心的時候,並沒有覺察到這是福德;若能認識到生起悲心也是福德之因,一旦有福德就要立即迴向,便能夠使其匯入諸佛的功德海,就像我們平時所唸誦的偈子「為利有情願成佛」。

 

以菩提心為印持,饒益有情

迴向變圓大清淨」的「變」,是指集結因不了解而浪費的善根,並且以菩提心做印持;而「圓」的意思是,將一切以諸佛的迴向方式做迴向;「大清淨」的迴向是指以無所緣的見地迴向於本智的境界。這段迴向內容很簡短,但是跟普巴的儀軌一樣有著十分甚深的意義,了解這些意義有助於任何成就法的修持,因此迴向這一段十分重要。

迴向發願時掌握福德之因是很重要的。什麼是福德之因?福德之因來自於發心,即便我們懂得皈依三寶,但是不會發心的話,所結成的果報也會是很小的。那麼什麼是發心?饒益有情的念頭就是發心;願一切有情皆具樂及樂因,這就是發心。

那麼樂與樂因是什麼?樂與樂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慈愛。如果我們理解樂與樂因就是慈愛,生起信心的話,當我們在生起慈愛的時候,就能夠知道其珍貴性。例如在輪迴當中,沒有一人是不愛自己的妻子跟子女的,即便在旁生道也會愛護守護自己的子女,那麼這樣的慈愛是什麼?我們要怎麼做才能夠讓它變成福德之因呢?

就像偈子裡面所說的「迴向變圓大清淨」,那我們要如何轉變?去思惟現在跟我們在一起的妻兒是我此生的妻兒,但是從無始以來,在無數次投生中,一切眾生無一例外都曾經當過我們的妻子跟子女,所以當我們對這樣的對象生起慈愛時,希望也能夠利益到他們;而當我們在對自己的妻兒行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的時候,在這些裡面也具足智慧。

了解其中的利益就是智慧,並且做迴向,僅僅只是照顧自己的妻子跟子女就具有無量的福德,只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所以就浪費了。來日有一天若生起瞋心,彼此起衝突然後分離,如果你是懂得慈愛功德的人,那麼你就會曉得即便分離了,慈愛依然是福德之因,並且以此發願:「如果未來我們分開,我對你依然有一樣的愛」,培養這種菩提心。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不會面臨死亡,但是在生生世世當中,我們需要的是菩提心,所以要培養這樣的愛然後匯入菩提心,如此迴向發願的話,那麼世界上的所有事情、所有行為都可以變成培養菩提心的因。在迴向發願的時候培養這樣的動機,以此做迴向是十分重要的。

「自他身語意三門,三世所積二資糧,迴向變圓大清淨」,懷著饒益一切有情的慈愛,將所有不清淨的動機轉變為清淨;而「圓」則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所累積的善業,都一同做迴向,未來將要造作的善業也是可以做迴向的。那麼要以什麼樣的果為緣念?要追求的果就是獲得佛果。而佛是什麼?佛與我們的差別是什麼?佛沒有二元對立,沒有那是對方、那是他、這是我的概念。若無二元對立,那麼一切心都是一體的。心的本性是沒有別異的,心就會變得如同虛空一般,這就是「願證無二體性果」,詞句簡單簡明,但是意義深奧,當中闡述了所有一切成就法。


結語

持續實修,看待障礙為淨業

因為某些情況,使得普巴修法要提前結束,然而在究竟意義上並沒有中斷或結束,在我們修大修法會的時候,外在的器世間為本尊越量宮,內在情世間為本尊,就像密勒日巴尊者的教言一般。這段內容我們印刷成小書,之後會分發給大家,小書有英譯,請大家依據密勒日巴尊者的教言進行思惟。今天要離開的各位請參加薈供,並且領授灌頂成就之後再離開。不只是現在,哪怕往後我們在自修普巴金剛儀軌,即使只修一座,也要同時一起修領授灌頂成就。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竹千法會提前結束了,但並非如此,不應該這樣想。我自己個人是從小時候開始,乃至這一生都在修普巴金剛,同時也會在唸佛機、錄音機裡播放,日夜不間斷。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對普巴儀軌法門有興趣的人,過去在台灣舉辦法會的時候,有一千多人同時參加,線上也有將近六十多個國家的人參與,其中甚至有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國家。這些都是因為其中的義理甚深,觀看者或與會者對於此法門有興趣、有信心的緣故,所以我自己也認為,若我不實修、若我中斷實修的話,會使這個法門的威德力減弱,所以我提醒自己要不間斷、不分晝夜地修持這個法門。

雖然這樣說,但在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障礙,這就像馬爾巴大師對密勒日巴尊者所說的:「進取色身此蘊體,未證悟時四大身,疾病痛苦由此來。」由於過去曾經造下善與不善的業,其中善業帶來人的身體,不善業則帶來了病痛等各種障礙,當我們值遇這些痛苦時,隨之能令業清淨。當我們遭遇這樣情境的時候,要看待這是好事,而不要看待為壞事。

能夠實修的人,可以持續這個修持,但是需要離開的人,也可以知道這些修持的影片一直都會放在線上,隨時都可以觀看參加。這裡面的意思是什麼?線上影片的形式就像是法身跟報身的本質,我們真正要修的是本尊的法身跟報身,壇城跟本尊是恆常都存在的,他們都安住著。

 

培養淨觀,增進信心

不論是在線上參與的法友,又或是來到現場即將離開的法友,大家都很關愛我,非常關心我的狀況、關心我是不是生了病。請千萬不要掛心,不需要罣礙,大家都持續在修法,我回到這邊休息,沒有絲毫的病痛,即便有病痛,那也是在清淨業障,不覺得有任何的辛苦。

與此相比,更加重要的是平時要維繫這樣的修持,外在的竹千法會是我們現場舉辦的這種活動,而內在的竹千法會則是如同我從小開始實修一直到現在,日夜不間斷地持續播放普巴修法的音軌。

想要提醒大家的是,任誰都可以拿到這個影片,這些影片都在線上,大家可以根據影片修持;修持時,我們的心是在一起的,真正沒有障礙、窒礙或中斷。直播有這樣的好處,所以做直播是很重要的,因為由此能夠培養清淨觀,也能夠兼顧我們的信心,期間有多少上師、有多少弟子在一起修持,都齊備這些力量;不僅如此,也要同時觀想本尊、勇父、空行等等,這樣思惟的話,我們的心也會兼顧。

請大家持續在線上實修,不要擔心我,我已經活得很長壽了,沒有任何痛苦,我會為各位祈願,祈願大家沒有困難,祈願大家能夠生起菩提心。

 

線上修法,具足三身自性

許多人透過線上參與修法,這些人有可能認為線上修法都是虛幻、是假的,但真實並非如此。「我如今沒能有機會參加真正的修法,會因此而感到懊悔。」事實並非如此,其實要談論真的或者究竟的,線上的修法才算是真正的。什麼是真正、真實的?法身和報身才是真實的,化身是六道有情的範疇。

自身為化身,線上修法為報身。所有線上的參與者都須要了解這個見地,也就是諸法三身之自性,一切輪涅皆可包含於佛的法報化三身;在線上修法也同樣具有三身,雖然自己修持時只有一個人,但是你所代表的是化身。那麼什麼是化身?身為一個人,我們具有心,而我們的心是佛,只是我們還未認識、還不了解,當你生起菩提心、了解見地,你就能夠知道自己就是佛,而現在還不認識,是因為我們暫時墮入輪迴,但是心是如來藏這一點是不變的。

就像〈遙呼上師祈請文〉所講:「雖然自心為佛卻不識」,自己是化身,而線上修法的一切是報身,在這其中能夠顯現三千大千世界,這和實體修法完全一樣,可以見得到色,能夠聽得到聲,同樣具有加持,報身的加持絲毫不減,完全一樣,而且也不辛苦、沒有任何困難,不需要付出任何勞力,任何不會架壇城、不會做多瑪的人想要修法的話,都可以線上實修。

要將線上的一切理解為報身。報身從何而來?他來自於法身,法身沒有生跟滅的變化,任何有虛空的地方就有法身。我們去看密勒日巴尊者的道歌,裡面尊者就有說:「我這個老者即將死亡,不過你們不用擔心,真實的我不會死掉,會遍佈於五大種。」在遍布於五大種之際,五種本智依然會有作用。在不清淨的時候會展現為六種煩惱,這是暫時性的;究竟的層面而言,沒有一個眾生是真實存在的,這就是法身、化身、報身。

法身恆常存在,沒有中斷。而報身就像是線上的一切種種。而自己就是化身。這樣去了解這三個層面,無論在哪裡修持都能夠具有同樣的利益,請大家把這一點記在心上。不要覺得竹千法會沒有圓滿,我們會把翻譯印刷好的密勒日巴道歌小本子贈送給大家,大家可以去看這個小本子,其中的教導是很貼合我們現在的狀況的。

在化身的層面,真實和虛幻是並行的,透過線上進行聞思,能夠領受到話語的精華,本尊的身顯現於虛空如彩虹般,而我們所感知、所看到的上師色身,其中具有如彩虹般的身體,而這樣彩虹般的身體是清淨的幻身。而什麼是不清淨的幻身?我們現在的血肉之軀就是不清淨的幻身。

與此同時,兩者之間有無差別並不是口頭上講講而已,而是要真實地在內心產生感受,倘若自己的內心還未產生感受,就只是口頭上告訴別人沒有差別、沒有差別,那根本毫無幫助,我們需要就自己的體驗去說明。

打個比方,我自己就會在線上領受尊者一切智聖者等善知識們的教授,從意義來看,反而擁有比較大的加持,沒有任何難度也不艱難,最重要的是要能夠領會教法的內涵。就像現在在隆德寺(Rumtek),[10]桑傑年巴仁波切正在傳授《大寶伏藏》,在這些灌頂的過程中,從我個人的感受來講的話,真的是認為這樣的加持特別的廣大,我是真心這樣向各位報告的。

在線上領受的不論是任何的灌頂或法教,我都覺得特別有巨大的加持。如果我們也能夠這樣去想,心就不會那麼的沉重,會變得比較輕盈。同時我們也已經將普巴修持的示範影片錄製起來放在網站,不論日夜何時都可以觀看,倘若影片當中與會者有一千位法友的話,那麼跟著影片修行,自然能夠具有與一千位同修一起共修的加持,而在這一千位法友當中也有許多的登地菩薩,這樣的加持是真實具有的。

所以在未來,我們不論是在日夜什麼時候修持,在線上哪怕是一個人修持都具有特別殊勝的利益。我自己有這樣的深刻體驗,因此向各位報告分享。桑傑年巴仁波切在傳授《大寶伏藏》的時候,我就透過線上跟他們一同參與;不僅如此,像我個人第一天下午沒有辦法參加這邊的修法,我就會透過線上一同參加。

 

我們的心在一起,慈愛的人彼此沒有距離

今天大家離開的時候也有東西要贈予大家,會向各位獻上見解脫的鑰匙圈,以及見解脫的貼紙,這些能夠遣除汽車的障礙,這是第一點。然後自己看到見解脫咒的時候,每一次看到都能夠清淨業障。而我們在開車的時候如果壓到小蟲或生物,牠們也能夠因此獲得解脫,是十分具有利益的。如果在惡道的話能夠投生到善道,在善道的話也能夠因此生起菩提心,已經生起菩提心者則能夠證悟見地,這就是未得超度得超度,未得解脫得解脫,未得安慰得安慰。

「未得超度得超度」是經由菩提心的力量,讓他們從三惡道轉到三善道。

「未得解脫得解脫」是已經在三善道的人能夠知道要尋求救怙,即尋求皈依及發心;而知道要解脫跟發心的人,則是在內心當中真實地生起菩提心,分別地依照次序,從下面慢慢遞進——就像種子先發芽,發芽之後再開花,六道有情皆如此。隨著我們每一次發願,循序漸進地獲得解脫,是這樣子的。

「未得安慰得安慰」是尚未生起菩提心的人能夠生起菩提心。因為解脫不是剎那間一蹴而就的,所以在灌頂的時候就會有這段內容:「未得超度得超度,未得解脫得解脫,未得安慰得安慰。」

大家吉祥如意!我們的心是在一起的,心是不會死的,心沒有生死,任何具有慈愛的人彼此是沒有距離的,如果沒有慈愛那就是間隔遙遠,請大家這麼思惟,繼續地實修這一個法門。

不論是在線上參加,或者是來到現場、又或是住在這裡的人,都祈祝各位吉祥如意!最後在這裡向各位獻上由佛陀的缽盂盛裝著諸佛慈無量心之乳,敬獻給全世界的朋友們。最後說一聲「吉祥如意」!我心中對各位懷有愛,我愛各位。

 

 



[1]請參閱佛學會官網:「噶千法教」→「普巴金剛」→「開示文字檔」。https://garchen.tw/Teachings/Vajrakilaya(開新視窗)

[2]五毒或五毒煩惱為貪瞋癡慢疑,六種煩惱是從「貪」分出第六個「吝嗇」,請參閱開示檔案https://garchen.tw/Teachings/More_Teachings_Content/84(開新視窗)

[3]本覺智慧普巴、無量悲心普巴、菩提心普巴、現象物質普巴,請參閱https://garchen.tw/News/NewsInPage/447(開新視窗)

[4]仁波切亦在此次法會開示:「新密將所有續部的修持都歸納在『四喜』當中,而在舊密四喜的實修則是歸納含在繫命四釘。」參閱https://www.garchen.tw/News/NewsInPage/901(開新視窗)。在新譯的四部密續成就法修持中,透過生起次第可以產生四喜(喜、勝喜、極喜、俱生喜)。

[5]又譯:三摩地釘、心咒釘、集散釘、勝意釘。觀想為三摩地釘、三昧釘,持咒、觀修咒鬘為心咒釘,緣觀為收放釘、集散釘,勝意釘、密意釘為證悟見地得解脫。

[6]舊時爐灶中間的孔,生火時會冒煙,口語即煙囪。藏傳大師常以「灶孔」比喻為無相可執,如灶孔般空有外殼而無實芯。

[7]請參閱https://www.garchen.tw/News/NewsInPage/847(開新視窗)。當我們生起瞋念時,因為瞭解它的運作,所以不隨著它而去,假如轉為正向用途的話,不只不會造下惡業,反而可利用這樣強大的驅動力,讓心極為清明,這就是自他無二地生起了「大圓鏡智」。

[8]【譯註】此處仁波切省略若干內容。以柴薪比喻肉體蘊身,因此有感受痛苦,此為世俗諦。就勝義諦而言,以火焰比喻本智,獲得自在。

[9]【譯註】報身本尊是從法身境界中顯現,所以仁波切說「法身跟報身」。

[10]位於印度錫金,1960年代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所建造,並成為第十六世噶瑪巴在世時的國際噶舉總部,是噶舉傳承在海外最重要的主寺。(資料來源:大寶法王噶瑪巴官方中文網https://reurl.cc/OGV6W9)(開新視窗)

 
 
 
【台灣噶千佛學會編輯部】
藏譯中:久美多傑
中文聽打:蔡慧君
總編輯:Karma Sherab
編輯:Saga Dai、噶瑪覺心
 定稿日期:2024/2/5